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立陶宛联邦:从天主教堡垒的荣耀沦落为帝国的哀歌

恒鼎谈历史 2025-01-02 20:14:44

自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以来,波兰王国成为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波兰国土北达波罗的海,南至黑海,东起第聂伯河,西至奥得河附近。在两个王国合并后,贵族阶层仍在波兰王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控制着国家的经济活动。他们通过结盟寻求保护以抵御外部攻击。实际上,贵族们只想享受优越的地位与权力,而不愿承担过多的税收义务。直到1572年,这个“王室共和国”(République royale,即波兰王国)与雅盖隆王朝都有着特殊的联系。此后,贵族阶层倾向于选择依赖他们的君主,因其中立性不会影响各个贵族阵营的利益。这一制度十分有效,使波兰免于经历16世纪下半叶摧毁东欧的地方性内战。

齐格蒙特三世(1587年—1632年)是波兰瓦萨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同时,他也是瑞典王位的继承人。齐格蒙特三世通过合法的贵族选举成为波兰国王。但他在统治期间共被推翻过两次,第一次于1594年,第二次于1599年,这无疑阻碍了一个庞大王国的形成,该王国本可以获得极其广阔的领土。除此之外,齐格蒙特三世发现波兰的贵族阶层常年处于分裂状态。

为了维护主权,他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国家的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他还将自己在爱沙尼亚的封地并入波兰以及试图在普鲁士这一重要地区加强王权。在外交方面,齐格蒙特三世致力于向东扩张,但最为重要的是与神圣罗马帝国达成和解。他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关系因采取相似的宗教政策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奥地利王室一样,波兰国王是天主教反宗教改革运动中最积极的支持者。由于耶稣会学院与学校的设立以及它们对国家教育的有效垄断,天主教得以在波兰王国站稳脚跟。在这个有着广阔边界且缺乏自然防御的王国内,齐格蒙特三世将宗教视为臣民之间的重要纽带。

波兰国王

1587年—1632年

齐格蒙特三世(Sigis-mond Ⅲ)—瓦萨王朝

1632年—1648年

瓦迪斯瓦夫四世(Ladislas Ⅳ)—瓦萨王朝

1648年—1668年

约翰二世 • 卡齐米日•萨(Jean ⅡCasimir Vasa)—瓦萨王朝

1669年—1673年

米哈乌 • 克雷布特(Michel Korybut)—维希尼奥维茨基王朝

1674年—1696年

约翰三世(Jean Ⅲ)— 索别斯基王朝

1697年—1733年

奥古斯特二世(AugusteⅡ)—韦廷王朝

1733年—1736年

斯坦尼斯瓦夫一世(Stanislas)—莱什琴斯基王朝

齐格蒙特三世逝世后,瓦迪斯瓦夫四世(LadislasⅣ,1632—1648年)继位。两位君主在位期间经历了波兰的黄金时代(因向西欧国家出口谷物、木材、亚麻与大麻等产品而变得富有),但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在瓦迪斯瓦夫四世的统治末期终结。与他的父亲一样,瓦迪斯瓦夫四世也是由控制波兰的贵族寡头选举产生的。这种选举君主制体现出王权的弱小,国王甚至没有自己的军队。此外,瑟姆议会(La Diète,即波兰贵族议会)保留否决权准则:只要有一名议员不同意,就可以立即中止任何计划的实施。

由于担任多个王国的君主,瓦迪斯瓦夫四世的统治相当混乱。尽管权力极其受限,但瓦迪斯瓦夫四世在1648年前一直担任瑞典国王,并于1610年至1613年间成为俄国沙皇。在上述情况下,瓦迪斯瓦夫四世曾在瑞典与俄国领土内进行军事行动,其中包括因1634年签署《维亚兹马条约》(Le traité de Viazma)而告终的对俄战争(为夺回沙皇皇位)。1635年,波兰与瑞典共同签署《斯图赫姆斯多夫和约》(Le traitéde Stumdorf)以建立长久的休战期。尽管经历过战争,但瓦迪斯瓦夫四世统治下的波兰在长期内仍处于和平状态。

