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超级战舰》中,人类各种高科技武器都对外星人的旗舰束手无策。最后用了“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9门406毫米巨炮,竟然就一举摧毁了对方,让人大跌眼镜。
从现实科学和军事的角度来看,电影《超级战舰》中的这个情节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太合理。
太科幻了!
虽然“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406毫米巨炮威力强大,但在面对拥有高度先进科技的外星旗舰时,仅仅依靠传统的大口径火炮可能难以奏效。现代战争中,高科技武器如精确制导导弹、电子战系统等具有更高的精度、射程和打击效果。而战列舰的火炮射击精度、反应速度以及防御能力在面对外星高科技时可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值得一提的是,“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 406 毫米巨炮发射的高爆弹,威力还是很巨大的。其炮弹爆炸威力大约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一些重型航空炸弹。例如,某些大型的航空炸弹,如 GBU-43/B 大型空爆炸弹(MOAB,俗称“炸弹之母”),其爆炸威力可以与 406 毫米巨炮的炮弹相媲美。
从爆炸能量释放的角度来看,也类似于一些威力较大的战术导弹的战斗部。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武器在精度、射程、制导能力和多用途性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与 406 毫米巨炮这种二战时期的武器在作战效能和应用场景上有很大的不同。
406 毫米巨炮主要依靠巨大的装药量和炮弹的冲击力造成大面积的破坏,而现代武器更注重精确打击和多种目标的适应性。
虽然现实中不可能依然二战战列舰就摧毁外星人的旗舰,然而从电影的娱乐性和情节张力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设定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力量在绝境中的爆发和逆袭。
人类海军历史上最后一艘服役的战列舰是“衣阿华级”战列舰中的“威斯康星号”。
“衣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快速战列舰,具有强大的火力、较高的航速和良好的防护。“威斯康星号”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服役,经历了多次现代化改装和重新服役,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略需求的变化,战列舰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更加先进和多样化的舰艇所取代。
战列舰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随着军事技术发展,导弹技术日益成熟,其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相比战列舰的火炮更具优势。就相当于转基因育种技术取代杂交育种技术,智能育种技术又取代转基因育种技术。
其次,航空母舰的出现改变了海战格局,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远超战列舰。航空母舰的出现之所以能改变海战格局,原因在于舰载机赋予了海战全新的维度。
舰载机具有远超战列舰火炮射程的作战半径。战列舰的火炮射程通常在几十公里,而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公里,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发现并攻击敌方目标。
在打击能力方面,舰载机可携带各类精确制导武器,如反舰导弹、炸弹等,其打击精度和威力都十分强大。而且,舰载机能够灵活选择攻击目标,对敌方舰队、岸上设施等进行全方位打击。相比之下,战列舰的火炮攻击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应对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再者,现代战争强调信息化和多兵种协同作战,战列舰在信息获取和协同能力上相对滞后。
而且,战列舰造价高昂、维护成本巨大,在性价比上不如其他新型舰艇。
以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为例,其建造费用在当时就极为高昂。“依阿华级”战列舰单艘的建造成本约为 1 亿到 1.5 亿美元(以当时的货币价值计算)。
在维护成本方面,战列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日常维护和操作。一艘战列舰的船员通常超过2000人,人员工资、生活物资等费用巨大。
而且,战列舰的燃油消耗极高。据估算,其每小时的燃油消耗可达数吨。
相比之下,新型的导弹驱逐舰或护卫舰,建造成本可能在几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之间,人员配置通常在几百人甚至几十人,燃油消耗也相对较少。
同时,新型舰艇在作战效能上更加多样化,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等多种任务,综合性价比远高于战列舰。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战列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