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当日扔下新娘,不吃不喝看7天竹子,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王阳明

强强谈历史 2024-05-31 19:23:1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519年,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用了35天的时间,平定宁王叛乱。

这是有史以来,文官第一次带领军队以少胜多的案例。

正当士兵们庆祝之际,一场闹剧悄然靠近:

正德皇帝自封为镇国大将军,正打算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

皇帝下令让王阳明在鄱阳湖释放宁王,他要自己活捉宁王。

得知这个消息时,王阳明最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心力白费了,而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他再三劝说皇帝万万不可如此。

可朝中的奸佞之臣,却进谏谗言,说告诉正德皇帝王阳明有谋反之心。

对王位问题相当敏感的正德皇帝,便再次下令王阳明释放宁王,还派来了当时一手把持朝政的宦官张永。

此人极其狠,就连当初打过王阳明三十廷杖的刘瑾,也是死于他手中。

正当王阳明欲辩解时,张永问道王阳明是否有叛逆之心......

一句话,相当于把王阳明的心架在了火炉上炙烤。

若有一个字答错,王明阳就会身首异处。

略加思索后,王阳明便与刘永长谈起来。

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最后的结果是:

刘永放弃了审问王阳明,反而为他做说客,说服正德皇帝回了京。

现代读书人撒贝宁说这一过程为“挑战不可能”,王阳明说那是人人皆有良知。

但其实,王阳明这一生,都是在“挑战不可能”。

不靠谱青年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富庶之家,祖上都是做官之人,父亲王华更是9年后,明成化十七年状元。

出生于书香门第,按理来说王阳明必定是聪慧异常。

毕竟,王阳明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不同凡响。

那时,母亲怀胎十月时,家里所有人都以为他要降生。

祖母更是梦见天神衣绯玉,在云中边打鼓边唱歌,然后怀抱一个小孩从天而降。

祖父得知后,便为他起名为“云”。

名字起好以后,王阳明还是没有出生。

直到怀胎十四个月,王阳明才降生。

他一出生,就对祖父诵读的书籍很感兴趣,全家人对他的好学很欣慰。

可是渐渐地他们都发现了这个孩子的不对劲。

“5岁了,怎么还不会说话?”

无论他们怎样去教,王阳明都不会开口。

直到有一天,一道士经过王阳明家,一看他就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王阳明是个好孩子,但是他的来历被道破了,也是说这个名字中的“云”不行。

于是,祖父就为王阳明起名为“守仁”。

此后,这名字就在中华历史上流传了五百多年。

年轻时候,王阳明其实挺不靠谱的。

私塾里,夫子问: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

其他同学们答:好好学习、参加科考是第一等要紧之事。

12岁的王阳明答: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之事,天下最要紧之事是读书做个圣贤之人。

夫子气到鼻子歪了,王阳明还是不撤回答案。

15岁时,王阳明就更叛逆了。

他听说有人起义,就想上书皇帝皇帝,献策平定起义。父亲知道后,差点打烂了他屁股:狂妄小儿,怎敢如此猖狂?

咱就是说,当时的王阳明根本还不是个官呢,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子来建言献策。

也是在同一年,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就一个人带上盘缠和干粮,出走居庸关、山海关,立志马革裹尸还。

但其实这时候的他,只是个黄毛小儿。

一个月后,王阳明回到了家。

父亲看见他都头疼,便托人给他寻了一门亲事,希望他能稳定下来。

可结婚那天,所有人都找不到他,只留下尴尬的新娘子一人撑场面。

大家都以为他逃婚了,直到岳父第二天找到他时,发现他正在和一个参禅打坐的道士静坐,忘记回家了。

18岁时,他读到了朱熹的“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又看到院中的竹子,突然来了兴致:

