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经营14年,花费1亿两白银的旅顺口为何说丢就丢?

纸起城楼史书 2024-12-10 05:19:07

李鸿章经营14年,花费1亿两白银的旅顺口为何说丢就丢?

世人皆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没,却不知在大东沟海战之后,李鸿章苦心经营14年,耗费1亿多两白银打造的旅顺军港,竟在短短数日之内就落入了日军之手。

要知道,这可是一处拥有20多座坚固炮台,装备了140多门新式克虏伯重炮,储备了数百万发炮弹的海防要塞啊!就连设计师都是专程从德国请来的。这样一座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怎么会如此轻易就被攻破?

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清军战斗力不足?还是另有隐情?为何当时的清军指挥官们会做出如此令人不解的决策?让我们回到1894年的金州,看看这场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意外的突破口:花园口

1894年10月3日,一个看似平常的决定,却为日军打开了进入辽东的大门。这一天,日本大本营任命时任陆军大臣的大山岩为第二军司令官,命他率军攻取旅顺。

世人都以为,日军会选择直接强攻旅顺口,可谁能想到,大山岩却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渔村——花园口。这个位于今大连市庄河县的偏僻海湾,竟成了日军攻入辽东的突破口。

"为何选择这样一个条件恶劣的登陆点?"这个问题,连日军高层都提出了质疑。花园口不仅水浅,而且涨潮时海面风浪汹涌,退潮时则是一片泥泞,连渔民都不愿意在此靠岸。

但大山岩手中握着一份情报:花园口竟然无一名清军驻守。这份情报来自他派出的六名间谍:钟崎三郎、山崎羔三郎、藤崎秀、猪田正吉、大熊鹏、向野坚。这六人不仅收集到了花园口的军事情报,更掌握了整个金州地区的驻军部署。

就这样,10月15日,日军第二军从广岛出发。大山岩将兵力分成三批:第一批于15日、16日启程,第二批于17日、18日启程,军司令部则于16日出发。为掩人耳目,这些军舰并未直接驶向花园口,而是先在朝鲜大同江口的鱼隐洞锚地集结。

23日,日军开始了登陆行动。令人意外的是,整整五天时间,清军竟毫无察觉。直到27日,第一批6000余名日军才全部登陆完毕。

而此时的清军,正忙于调兵遣将。李鸿章一心想着保卫盛京(今沈阳),竟将原本驻守在金州、旅顺、大连湾等地的军队调去了辽东。补充来的则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毅军部姜桂题的桂字营、程允和的和字营,以及铭军部赵怀业的怀字营等。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新兵大多集中在了旅顺,反而将花园口这样的海岸线弃之不顾。虽说花园口确实不适合大规模登陆,但完全不设防御,这无疑给了日军可乘之机。

28日,当第一批日军在花园口站稳脚跟后,立即对通往金州的必经之路——貔子窝发起了突袭。守卫此处的捷胜营骑兵营官荣安措手不及,仓促撤退。至此,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打开了通往金州的大门。

而此时的清军统帅们,还沉浸在"倭寇不敢来犯"的迷梦中。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花园口,竟成了一个帝国的丧钟...

二、孤城陷落:金州保卫战

随着花园口的失守,一场关乎金州命运的大战已经无可避免。镇守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此时手中只有区区700人。这位曾因镇压捻军而升迁的镶黄旗满人将领,正面临着他军旅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

11月1日,连顺派出的几名信使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通往后方的电报线已被切断。这意味着,金州已经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此前,连顺曾紧急向盛京将军裕禄求援,却只得到了一个敷衍的回应:"不过是倭寇分兵骚扰。"裕禄仅派出大同镇总兵程之伟率军南下,可程之伟的军队此时还在营口,远水解不了近渴。

就在金州危急之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物挺身而出。这就是原刘铭传旧部、时任正定总兵的徐邦道。这位年近花甲的四川老将,本是奉命增援大连湾,但在得知金州危急后,立即率领2000多名新招募的拱卫军赶赴金州。

11月3日,在石门子一带,这支仓促组建的清军与日军展开了第一次正面交锋。石门子位于大黑山西北,两座台山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关隘,宛如一扇石门。徐邦道选择在此设伏,就是要利用这里的地形优势。

让人意外的是,首战告捷。当日军先遣队斋藤德明支队遭遇徐邦道部将童福林的阵地时,在激战之后被迫撤离。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清军在陆战中难得的胜仗。

然而,好景不长。11月5日,日军的主力指挥官乃木希典亲自到达战场。这位日本陆军的新星,从小就学习山鹿流兵学,此时正渴望在中国战场上建功立业。乃木采取了一个狡猾的战术:先派出一小股部队佯攻,诱使清军暴露防线。

