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们走访经销商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市场下行,各种运营成本不断上升,明明经销商已经难以承受厂家不断下达的繁重销售任务,厂家却依旧毫不手软地持续施压;经销商想要抽身而退,却又发现不亏本就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钱越挣越少,品牌却越来越强势,一线品的去留,到底有没有好的解法?
我们有认识一位广东的水饮经销商张总就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他的商贸公司,在50万人口的当地覆盖了1800多家终端,代理了东鹏、今麦郎、康师傅、王老吉等多个一线品牌,年销4000万左右。
虽然手握多个一线品牌,经营的过程中,他却日益乏力。因为厂家希望由自己占主导,销售政策由自己控制。而经销商本身是企业经营者,要自负营亏,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当利益冲突无法调和的时候,矛盾自然会爆发。
为了解决问题,张总选择了两步走。一方面,对自己代理产品进行梳理,明确哪些是盈利产品,哪些是引流产品;另一方面,张总也在不断扩大手上的品牌,提升抗风险能力。最后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牌群和产品群组合,保证盈利水平,对冲被侵蚀的利润。
而针对压力较重的这类品牌,张总决定只做终端配送,将运营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一些核心业务上。对于仓库中积压的库存,以低价将库存消化后,轻装上阵。
我们都知道,对经销商而言,市场和产品是赖以生存的根本,换一个产品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换掉核心产品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调整缓和,甚至会缓和不过来。“虽然跟这个品牌合作了这么多年,已经有了感情,但没办法,我得活着啊。”张总说道。
那么,对于经销商而言,产品那么多,如何选择一线品牌的去留,确定适合自己的品牌群和产品群组合呢?
舟谱数据资深运营专家涂超老师给出了一些思路:
首先是品牌的拓展能力。如果代理的品牌能帮助我们开拓新终端、吸引新客户,那它的价值就很大。即使目前没盈利,也不建议轻易放弃。因为未来可能基于这个品牌拓展更多终端,甚至巩固现有渠道。只要品牌没造成巨亏或巨大风险,建议保留。
第二是成本分摊能力。要考虑代理该品牌后,它能帮我们分摊多少成本,包括后台和前台成本。比如,运营成本原本是9个点,引入一线品牌后,若能降到7个点或8个点,那这个品牌就值得考虑。在权衡是否保留一线品牌时,要重点看其成本分摊能力,即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两个维度。
成本拆解因每家情况各异,这里就不展开解释。感兴趣的经销商朋友可以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微信,欢迎和我们深入探讨。
第三,品牌的盈利能力。如果品牌具备拓展能力和成本分摊能力,同时还能创造价值,那这个品牌就很值得保留。这背后纯靠人力在效率和分析维度上是很受限的,建议经销商朋友可以结合有效的数字化工具来实现。工具的优势在于数据颗粒度更细,能更快速和全面分析品牌的真实情况。
当然,生意没有标准范式,一线品牌的价值还取决于经销商自身。同一个一线品牌,在大型经销商或品牌集中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经销商手中,盈利能力通常更强。此外,经销商对市场价格的管控能力也至关重要。
如果经销商能有效管控市场,避免外来商品窜货,那么这个市场就由经销商主导。笔者之前拜访过一位徐州的经销商,他代理的康师傅方便面,在很多地方毛利水平只有7个点或8个点,但他却能做到12个点的毛利,这就是市场管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在起作用。
当然,渠道优势明显的经销商在产品组合运营上也具备了更多自主权。合肥的一位休食经销商构建了成熟的分销网络,生意稳定不再需要借助单个品牌的力量,而是通过品牌的组合去做渠道覆盖。在产品组合上,他采用涵盖不同价格带、不同品牌定位以及多元化品类的综合结构设计,并设置不同的比例权重。比如选择用一线品牌开拓市场,二三线利润品平衡成本,以此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总而言之,厂商关系是鱼水关系,是互相成就,合作共赢。选择保留还是放弃一线品牌,既取决于品牌自身,也取决于经销商的认知程度。如果您还有更多想要沟通和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中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