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边界感时,孩子才会自律和主动学习,只是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百合读书 2024-09-04 07:11:30

很多父母困惑明明自己对孩子已经管得已经很严格了,可是为什么孩子却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脾气也越来越大?

每次当父母问我孩子为什么这么不可理喻和任性时,我都会觉察另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相处模式是什么?

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出了问题,被一个魔咒所捆绑,那就是:父母没有边界感,对孩子又宠溺又包办但要求又严格,几乎没有肯定全是否认。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没有边界感和错误的做法,否认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而包办又使孩子丧失了独立能力,导致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只会逃和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而要求严格和要求高,又在潜移默化中对自我要求高,孩子对自己要求高原本不是什么坏事,但要求高又做不到,就变成了落差而无法接受。

又无法接受心理落差,又没有勇气和能力去直面和解决问题,孩子就在纠结和内耗中随波逐流了,这时根本没有心力去好好学习,要么厌学,要么沉迷游戏,要么玻璃心和无能狂怒。

倘若这时父母一心去围追堵截游戏,一遍遍要求孩子去学习,或者讲各种人生大道理,孩子只会躲得更彻底,逃离父母更远,也会用更激烈的反抗来应对。

想让孩子自律和主动学习,父母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家庭教育模式以及跟孩子沟通问题的模式,让亲子沟通流动走心起来。

正如一句话所说:父母要想让孩子学习,就不能只提学习,而要先树立边界感。

提到边界感,课题分离是前提。理清哪些是父母的问题,哪些是孩子的问题,哪些是父母该管的,哪些是父母不该插手的,权责分明,各司其职。

对于父母来说,归属孩子的事情,不能越界去干涉,比如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就不能动不动什么都想参与一下。

父母太能干时,孩子自然就干啥啥不行,孩子就像被父母设定好的一键开启的程序,当孩子总是在父母的高控制和安排下自循环时,小时候可能会一帆风顺。

但到了青春期独立意识萌发和追求自由萌动时,很可能会出现眼高手低,根本搞不定问题时的自我否认和崩溃。

于是,在父母看来孩子毫无征兆的突然崩溃,都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每一次爆发都不是偶然的。

在父母咨询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已经到了休学或厌学的程度,父母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或许出了问题,但此时再纠正不仅难度大,而且对孩子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遗憾的是,父母在早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控方式是有问题的,只是延续了原生家庭养育自己的习惯和自以为对的方式,又嫁接给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看来,他们已经给了孩子最好的条件,付出了全部的努力,替孩子扫平了所有障碍,按说已经做得十分完美了,可是孩子还是厌学了。

从我跟很多父母沟通的情况来看,孩子的厌学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没有边界感导致的,不由分说父母自己说了算的爱的要求,是越界,是控制。

而父母对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孩子一哭一闹一磨,父母立马就让步,这又是另一种越界了。

当在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爱一会冰,一会火时,孩子自然就在忐忑不安和乖巧与叛逆之间,渐次去拿捏父母。

因为父母原本就是没有边界意识的,而且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学习至上,那么孩子就可以拿学习来不断要挟父母,不断挑战父母的边界。

原本就没有什么边界感的父母,被孩子一威胁,一试探,所有的规则和要求都糊成一锅粥,彻底失控了。

这是父母对孩子冰与火的错误管教方式的反噬,是对孩子长年累月缺乏边界感的反噬。

父母管孩子是必须的,但怎么管是一种智慧,管理孩子也要抓大放小,抓方向定策略,而放步骤和细节。

父母对孩子方向上可以有所引导,但具体的学习和践行交给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孩子就有了脚踏实地的践行,通过试错来夯实自己的价值观、责任感以及承担意识。

所以,父母不想把孩子养成遇到问题只会缩起来无能狂怒的巨婴,边界感建立越早越好,插手孩子的事情越少越好。

想让孩子自律和主动,不要催、唠叨和严控,父母先自己有边界感,不断去理解和共情孩子,去点燃孩子的梦想,给孩子多一点正反馈。

孩子有了自信,就有了前行试错的勇气,才会积极乐观和锐意进取。

3 阅读: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