不吃不喝“格”了7天竹子。

也就是坐在竹子面前一动不动的看着竹子,期望能够格物致知。

结果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还把自己累倒了,留下了“咳血”的疾病。

这次,王阳明虽然没有领悟何为格物致知,但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早的知行合一。

龙场悟道

1492年,20岁的王阳明实在拗不过父亲要求,于浙江参加会试,一举中举,但考进士未中。

25岁时,王阳明第二次参加科举,依旧未登第。

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再努力就中了”。

王阳明却笑笑说:你们觉得未登第不光彩,但我却觉得如果因为未登第而懊恼不光彩。

就这样,将科举当做“游戏”的王阳明,三年后便考中二甲进士,入仕做官。

可没想到,官场生涯才走了7年,王阳明就迎来一场生死考验。

1056年冬,宦官刘瑾专权,逮捕朝中正义人士二十余人。

王阳明无法眼睁睁看着仁人义士被残害,便上书谏言。

谁知,此举深深触怒了刘瑾,他下令杖责王明阳三十廷杖。

三十廷杖,本就是个可以打死人的强度。

再加上王阳明自小体弱多病,又因格竹7天留下顽疾。

这场廷杖责完,王阳明必定是凶多吉少。

刘瑾再次拷问王阳明是否改口,但王阳明表示要知行合一,宁死不屈。

刘瑾发怒,责令下人往死里打,每打5下便换人,一定要用尽最大的力气打。

打完后,王阳明已是奄奄一息。

不过还好,凭借着强大的毅力,王阳明最终活了下来。

可是刘瑾并不给王阳明任何机会,直接将他贬至贵州龙场。

王阳明杖伤未愈,体内血气淤积,再加上路途遥远,这条路,他走了一年多。

经历九死一生后,王阳明终于到了贵州,可是一遇上这湿热天气,他再次病倒了。

此时的贵州,可堪蛮夷之地,村民也并未开化,王阳明只能住在山洞里。

但残酷的现实并未打败王阳明,病好了以后,他就开始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

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因为王阳明的到来,立刻变得不一样。

不仅如此,在这里,王阳明还获得了这一生最重要的成果——龙场悟道。

他主张“心即理”,就是说,按照你的良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他告诫众人:一曰立志,二曰勤奋,三曰改过,四曰泽善。

他还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龙场三年,他虽艰苦,身体虽被拖垮,但内心是无比丰盈的,也为他之后的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知行合一

1509年,王阳明贬谪期满,返回朝廷。

随着宦官刘瑾被处罚,王阳明步步高升,于1514年升任南京鸿胪卿,官至四品,负责殿庭礼仪。

1516年,酱紫中南部盗贼猖獗,兵部尚书王琼因欣赏王阳明才华,推荐他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一上任,王阳明便亲自率领精兵连破四十多个山寨,十个月便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

这一战,直接将王阳明送上神坛。

以至于后来的宁王叛乱时,王琼安慰大家道:“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事实也果真如王琼所料:

面对来势汹汹的宁王反叛军,王阳明立志一定要平叛。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自己上一场战争才结束,手里没有一兵一卒。

于是,王阳明赶忙向江西境内其他官员求助,请求他们援助。

接着,王阳明征集各府县士兵,向百姓们征集军粮,连夜打造兵器船只。

可是,这样得来的军队终究数量有限,王阳明却使用了“迷惑计”。

他假装无意透露出自己的军队数量:

朝廷派遣了八万边兵和精兵,再加上我自己的军队,一共有16万。

听闻这个数量的宁王慌了,不敢贸然进攻。

宁王就此等待了许久,终于直到王阳明此是迷惑之计,愤而出兵,直逼安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人建议王阳明前去支援安庆,但他坚决拒绝了。

他认为,如果前往支援安庆,与宁王主力在江面上僵持不下,那么南康和九江的敌军就可能趁机从背后袭击我军,导致我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相反,如果直接进攻南昌,那里防守薄弱,我军士气高涨,必定能够一举拿下。

而且,宁王必然会回师救援,届时我们便可以迎头痛击,取得最后的胜利。

事实证明,王阳明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带领着八万平叛大军,迅速攻克了南昌,迫使朱宸濠不得不撤回救援。

如此,王阳明成功打胜这一仗,活捉宁王。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辛勤的付出却被正德皇帝误解。

被宦官张永解救后不久,王阳明父亲逝世,他便回家守制。

这时候已经是嘉靖年间。

之后的几年,国家外患从没断过,王阳明依旧被皇帝委以重任,但他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528年,朝廷派王阳明赴广西平叛,王阳明说: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

为了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王阳明选择了奔赴广西。

然而这一走,他就再也没能回来。

嘉靖七年十一月,也就是1529年,王阳明病逝于回程之路,那条小船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

临终之际,弟子哭着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一生,他始终坚持立德、立功、立言。

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文能作诗作文,武能领兵打仗,中间还能领悟大道,堪称六边形战士。

然这一切的根源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可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

突然想起那句很流行的话: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中间正是差了这四个字:知行合一。

然而,差了四个字,便是差了一生。

您对文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评论转发。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