在试图保住瑞典与俄国王位失败后,企图在欧洲享有声望的瓦迪斯瓦夫四世与参与三十年战争的强国进行密切的外交接触。他试图调解战争,因此不断向参与战争的各国君主(包括军队元帅华伦斯坦)派遣波兰使臣。尽管瓦迪斯瓦夫四世坚持不懈地努力调解,但他的所有计划都遭遇失败,波兰未能参加威斯特伐利亚谈判。

在宗教方面,瓦迪斯瓦夫四世与其父不同,他支持使天主教徒、新教徒和东正教徒联系更加紧密的普世教会倡议。瓦迪斯瓦夫四世也非常关注文化科学领域,他与伽利略以及胡果·格老秀斯(Hugo de Groot)等人的大量通信证明了这一点。在推进波兰王国文化西化的过程中,瓦迪斯瓦夫四世与强大的贵族阶层发生冲突。正如反对国王进行领土扩张战争一样,贵族阶层拒绝在王国内开设剧院或上演意大利歌剧。在贵族议会的支持下,这种公开的排外态度不仅造成新的课税,还阻止弗拉芒画家鲁本斯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进入波兰。

瓦迪斯瓦夫四世统治时期,波兰国王具有一定的威望。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及继任者(前耶稣会士与红衣主教)约翰二世·卡齐米日·瓦萨(Jean Ⅱ Casimir Vasa,1648年—1668年)的统治却造成波兰王国的全面崩溃。波兰在昔日冲突中偶尔发挥的重要作用也逐年减弱。1648年,扎波罗热[意为荒原(Les terres sauvages)]部落的哥萨克人在第聂伯河中游地区爆发起义。由于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世(Alexis Ⅰer)的庇护,哥萨克人成功地将波兰势力驱逐出该地区。哥萨克领袖赫梅尔尼茨基(Jmelnytsky)在反对波兰国王的过程中,获得波兰王国内部许多阶层的支持。农民认为赫梅尔尼茨基能将他们从奴役中解放出来。东正教会被能统治天主教的承诺所诱惑,甚至路德教派的贵族也加入这一反对信奉天主教国王的联盟。

日益严重的危机与国内的混乱形势使得俄国与瑞典趁机进攻波兰。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军队迅速进入立陶宛与乌克兰领地。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Charles Ⅹ Gustave)则率领军队入侵波兰北部。为了应对俄国与瑞典的攻击,约翰二世寻求与勃兰登堡选帝侯结盟,作为交换条件,他必须放弃对普鲁士公国的所有历史权利。但是,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波兰最终不得不将利沃尼亚北部割让给瑞典,而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则成功吞并白俄的部分地区与第聂伯河以东的所有乌克兰领土。

在波兰历史中,1655年至1660年间王国所遭受的连续入侵被称为“大洪水时代”(Déluge)。这一时期无疑充满悲剧色彩,波兰王国自此从未在该地区赢得重要地位。国王约翰二世试图通过制定永久性的税收法规来改革国家体制,并在王国内实行严格受控的世袭继承制度。此外,虽然废除封建贵族对王位继承否决权的计划得到瑟姆议会的批准,但却在王国内部引发贵族起义。由于无法应对政治和经济上的混乱局面,约翰二世中断改革,并于1668年退位。

约翰三世·索别斯基(Jean Ⅲ Sobieski)于1674年当选为波兰国王,并一直统治到1696年逝世。尽管约翰三世在国外对土耳其军队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但他却无法解决王国内部的混乱。贵族否决权的持续存在使得波兰长期处于政治瘫痪及无政府状态。“大洪水”入侵之后,城市和商业资产阶级逐渐衰落,而各封地领主却加强对农民的剥削。贵族在政治与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对整个波兰社会造成巨大影响。少数有权势、受过良好教育的领主控制着王国的大部分土地,而数量庞大的小贵族即施拉赤塔(Szlachta),十分好斗且常在王国内部引起骚乱。除此之外,波兰混杂的宗教也使内部的统一变得更加困难。虽然大部分民众信仰天主教,但也存在很多激进或地方的宗教少数派:包括王国东部的东正教、西部的路德教派,以及城市中被广泛信仰的犹太教。

1697年,当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接替约翰三世成为波兰国王时,各地区之间的平衡已经形成。1699年,波兰全面参与大北方战争。这场战争结束时,波兰遭受惨痛的蹂躏,其国家实力大不如前。173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去世,但是自1717年起,沙皇彼得一世已经成为波兰的实际操控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