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爆炸!中国可重复运载火箭“首次回收试验未完全成功”,当然,你要说它部分成功也行,你要说它失败也行,反正整个阶段没有完成,这意味着需要下一步同步推进,再次来进行试验。
只不过,有一说一,那就是能够在第一次走到这个阶段,也说明了其还是不错,毕竟在我国国内都算是最前面的了。
所以,这整个可重复火箭的研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还是凸显了其有这个实力,能够将这一款可重复火箭研究出来,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详细来看看。
落地爆炸,损坏!中国可重复火箭首次回收试验失败没错,说真的,这一次该企业还是比较公开透明,能够详细的披露整个失败过程,最为关键是把整个发射到回收过程的画面都公布了,这还真的是比较少见。
那到底是谁呢?那就是来自深蓝航天星云一号火箭在内蒙古“深蓝航天额济纳旗航天港”实施的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该火箭的可回收复用的一子级箭体在飞行试验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试验任务未取得完全成功。
按照整个阶段来讲,其共11项主要试验验证任务,在本次飞行试验中,其中10项成功完成,1项未完成,未完成的这个阶段,就是说的“落地爆炸”这个阶段,的确有点可惜了。
而本次任务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创造了不少成就,那就是本次飞行试验是中国第一次可入轨运载火箭的高空回收试验,这一步相对于我国其他的可重复研究火箭来说,算是走到了前面一点。
而在试验核心任务目标上,主要是验证星云一号入轨后垂直回收阶段各系统工作的正确性和协调性,特别是首次在飞行中验证多机转单机变动力工况,为后续百公里级回收飞行试验、以及最终入轨+回收试验任务积累关键数据。
这只不过,最后阶段,火箭着陆关机段出现异常,箭体倾倒,导致爆炸了,火光可以看到,非常明显。而官方披露的具体因素是因为在最后着陆关机段,发动机调推伺服跟随控制指令出现异常,导致箭体着陆高度超过设计范围,箭体出现部分损毁。
只不过,在这一次任务之后,深蓝航天也表示了,那就是在本次试验总结以及技术故障归零基础上,11月份将再次执行高空垂直回收任务。
所以,最快11月,大家也还会看到该火箭进行再次试验。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深蓝航天完成了国内首次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试验。
在商业航天领域,这次成功测试也使深蓝航天成为继SpaceX后第二家完成液氧煤油火箭垂直回收复用全部低空工程试验的公司,这一次也是中国第一次可入轨运载火箭的高空回收试验。
从这个进度上来讲,的确有可能率先成为我国首款可重复火箭的商业运行,毕竟在这两步骤都是走在前面,就看我国其他的可重复火箭会不会跟上进度了。
那星云一号有多强呢?中国为何要研究可重复火箭?的确,这让不少人很不理解,此前我国不研究可重复火箭,为何现阶段要不断进行可重复火箭呢?
就先来给大家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可重复使用说件无非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无论是研发和使用可回收火箭,还是航天器,都是如此。而且来自英国金斯顿大学火箭实验室主管亚当·贝克博士也公开指出过,在现阶段的情况下,太空探索极其昂贵。
如果能够把火箭发射费用成功降低50%以上,更多的太空应用将会变得可能,更多的卫星和飞船可以进入太空,人们也可以利用太空资源向地面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利用空间太阳能技术。另外,全世界会有更多宇航员有机会进入太空,可以飞往月球、火星等其他星球,或许在未来还能实现人类移民火星的梦想。
而如果人类可以实现可重复火箭,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没有必要一次又一次的造新火箭,来花费高额的成本来完成这些任务。
所以,可重复也算是为人类走向深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很多人有疑问了,此前为何我国不研究可重复火箭?这个原因很简单,最为直接性的可能就是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你说我国此前也没有关于星网组建的计划,如果贸然全面进行可重复火箭的研发,那是不是就算是研究出来了,也没有“用武之地”?
