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真解:明心见性》寓逍遥,言心障(1)

道友李三川 2025-01-02 15:33:31

仙文化研究员、道文化爱好者、践行者、实证者、传承者逢周二、周四、更新

(这篇文章很长,欲见性,请务必一字一句看到最后!!!)

01

《南华真经》与寓言

《南华经》,就是《庄子》,也叫《南华真经》,是一本真正能叫人明心见性的经书。

读《南华经》,首先要知道一个前提:什么是寓言?

我们都知道寓言故事,比如龟兔赛跑,讲的是乌龟和兔子故事,但实际上说的是人的内核。

寓言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引发人进行深度思考。

或许诸位却不知道:寓言,是庄子首创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庄子之前,还没有人会这么说话的。

庄子之后,很多人就学会这么说了,如:指桑骂槐、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等都是寓言的一种方式。

后世道家经书中更是如此,张三丰祖师的《无根树》,丹经之祖《参同契》等等著名的道藏经典,都用了寓言的方式去阐述修行。

丹家口诀如何就加密?什么是隐语、暗语?

无非寓言而已。

寓言,就是寓在这,言在那,与“猜谜”十分相似。

“解谜的钥匙”就是师徒间口口相传的法诀。

言归正传!

庄子与直接讲大道理的老子不一样,它以更容易让人接受、更容易让人明白的方式,让后人明心见性。

也正是因为修行中的【性功】无法教,只能自己悟,故此庄子的寓言方式,更能引人深思,进而看见真实的自己。

与老子一样,庄子也认为世人都是愚夫,因此整本《南华经》读下来,你会发现他几乎都在用的都是寓言来阐述。

即:每个篇章刚开始,讲一个寓,然后开始言说正事。

所以,解经需要讲“寓”,再说“真言”。

就像是猜谜,翻译这个谜语,再解开谜底。

需要说明的是,《南华经》和《道德经》不一样的地方:

《道德经》属于隐学,字字珠玑,汇千言总结于一言,背后隐藏着很多信息。

《南华经》属于明学,宗于《道德经》,庄子也已经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方方面面,从这个层面来说,《南华经》也可以视作对《道德经》的运用与解读。

故此,在《南华经》寓言的地方可以不用进行咬文嚼字。

市面上大多数儒者解经,就是一字一句地去翻译,这没有意义,为什么?

因为古人的语法和想要表达的意境,跟现代汉语根本就不一样。

我举个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话,你用一字一句地去直译?

那就是:飞翔垂直落下三千尺,怀疑是银河掉落在了九重天。

再有王维的: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直译?怎么直译?

所以,我翻译的文字,并不抠字眼地去一字一句翻译,而是联系上下文来,使之尽可能归于原意,尽量做到信达雅。

02

庄子其人

在正式进行解经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庄子这个人。

庄子,在唐朝被誉为南华真人,而《庄子》一书,也是在唐朝更名为《南华真经》。

太史公在《史记》中只有这些记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说,庄周这个人曾经做过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处一个时代,他的学问无所不涉及,然而其学问核心属于老子。楚威王曾经重聘他入朝为相,被庄子拒绝了。

由此可见,历史上三丰祖师爷并不是第一个拒绝君王入朝为官的,而是庄子开了这个先例。

关于庄周身份的说法,现在争议很多,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庄周日子过得很苦,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苦中作乐....这么看的,都是读书读坏了脑子的。

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不缺钱的主,身份地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起码是个贵族。

那个年代,能读书的就不是一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算是几十年前,咱们的父辈、爷爷辈的年代,能读书认字的就已经不是一般人,更何况还当过官吏?还著书?还被一个诸侯国的国军聘请为相?

放到今天来说,庄子是被一个省委书记聘请他当省长,这样的人,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都不可能是个普通人。

好,真经形式与南华真人庄子简单阐述了。

下面正式解经!

03

寓逍遥,言心障

《南华经》第一篇,名为《逍遥游》。

具体原文,诸位可购买一本庄子对照着看,没有也无妨,原文我直接复制上来,逐一解读。

逍遥游的开篇开篇就讲了一个寓言,原文如下——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意译:北海有一只大到不知有几千里的鲲,化为一只不知几千里大的鹏,御风而上,往南飞去,翅膀展开,像是天上的云一样遮天盖地,乘着海风去到了南方的天池。

《齐谐》这本书就记载了这件怪事,里头说:鹏鸟起飞的时候,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借助六月的风流,盘旋而上九万里。

尘土被扇得激荡飞扬,就像野马群奔腾而过激起来尘埃一般,遮天蔽日,天空变得苍茫了,这是把天的颜色改变了吗?

还是说,我们所见到天本来的颜色,是被另一种尘埃覆盖着?

如果是,那这一种尘埃是否无穷无尽?

那只飞上了高空的大鹏,往下看时,才有可能知道事实吧!