当清军50多人的诱敌部队与日军接触后,日军果然中计,一路追击到了狍子山。但随即,他们就陷入了徐邦道精心设置的埋伏。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日军狼狈撤退。

可是到了6日凌晨4点,战局却发生了逆转。日军炮兵开始对台山发起了长达45分钟的猛烈炮轰。在如此密集的火力覆盖下,就算是老兵也难以抵挡,更何况徐邦道手下大多是新招募的士兵。最终,徐邦道不得不率军撤回金州城。

而此时,另一路日军主力已经向金州城发起总攻。日军调集了36门火炮,对城墙进行了长达50分钟的狂轰滥炸。即便如此,守军依然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顽强抵抗。金州城墙高6米,顶宽4米,四周还有护城河环绕,城内更埋设了地雷和铁蒺藜。

然而,寡不敌众。到了上午10时,日军工兵在炮火掩护下炸开了北门。紧接着,东门也被攻破。一场惨烈的巷战就此展开。连顺甚至发动城中百姓一起参与防守,但最终还是于当日中午失守。

至此,这座被誉为"辽南门户"的金州城,落入了日军之手。而接下来等待大连湾的,将是更大的考验...

三、大连湾:一场无声的失守

世人都知李鸿章耗费巨资购买克虏伯重炮,却不知这些"庞然大物"在大连湾的防御中竟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这些由德国工程师精心设计、重达数十吨的巨炮,最终连一声怒吼都未能发出,就这样静静地落入了日军之手。

11月7日这天,注定被载入清朝军事史上的耻辱篇章。就在这一天,日军竟然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大连湾的五座海岸炮台。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在炮台中发现了120多门完好无损的各式火炮,其中就包括了那些昂贵的克虏伯重炮。

这些240毫米口径、炮管长达11.2米的"巨兽",每一门都价值连城。它们本该是大连湾防御工事的核心,能够压制任何试图从海上进攻的敌舰。然而,这些重炮有着致命的设计缺陷:一旦固定安装,就很难调转炮口对付来自陆地的敌人。

更糟糕的是,原本熟练操作这些重炮的炮兵早已被调往他处。留下的新兵们面对这些复杂的现代化武器,连基本的操作都难以掌握。一位德国军事顾问曾在战后回忆说:"那些精密的瞄准装置和复杂的操作系统,对于这些临时征召的农民来说,简直就像天书一般。"

然而,大连湾的悲剧远不止于此。在炮台的军械库中,日军还缴获了246万多发各式炮弹,3381万发枪弹,以及数不清的军需物资。这些原本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防御战的物资,就这样完整地落入了敌手。

而就在大连湾岌岌可危之际,北京城里正在上演着一场荒诞的戏码。11月7日这天,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满朝文武都在为这场盛典忙碌,就连恭亲王也只能趁着慈禧听戏的间隙,找"大总管"李莲英报告战情。

当时的情形,一位参加寿庆的官员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太后正在欣赏《天官赐福》,李莲英不得不等到这一折唱完才敢上前禀报。可太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就又专注地看起了下一折。"

就这样,在一片祝寿声中,大连湾的各个要塞陆续失守。驻守此地的清军,甚至来不及破坏任何军事设施就仓皇撤离。一位日军军官在他的战报中写道:"当我们进入大连湾时,甚至能在炮台的餐厅里看到还冒着热气的茶水。"

除了军事装备外,日军还在大连湾的军港中发现了大量的军事图纸和防务文件。这些详细记录了辽东半岛防御部署的机密文件,本应该在撤退时付之一炬,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些资料后来为日军进攻旅顺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随着大连湾的失守,日军已经在辽东半岛站稳了脚跟。而此时的旅顺军港,已经成了一座孤悬海上的孤城...

四、最后的堡垒:旅顺保卫战

在大连湾的兵不血刃之后,日军的目光随即转向了最后的目标——旅顺口。此时的旅顺守军虽有12700人之众,却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多位总兵同时在任,却无人能够统一号令。

李鸿章为解决这一困境,任命了淮军"毅字军"的老将姜桂题为总指挥。这位在平定捻军时就以善战闻名的将领,一到任就展现出了进取之势。在11月18日,他选择在土城子设伏,准备给日军来个迎头痛击。

土城子之战的序幕,是由日本骑兵队长秋山好古拉开的。这位后来被誉为"日本骑兵之父"的军官,率领着第一骑兵大队在清晨7时出发,却在10时就遭遇了程允和的和字营。出人意料的是,清军并未按照常规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发起了攻击。

