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9年实施以来,台湾地区的「108课程纲要」(简称108课纲)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讨论。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108课纲力图推动教育创新与转型,但其“去传统文化”的改革方向以及部分学科的缩减,似乎并没有完全获得教师、家长和学者的认同。近期,台湾教师区桂芝联合众多学者,在台北捷运和多条公交车上刊登的广告,呼吁废除108课纲,再次将这一问题推向公众的视野。
废108课纲公车广告于21日正式上线
课程改革的初衷与现实问题
据台当局介绍,108课纲的出台初衷是为了打破传统教育体制中的应试主义框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跨领域学习,推动教育“素养导向”的转型。具体来说,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多元化的课程内容与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大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使学生能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更具创新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改革的成效与影响却并不如预期,反而引发了不少批评声音。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去传统文化”倾向。在部分学者和教师的眼中,课程中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的处理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中华史的淡化,使得学生难以全面了解历史和文化的脉络。蓝营立委叶元之曾指出,当前的历史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产生了重大误解,也影响了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
课程内容的“碎片化”与教学压力
除了“去传统文化”引发的争议,另一个问题是108课纲在课程设置上的碎片化趋势。为实现素养导向,课纲在很多学科上进行了简化和整合,导致一些基础学科的教学时间被大幅压缩。例如,许多科目特别是文史类课程的时数减少,许多原本是必修的内容被转为选修课程,迫使教师和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负担。许多老师表示,在课程内容不断精简的同时,教学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保障,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普遍出现下滑,尤其在理工科的基础课程上,学生的掌握程度明显不如往年,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甚至无法顺利跟上基础学科的进度,这使得大学教授也感到困扰与担忧。
对于学生而言,尽管108课纲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但过多的选修课程与课外活动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许多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压力和应付考试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最终,108课纲的设计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减轻负担、提高学习质量的预期效果。
历史教育的缺失与文化认同的危机
108课纲中“去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对中华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逐渐减弱。中华文化与台湾历史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教育应当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也要扎根本土文化与历史的认同。这种历史的错位与文化的割裂,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