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圭旨》丹道理论的哲学基础:性命论

东巷文化 2024-07-15 01:41:45

性命论

在道家修炼的世界里,其修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答案很简单:性命。因而性命论,就成了道教内丹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有的门派讲究先修性,有的主张先修命,但归根结底,两者缺一不可。

《性命圭旨》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来探讨性命的。它融合了儒、佛、道的精华,提倡:性命双修,坚持性功、命功并重。它反对单一修炼,认为只有精、气、神三者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修炼境界。而且,它特别强调修心,这可能受到了佛教尤其是禅宗心性论以及宋明心性学说的影响。

(一)性与命:生命的两个维度

具体说来,什么是性?什么是命?

《性命圭旨》: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以上强调,性与命是密不可分的。有性就有命,有命就有性。在这里所说的性命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性命不同,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性是元始真如,即元神;先天的命是元气。

在内丹学的文献中,性命通常被定义为“神气”。神和气也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神即元神,后天神即识神;先天气即元气,后天气即呼吸气。内丹的修炼过程实际上是将后天的神气返还为先天的神气,这个过程也是将后天性命返还为先天性命的过程。因此,丹道修炼实际上就是修炼神和气,通过以神调气、以气凝神,最终使神气融化于虚空。

对于人体来说,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人拥有元精、元气、元神,这些是先天所赋予的。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元精、元气、元神会逐渐损耗,人的生命也会走向终结。为了长生不老,就需要通过修炼从后天返回到先天,保持全精、全气、全神,才能实现长生。

在内丹理论中,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并在后天不断得到滋养。精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对全身的五脏六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起着滋养作用,并与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生Z功能密切相关。精充足时,生长发育良好,生Z功能正常;精不足时,情况则相反。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修炼,精可转化为气,气也可转化为精,这种相互转化能使人体保持生命活力。

神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又称先天之神,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无为之神。识神,则称为后天之神,是人在认识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意识,是有为之神。

道教丹道理论认为,元神在清静无为的状态下,会显露出超凡的智慧。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导作用,精气的运行离不开神的掌控。归根结底,性命就是人的精、气、神的统一体。

(二)性命关系

《性命圭旨》对性命的关系有着深入的阐述。它认为,气代表命,神代表性。神源于性,性是未显现的神,性是神的根本,神通过性而得以灵动。气源于命,命是未显现的气,命是气的根本,气从命中生出。身体中的精气是性寄托的地方,也是命的根源;神是命寄托的地方,也是性的枢纽,因此精神是性命的源泉。

先天的一点灵光就是元神,即先天之性。气质之性是在后天形成的,通过修炼,要使气质之性返回先天之性。性无命则不立,命无性则不存;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不可分割,这是性命之间的基本关系。对于一个人的生存来说,精神和肉体都是不可或缺的。离开肉体,精神不会存在;离开精神的肉体,则是没有生机的物体。

总之,精、气、神是人存在的必备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三)性命双修

《性命圭旨》中云:“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亦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

上述观点认为,历来佛教和道教在修炼上各有侧重。道教侧重于修命,而佛教禅宗侧重于修性。然而,这样的结果是,道教只谈命而忽略性,最终未能真正了解命;禅宗只谈性而忽略命,最终也未能真正了解性。

性与命的关系密不可分,性不离命,命不离性,二者合为一体。同样,修性和修命也不能偏废,若只修其一而忽略另一,最终会陷入“不知命”或“不知性”的困境。因此,《性命圭旨》明确提出“性命双修”的主张,即修性也要修命,修命也要修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性命妙合”的境界。

《性命圭旨》虽然倡导“性命双修”,但并不认为修性和修命之间没有先后之分。历来,内丹南宗强调先修命后修性,而北宗则主张先修性后修命,两者在性命先后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那么,《性命圭旨》在性命先后的态度是什么呢?书中提到:“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乃所谓虚空本体,无有尽时,天地有坏,这个不坏,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由此可见,它显然提倡先修性再修命,认为通过“尽性”才能达到“至命”。这一观点与全真北宗在性命关系上的看法一致。

参考资料:《性命圭旨》丹道理论探析

2 阅读: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