战斗刚一打响,姜桂题就派出火炮对日军阵地进行了猛烈轰击。与此同时,徐邦道的部队也从侧翼包抄,将秋山的骑兵大队团团围住。这一仗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秋山好古不得不在苦战两个小时后暂时撤退。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能扭转战局。11月21日凌晨6时,日军总司令大山岩发起了总攻。他采用了一个狠辣的战术:集中火力对准一个点猛攻,一旦突破就转移兵力攻打下一个点。这就像是在拆解一条锁链,只要打断一环,整条链子就会崩溃。

清军的防御布局看似严密:姜桂题的桂字营驻守二龙山,徐邦道的拱卫军把守鸡冠山和龙河一线,程允和的和字营则防守椅子山、案子山和松树山。另外,卫汝成的成字营还在白玉山设防,连顺和赵怀业则作为预备队驻守旅顺城。

战斗从椅子山和案子山打响。日军的火炮轰鸣了整整45分钟,随后步兵发起了冲锋。清军在山上的炮台奋力还击,一度将日军压制在3000米之外。然而,当日军冲到距离炮台200米时,白刃战开始了。仅仅一个小时后,这两座山头就失守了。

接着是松树山。这里的清军抵抗格外顽强,但一场意外改变了战局。上午11时,一发日军炮弹击中了弹药库,巨大的爆炸声过后,防线随即崩溃。

而在鸡冠山,一场更为惨烈的战斗正在上演。徐邦道的部队在这里苦战数小时,却目睹了一个令人愤怒的场景:白玉山的守将卫汝成,竟然在战斗刚开始就抛弃部队独自逃跑。

到了中午时分,日军已经攻占了外围所有的炮台,只剩下最后一座黄金山还在负隅顽抗。这座装备了3门240毫米克虏伯重炮的山头,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一度阻止了日军的进攻。然而,当日军调集两个步兵联队发起猛攻后,黄金山在下午5时也陷落了。

就这样,整个旅顺的20多座炮台,在半天之内就全部落入敌手。而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令人发指的大屠杀。当晚,旅顺城内哭声震天,血流成河...

五、战败之痛:反思与教训

就在旅顺陷落的第二天,一份来自李鸿章的电报摆在了总理衙门的案头。这位老臣罕见地用了"痛心疾首"四个字,而在电报的末尾,他写道:"自大东沟一役后,制海权已失,沿海诸城,岌岌可危。"

这句话道出了金旅之战失败的第一重教训。当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失利后,日军就获得了在辽东半岛任意选择登陆点的自由。从鸭绿江口到威海卫,这漫长的海岸线成了一道难以设防的屏障。

一位参与过战前防务规划的德国顾问在战后写道:"清军的防御部署,就像是一条被拉得太长的绳子,看似覆盖了所有要点,实则处处都是薄弱环节。"

这种薄弱正是源于兵力的分散。当时的清军主力被部署在山海关至鸭绿江一线,而负责金州、旅顺、大连湾防务的,竟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更令人不解的是,就连这些新兵也大多集中在了旅顺,使得像花园口这样的海岸线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

第二重教训则体现在指挥体系的混乱上。一份日军战后的情报报告中这样写道:"清军将领之多,反而成了其败亡之因。各部互不统属,临战各自为战。"

这话一针见血。就拿旅顺保卫战来说,当时的守军有桂字营总兵姜桂题、正定总兵徐邦道、和字营统领程允和等多位将领。虽然李鸿章后来任命姜桂题为总指挥,但在实际作战中,各部队仍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最荒诞的莫过于卫汝成的临阵脱逃。当一个总兵都能在战斗打响时抛弃部队独自逃命,这已经不仅仅是统帅能力的问题,而是整个军事体系的崩溃。

第三重教训则来自军事现代化的表层化。一位亲历过大连湾战役的英国军事观察员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清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克虏伯重炮,但操作这些大炮的,却是连扳机都摸不准的农民。"

这种"有枪没有会打枪的人"的情况,在整个金旅防御体系中普遍存在。光是在大连湾,日军就缴获了140多门各式火炮,其中不少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然而,原本熟悉这些武器的炮兵被调往他处,留下的新兵连最基本的操作都无法完成。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当日军进入大连湾的军械库时,发现里面的机械零件和说明书都还保持着原包装。这意味着,很多精密的军事装备从购买到丢失,可能从未真正投入使用过。

随着旅顺的陷落,李鸿章苦心经营14年,耗费1亿多两白银打造的海防要塞,就这样轰然倒塌。这座本该成为北方海防铜墙铁壁的军港,最终连24小时都未能坚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