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美丽富饶的山东半岛出了三个道德和才学极高的大才,他们分别是平原郡的华歆、以及北海郡的华歆、邴原。时人把他们称为一条龙,龙头是华歆,龙腹是邴原、龙尾是管宁。他们自幼交好,却在往后的生活中渐行渐远,竟到了割席断义的地步。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记载是因为华歆贪图荣华富贵,阿谀奉承于曹阿瞒,把三人的气节和清高的平行踩在脚底。管宁鉴于此,痛心疾首,觉得和华歆并称为一条龙有辱于自己之斯文。十分不耻华歆的为人,因而管宁做出了和华歆割席断义的决定。把二人几十年的交情彻底分清了界限。
由此,管宁变成了高洁之士的代表,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颂赞;而华歆则变成了溜须拍马,丧尽文人气节的小人,为士人口诛笔伐。
范晔的《后汉书》中则说汉献帝的第一位皇后伏寿因为不满曹操为人嚣张跋扈、专权擅政、不把献帝放在眼里。于是伏寿就写信回家给自己的老爹伏完吐槽,希望伏完能够暗中刺杀曹操,为汉献帝清君侧。但由于伏完胆小怕事不敢去做,于是就此信泄露给了荀彧。荀彧模棱两可,也拿不定主意。伏完信不过别人,又把信给了自己的小舅子樊普看。樊普害怕伏完连累自己,连忙把此事告诉了曹操。
曹操大为震怒,当即又要去宫中捉拿伏皇后。而时为魏尚书令的华歆就被曹操任命为逮捕伏皇后的领头人。伏皇后知道事泄密,吓得关闭门窗,躲在墙壁中间。但华歆还是直接破门窗而入,把墙壁凿开抓了伏皇后。从此,华歆的形象在一众士人当中一落千丈,一直被人们诟病。
有人觉得华歆如果操行高尚的话,绝不会做出破人门户这种事情。如果他的道德很好的话,曹操也不会派他去逮捕伏寿。这事让夏侯惇、贾诩这些人干最合适不过。但,最终曹操还是派他华歆去做了这个恶人,说明华歆此人操行还是不够。
至于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记载和《后汉书》、《三国演义》、《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颇为矛盾。在给邴原做的传中,他说年少的时候管宁和邴原二人在才学和德行上都不如华歆;在给管宁做的传中,又说三人是好朋友。而华歆自己的传中,所传达出来的俱是德才兼备的高士。何以范晔和罗贯中二人要把华歆写的如此不堪?
都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如果三人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怎么就管宁和邴原二人操行好,而独华歆为人诟病?志趣不相投不一样,三人怎么可能玩到一起,还约着到处去留学!由此可见,华歆作为龙头,他的德才显然是折服于管宁和邴原的。而所谓的割席断义,只不过是艺术加工的成分。
华歆面对董卓的征召,假装生病不从,从蓝田跑到了南阳躲了起来; 曹操从江东征召华歆到许昌为官,江东各界人士给他送行的有几千人,并且还馈赠他几百金。华歆分文不取,全都退还给所赠之人。曹操让华歆举荐人才,华歆首推自己的好朋友管宁,并且还请求曹丞相把自己职位让给管宁……
就是这么一个不求财不求名的人,为何要被范晔、刘义庆、罗贯中之辈诋毁呢?华歆分明就是一个清纯德素之人。就算他热衷于官场,这又有何错之有。上能辅佐君王治理社稷,下能安抚百姓安居乐业,这不正是儒者所追求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