看到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人,在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你在一层楼看风景,看到的也许是满地垃圾,在二十层楼看风景,看到的都是良辰美景,倘若你在山顶看二十层楼房,看到的是如同蚂蚁的窝。

如果,你像大鹏一样抟扶直上九万里,看到山顶的你,也不过是蚂蚁而已。

真经的开篇,庄子用空间的高度营造了“相对”的概念,接下来他像是怕人不懂,就继续深化“相对”的概念。

原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意译:且说水不够深,就不可能撑起大船。就像一杯倒在地上的水,那么就只能撑起一根小草;水浅船大,放一个杯子就贴地了。

风也是如此,如果风不够厚,那么也就无力承载起大鹏的翅膀,所以鹏程万里,背负青天没有阻碍,而风在其翅膀下面支撑着,才得以飞往南海。

这一段,为深化“相对”之意,在这里是,言的都还是概念的东西。

再往下,则是从寓言开始逐渐聚焦到人身上了:

原文: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译: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们飞起来的时候,遇到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就停了下来,有时如果没有遇到树枝,大不了就停在地上嘛!还要飞到九万里高空再往南飞?何必呢!”

到野外郊游外的,准备三餐口粮就够;去百里之外的话,要备足一宿的口粮;如果去千里之外,就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个虫鸟又如何知道呢?

所以,小聪明不如大智慧,短命鬼不如活寿星,为什么?

就像朝菌不知昼夜的更替(不到半天就枯死了),蟪蛄不知道四季的变化(不到一年就挂了),这就是“小年”。

楚国南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期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

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却都质疑他、诋毁他,岂不是如可悲吗!

(匹字,古汉语中有贬低、骂人的意思,如:“匹夫”,这里我做“贬低、骂人”这个解释,并且认为这样解才是正确的,市面上的书籍翻译得过于保守和刻板,做“相比”的意思,以至于逻辑混乱,上下不搭调)。

打字很慢,今天且解着这几段。

关于《逍遥游》,高中语文课文节选前面的一段,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

同时也删除了商汤问棘的段落。

放在全国学校,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会说:这是表达了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的意思。

其实,单单看语文课文节选的这一段落,是看不出来哪里表达了绝对精神自由的意思的。

真正表述了绝对的精神自由,并不在《逍遥游》这篇,而是在后面第二篇的《齐物论》里面,在通读整本《南华经》里面再总结才能都得出这个结论。

单单就逍遥游而论,它并不是表达绝对的精神自由,而说的是人心的障碍。

这里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鲲鹏,实则指的是近乎于道的人(之前说过:天,可狭义地理解为道)。

故此:开篇讲的是,大多数人,不知天高地厚,甚至连天的颜色(也就是“道的意思”)是什么也不知道,整日如蝉、学鸠一般,流连于各自有限的范围之内而不自知。

这个有限的、掩盖住天空颜色、我们司空见惯进而视作无形的东西,就是佛们所说的“业障”。

什么是业障?心障?

这么说吧!

每个人的出身、成长、机遇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也造就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再细致一点,就是同一句话、同一个字,都会理解成不同的意思。

因此,在一件事摆到面前时,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有人悲观,有人乐观,有人悲观中夹杂着乐观,有人乐观中夹杂着悲观。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不是鹏鸟,就是蝉虫与学鸠。

大多数人不过是一蝉一学鸠,不知道天(天道)的颜色,看不见高的风景,却洋洋自得。

你看向天空,是湛蓝的。

但那真的是天空的颜色吗?

不过是阳光在臭氧层反射的而已。

还真让庄子说对了,那是一层尘埃般的空气、将天空盖住了,真正的天空,是没有颜色的。

业障、心障,同样如此,是无形之物。

说到这里,不知诸位是否有所开悟?

我再说更直观一点,猪、狗、牛、羊等畜生,如果从出生就穿鼻绑起来养,那么它会觉得绳子是固有存在的。

等他长大了,他就会觉得绳子本来如此,于是就看不到绳子、对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它们只会知道,一旦挣扎,鼻子就会痛,一旦离开树底这个范围,鼻子也会痛。

这个时候,即使人将绳子解开,它们也不会离开树底下了。

而人,也就可以用这一根绳子牵牛、拉狗、宰猪、烹羊。

难道绳子真的是无形的吗?

难道天空湛蓝的颜色是本来就如此的吗?

你的心呢?

难道本来也是如此的么?

是什么障碍让你如此?

后记:关于修行

修行,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说得直白一点:

敢于承认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这叫开悟,叫明心见性。

见性之后,能把自己的心障、缺点改过来,就叫修行。

修,是修正、实证。

把与天道不合的、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修正过来,就是真正的修道。

所以“性功”最关键的,就是知道自己错误的认知和行为,就叫见性。

若是你连自己的错误都不敢直视,那就根本就不具备修行的潜质。

人在地面上生活着,其实很难看到真实的世界。

而天的颜色,原本也不是这个颜色。

PS:

文末请诸位思考一个问题,问题如下:

你在一层楼看风景,看到的是满地垃圾;

在二十层楼看风景,看到的都是良辰美景;

倘若你在山顶看二十层楼房,看到的是如同蚂蚁的窝。

那你还要飞多高,才能看见自己的心呢?

(请尽可能留言留下答案)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

3 阅读:43
评论列表
  • 2025-01-05 19:05

    脚踏实地…

  • 2025-01-04 11:17

    作者道德大士,我等学鸠蝉蟟,怎以修得[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