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痛斥的汉灵帝,真有那么不堪么?

诗珊谈历史 2024-12-31 20:18:35

《十八路诸侯》第15期

除了以上的人事安排,汉灵帝在京城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阅兵典礼。汉灵帝弄这么一场阅兵,起因是因为有“望气者”说,京城要遭遇兵祸之乱,南北两宫将要有血光之灾。咱们只短短这么几期,已经看到了好几处,提要这些神秘的预测者了。而这样预测者们出现在皇帝身边,出现在地方官员身边,也出现在民间,可以略略窥到一些东汉当时社会整体的价值观。能看到大家对能预测未来的这些术士们的认可和重视程度。

东汉初年建的阅兵台——邓禹台

对于望气者这样悲观的预言,汉灵帝决定通过行动、法事、庆典来改变。因此闹得的阵仗动静都异常的大,除了征调四方各州的军队之外,还在洛阳西城门外的平乐观修了一个巨大的阅兵台。史书上说这个阅兵台,有十二层楼阁,高达十余丈;旁边建的小阅兵台也高达九丈。阅兵召集的军队有数万人。在阅兵那一天,汉灵帝在大阅兵台上观摩,大将军何进在小阅兵台上。阅兵的时候,汉灵帝戎装重甲,骑在重铠的战马上,自己封自己为“无上将军”,然后绕场三圈,然后把指挥刀交给何进。

这场阅兵规模不能说不宏大,但对于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有意义吗?短时期内可能是有的,仪式庆典,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的。身处近现代的我们,还时常看到大规模的阅兵,何况冷兵器时代。想想三十来米的高台,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的情况下,是多么宏伟的一个建筑。数万人的队伍,齐声呐喊,在没有电子设备的古代,是何等的壮观,振奋人心。

汉灵帝与两个皇子

可真有什么长远的用处吗?就在阅兵的现场,汉灵帝和讨虏校尉盖勋一段对话,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汉灵帝问坐在旁边的盖勋说:“我今天这样检阅大家,你觉得怎么样呢?”盖勋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只凸显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敌寇远在边境,而军队的检阅却在京城。这样做并不能显示必胜的信心,反而让人感觉是在穷兵黩武。”汉灵帝听完盖勋的意见,连连点头称是,对盖勋说:“是啊。可你说的太晚了,只可惜当初大臣们都没这么说。”

和皇帝聊完天之后的讨虏校尉盖勋的感觉是,皇帝是挺有判断力的,只是被别人蒙蔽了。有了这样的认识,盖勋就悄悄准备和袁绍一起密谋诛杀宦官。结果蹇硕提前觉察到了苗头,把盖勋调到了西都长安当京兆尹。

深宫

抛开盖勋对汉灵帝的观感。你对汉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皇帝在古代是一个不能再尊贵的位置,是一般人看都不能看,想都不敢想的位置。只有某个特殊家族里的某些人才有机会去觊觎。但是一旦你坐上去了,就是万万人之上,历代的史官们就会拿着一个贤君昏君暴君的尺子去丈量你,最终在君王的群体里给你下个结论。很少人把帝王当人看的,自古如此,到今天我们的一样不把帝王当人看。可帝王终究也是人,也受周围环境影响长大的,也有弱点,也有情感,也有智力能力上的差异。

东汉宦官群体

想一想可怜的汉灵帝,十岁刚刚朦胧懂事的时候,就被从家乡拉到遥远的京城来当皇帝。周围全是宦官、女人,见到朝臣的时候,朝臣们一个个都气势汹汹。而回头看那些宦官们却一个个贴心顺服。然后就是每天处理那些遥不可及的事,一堆人告诉你该这么做,该那么做。可最终要做决定的他却茫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事。盖勋说的对,汉灵帝很聪明。但再聪明的人,没有实际生活的历练,不能实实在在的触及到真实状况,不能够让脑中所想和现实匹配起来,任何人坐到君王那个位置都是不能胜任的。

这也就是你翻开史书会发现,历史上明白事的皇帝真不多,汉灵帝就是其中一个。东汉末年的颓势,真不是由他能决定了的,他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棋子罢了。

历史深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进程中,以现代视角去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事与人,欢迎关注!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