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老师主编的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出版已有50多年之久,经过4次重要修订,可以说是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必读经典。
书中从天文、地理、历法、官职、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结合大量的史料研究,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科技,可以说是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和老祖宗生活智慧的一本通识读物。
这本“插图修订第4版”在保持王老原作的基础上,特别聘请美国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先生结合考古学的新角度和新发现增补新的研究成果,并配有大量文物照片和彩图印刷,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图文并读更易于我们对这些古老文明具象化的深入理解。
当我翻开书阅读内容目录和插图目录,就不得不感叹,中华文明的历史和内涵如此丰富多样,老祖宗的智慧令人惊叹。在古代,他们就已经把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甚至是广阔的宇宙都研究得如此广泛而深入。可以说,这书里全是满满的干货。
当西方还分不清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对宇宙星空进行观测研究,构建出“二十八星宿”的行星运行体系,并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我们常说的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就是这些星宿四个方位的划分,也即“四象”。
我们常常把中国称为“九州大地”,“州”是相传尧时禹治洪水,将天下分为九州。后来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大,在不同的朝代逐渐增加了多个“州”,到唐代,全国有三百多个州,另外还有郡、府、县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区域划分。但人们仍然习惯称中华大地为“九州大地”,既简单明确又极有气势。
我们常说的“姓氏”,在古代是两个事——姓和氏都是宗族血亲关系的代号,姓原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成为族号,氏是父系的血缘,是姓的分支。可以看到许多古姓都有一个女旁,如姬、姚、姒等。
发展到战国时期,这个概念变得淡薄,到了西汉就已经消失,混合起来使用,再以后姓和氏的代号从母系和父系掉转过来,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
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但并不是随便就能坐,有一套等级制度。马车一般是贵族出行和作战使用,牛车则是运输货物。在古代,马车驾两匹马称为骈,三匹马叫驂,四匹马为驷。
在洛阳曾出土一个“天子驾六”车马坑,是东周天子的座驾,使用了六匹马来拉车,在当时是最高的出行级别。不过这车不能真的坐下,只能是站着,做天子出行也不轻松啊。
还有许多有趣又有许多历史渊源的古代文化知识,解开了我心里的很多疑问,可以抱着这本书慢慢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