而且研究出来了,不仅没有“用武之地”,还需要进行对火箭的维护等,这些都需要高额成本,那必然是没有必要的,至少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是。
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但现阶段,市场需求来了,我国不少的星网都要建设了,那进行可重复火箭的研究,也就是必然的趋势,就算是技术再难,也要将其攻克,这就是区别。
只能说在航天领域,虽然我国不少研究可能没有那么超前,但只要进行相关性的研究,那必然也只是时间性的问题,我国能够快速爆发出这么多可重复火箭的发射,运用测试等问题,也说明了可重复技术发展,还是没有什么大瓶颈,不出意外的话,很快我国可重复商业火箭运行就要来了。
不要看我国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消息,只要一出来,那就是爆发性的出现,这就是基本情况。
回到星云一号的问题上,星云一号有多强呢?星云一号火箭还是可以,其箭体直径3.35米,一子级高度约21米,配备的是深蓝航天全自主研制的,中国第一型90%以上主体结构均采用高温合金3D打印技术一体成型的可复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雷霆-R液氧煤油发动机,它号称是“国内首个针栓技术煤油发动机”的雷霆-R1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真空推力范围在75-265kR,该款发动机重量达到了85%,通过泵后摇摆方式进行工作。
而对于整个“星云-1”运载火箭来说,其整流罩长度4米、运载能力为1000公斤,能够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上进行操作。
所以,从这个状态来看,这一款火箭也还是不错,而且从目标情况来看,此前该机构也说明了,研发可回收复用的火箭,其主要原因在于要大幅降低入轨火箭的生产和发射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更游刃有余地实现成千上万颗“星链”卫星的组网任务。
这说明了, 可能是专门为了“群发卫星”所打造的,而这也是符合要求的。当然,这也是起步阶段,后续还有星云二号的研发,在实力上也会有所提升。
其“星云二号” 发动机构型为9+1台 超级雷霆 , 级数2级 运载能力20吨@LEO , 箭体直径5米 , 发动机体系液氧煤油,按计划,该箭将于2025年底到2026年初进行入轨首飞并回收一级。这就是用它的一个基本情况。
不得不说,中国的可重复火箭路线虽然起步晚,但是都在不断追赶之中,只是这个路走动还要继续加油,虽然这一次失败了,但也算是一次进步,比从未走出的这一步来说,强了很多,期待后续能够早点完成整个可回收使用的流程,这样的话,也就可以全箭发射并且进行回收使用了。
市场需求大,必须加速的确是,我国对可重复火箭的市场要求大,主要就是我国要进行星网的组建,在今年8月的时候,我国开启了“G60星链”的建设,并且起步就实现了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
按照计划,2025年,“千帆星座”(G60)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而整个“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将部署1.5万余颗卫星,所以,这都需要大规模的发射,而且除了G60星座之外,我国还有编码为GW的星网组建。
其中GW星座是中国计划中的一个卫星星座,包含两个子星座,即GW-A59和GW-2。GW-A59子星座计划由6080颗卫星组成,分布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
GW-2子星座则由6912颗卫星组成,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这些卫星的轨道倾角分布在30°-85°之间,旨在实现全球覆盖,并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互联网连接等等。
所以,这些都需要可重复火箭来进行支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国进行这些卫星的布局才会更快。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只有可重复火箭才能够进行布局,但有了可重复火箭,其布局会更快。
其次就是按照国际要求,在申请星座频率之后,如果在一定时间之中没有布局,这个信号频率又将释放出来,可能遗失到别人的手中。很显然,时间非常的紧迫,需要我国加速进行布局才行。
所以,市场需求大,必须加速可重复火箭的研究,这样才可能抢占到月球的资源,如果时间再次推迟的话,未来的轨道空间很大部分都要被占用了,毕竟美国的星链建设也是扩大规模了,要发射约4.2万颗卫星,你说这时间还能等吗?
不能等待了,我国必须加快可重复火箭的研究,不然未来资源都没有了,那个时候才来进行布局,真的就晚了。
所以,非常期待其可重复火箭早点出现,可重复,非重复火箭全面进行发射,我国如此庞大的市场,肯定会在短期之中,快速超过美国,这是趋势,而不是乱吹,多家可重复火箭难道干不过一家?那完全是不太可能的,一起等待吧。
希望华为突破火箭技术
淡定,不打紧,不打紧的!不急,慢慢来![玫瑰]
加油下次争取圆满成功
我们必须在今后军事建设上,以大幅增加核装备数质量为第一重点,大幅增加核弹,大幅提高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数质量;尽快研发成功可重复发射火箭发射海量近地轨道卫星抗衡星链为第二重点;组建专门无人机部队,系统整合无人机打击系统,大幅提高无人机数质量为第三重点。目前耗费巨资建设舰船、飞机的建设中心必须退居第四,因为这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提升国防威慑效果,不能彻底断了欧美日澳不断挑衅我们的邪恶冒险心态,而且船艇和飞机耗资巨大,在当今战争中却面对大量导弹和无人机饱和攻击,生存率明显低下,性价比特别低。一艘舰艇的费用够增加几十枚核弹!船艇飞机不是不建设,而是必须退居到前三个方面之后,以前三个方面为军事优先建设方向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威慑效果。 欧美日澳死守弱肉强食原则,绝不可能跟我们和平竞争,必定还会不断挑衅,挑拨其他国家和我们冲突,威胁不愿意跟我们冲突的国家站它们那边。欧美日澳历史上发迹的本性就是血腥侵略掠夺,不依靠军事打败或者彻底震慑它们,它们绝不可能收回恶毒的魔爪。
改进着陆系统,由视觉定位改为雷达定位。
复制粘贴,OK?
已举报
遥遥领先
加油
未完全成功[哭笑不得]
马斯克让你们随便参观 看样子都做不好
在国内这公开自已试验的,还有谁
遥遥领先
失败为成功之母,为科研人员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