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向外事学院书法专业的张老师,讨要一本专业教材,闲聊中得知学院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女孩,18岁进入学院,仅一年的时间,其书法理论、鉴赏能力、临帖的能力在年级中算得上是佼佼者。
书法专业的孩女孩,一年的时间,综合能力全面提高,一是校方的教学质量抓得紧;二是个人的领悟及输入输出的实践能力强,离不开她对专业学科的热爱和付出,这位聪明漂亮的新生,她叫——崔紫怡
崔紫怡临帖
新生入学,开始肯定是以“撒大网”为主,涉及的面越广,眼界和思路就会更开阔。笔者早年去过几次美国,对中国的留学生有一些的了解。西方对小中初提出了“开荒理论”,大意是基础教育始,以开拓眼界,拓宽思路为主。举个例子来理解、一个人种2亩地,每亩地收1000斤;另一个人种5亩地,每亩只能收到六七百斤,两个比较起来,“开荒者”始终要收获多一些。反过来讲,如果五亩地每亩收1000斤的话,那区别就会更大了。这种“开荒理论”在小中初时,人的思路和眼界一旦打开,后面高中、大学阶段的个人优点特长就更容易显现出来。
崔紫怡临帖
“开荒理论”对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及就业方向会有明确的目标。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把它放在大学期间。进入了学院,大一期间门类众多,以基础教学为主。说书法论书法,书专业学习追求先博后精,越是早早知道这个道理,前期的积累和铺垫,后面的输出和创作就会更有方向。
崔紫怡同学进入大学之前,受到了当地名师指点,对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高考后18岁进入了学院,这一年的时间里让她感悟良多。崔紫怡同学认为,自学和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区别,变化最大的就是思想意识。专业学习注重脉络和体系,“专业式的打井”和东一榔头西一棒浅挖,目的本质完全不同。一年的专业学习,让自己对笔法、字法、章法有了从新的认识。
崔紫怡临帖
早期的训练,忽略了感悟和理解,特别是读帖这一环节,忽略了那种“磨刀”的功夫。在学院里受到了教授的指点,才知道读帖的重要性比临帖更重要。从理论上来讲,临帖是一个转换的过程,看到的内容通过手来表现出来,拿着毛笔蘸上了墨汁,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下笔的迟疑自然就失去了线条的质量,所以需要把读帖单独罗列出来,作为一个专项来精研细品。唐、邵谒《送徐群宰望江》一诗中,有很准确的描述:
贡艺必精苦,
用心必公平。
事情要做好,必须要精勤刻苦,潜心钻研,付出和收获往往是公平的。书法的表达是通过笔墨的呈现,白纸黑字,落笔成形,来不得半点虚假。
崔紫怡临帖
崔紫怡同学认为读帖比临帖辛苦,动脑且枯燥,必须理解古人的经典,还需换位揣摩,经典之美有经典之美的缘由。“大书风”是“小内涵”的促成,历史留下来的经典法帖都有它的个性特点。读帖有时也需要理科思维,如造型特点、运笔习惯、书写节奏、呼应技巧、个性、逻辑、共性、特性。理解越深入,表达就越有内涵,就会减少含糊和交代不清的笔调。共性和特性的理解,就像我们读《水浒传》一样,108好汉,每个人物就像每本法帖,帖帖不同、书风各异,很鲜明。
崔紫怡临帖
李逵就是李逵,鲁智深就是鲁智深,人物表达和书写表达一样,怎能用大概、如此、就这样、差不多、去含糊交待呢?时迁和王英是有共性的,但个性的地方也是很鲜明………这些就如读帖一样,需要通过细品才能理解,市场上有一本书叫《神探曹宝麟》,用读的方式把字理书理说得很清楚。
手上的“境界”需要思想的境界作为支撑,显然,崔紫怡同学一年的专业学习就有了很多感悟,这一点尤为难得。另外,关于临摹到创作的转换,一定不能操之过急,学院有学院的教育大纲,专业书体选项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有很多人都会追问,临摹这么功夫好,创作几件巨製看看?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大二大三再选专项也是不迟的。举个例子来说明,有经验的果农都知道这个道理,“小树苗”提前挂果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过早地挂果可能会导致树体的营养生长受影响,小树以枝干和根系为主,过早挂果,会对生长不利……书法学习过早的“定形”,会流入时俗,厚积薄发,对未来的发展更加有利,支持崔紫怡的观点,十九岁的姑娘十,未来可期!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