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迷失的羔羊谁之过,路在何方?

听双聊情感 2023-12-31 12:01:01
迷失的羔羊谁之过,路在何方?

(一)来自少女叔叔的信:迷失的羔羊,一个少女成长的烦恼

我叫无题,看了熊老师的文章,很有启发。您能抽时间给我解答一些问题吗?目前我们面临一个迷途的羔羊,不知该咋办。

今天是她15岁生日,全家为她准备了丰盛的酒席、耀眼的红包和香甜的蛋糕,但久久不见她的光临,在无数个电话的催促下,下午6:30总算见到她的身影,匆匆吃了几口,不顾家人的感受就又匆匆找朋友去了。中午她是和所谓的朋友在一起,自称喝了六瓶啤酒,在宾馆睡了大半天(她家与宾馆的距离只有一刻钟的路程)。

这是我朋友的小孩,我见证了她天真无暇、聪明快乐的童年,也见到了我最不愿见到的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少年。全家对她充满着期望,一直苦口婆心地劝导,始终不愿放弃,哪怕还有一点点希望... ...在她还没上学的时候,父母离异,由父亲监管。

15年后,她长到了164cm的个头,面孔和身段酷似张柏芝,令大家羡慕不已。原本一双清澈见底的大眼睛现在已经变得迷茫暗淡。逃学旷课,读倒了几所学校,累死了无数个老师;游离于网吧和娱乐场所,常常夜不归宿;种种借口离家出走两次,把爷爷的血压逼到了180,把奶奶折磨的心力衰竭几次病危住院;她父亲无可奈何,天天以酒消愁;姑姑满街寻找,苦口婆心地教导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平添了许多白发;她母亲任她打骂,尽量满足她的消费和虚荣心。她甚至大言不惭地说:“就是要妈妈难受,当初谁让她抛弃我了?给我钱我就喊她。”多么可怕的女孩,多么扭曲的心灵啊!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消极的暗示,会使人渐渐颓废,变得平庸。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

她变化的原因,父母离异只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读初一的时候,让她寄宿在农村中学。12岁的女孩子,远离父亲的监管,远离亲友的呵护,当受人欺负的时候,想到的是找一伙人来为她出气,保护自己。而能保护自己的人是谁呢?亲朋好友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只能是身边有背景的人,一些敢打敢骂的小混混。久而久之,原本很优秀的她,受到周围那些消极人的影响,使她缺乏向上的压力,丧失前进的动力而变得俗不可耐,尖巧利滑。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古有“孟母三迁”,足以说明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

后来转学到城里,没过一周,又变卦了,亲朋好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转到大学,选一个她喜欢的专业学习,好了半个学期,又和学院里的小混混打成一片。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所好学校好老师吗?她父亲曾说过:把她的腿打断,在家养一辈子。打断她的腿能解决问题吗?她还会爬出家门的。送劳教?她在外没犯法,奈何?送少年训练营?经费比读大学还高几倍,效果甚微,她的同学被送到少年训练营三个月,学费几万,回家后,更加变本加厉地摧残她的单亲妈妈。该说的话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去做了;德高望重的爷爷是个老教育家、老干部,他自称没有他教育不好的人,现在看到这样,也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沉默。亲朋好友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想、也不能放弃她。一直在寻找、寻找那迷失的羔羊,在弥补、弥补她失去的爱。15岁的花季少女,青春期的躁动、叛逆何时休啊?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份的高低,是由他周围的朋友决定的。朋友越多,意味着你的价值越高,对你的事业帮助越大。朋友是你一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有了朋友的相助和激励,你才会战无不胜。借人之智,成就自己。进朱者赤,进墨者黑,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

(二)迷失的羔羊谁之过?

认真读了无题写的“迷失的羔羊,一个少女成长的烦恼”。首先很欣赏你不错的文笔,单从文风来看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次是你看问题的犀利,并用较少的文字反映了较多内容的故事。也许是我们的从业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我对“迷失的羔羊”与你的感慨有差异。你所写的实例具有普遍性,所以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如果说迷失的羔羊,揭示了一个花季少女成长的烦恼,倒不如说是反应了少女的长辈们的教子烦恼。因那个少女的她活得挺自在,尽管她在亲人们眼里活得很糟糕,真正躁动不安的也是她的亲人们。迷失的羔羊,令人想到“玩忽职守”的领头羊在哪?如果女孩迷失了,那也说明她的世界里一直缺席引领方向的人。尽管你讲到了她身边有很多关爱她,甚至为了她而心力交瘁的亲人,但孩子没有因此而得以健康成长,那我不得不说,她亲人们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

从你分析的孩子迷失的原因看,是与她早期父母的离异,12岁时寄宿农村中学,以及她所接触的坏孩子(小混混)等环境有关。这些可能是给孩子心灵创伤的事件。有几点,我们可商榷:(1)父母离异是否是孩子迷失的主因?我觉得,父母离异对儿童而言,算是一件创伤事件,但不是致孩子迷失的原因。许多单亲家养育出了很优秀的孩子,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少女迷失的主因在父母,他们离异后,包括离异之前没有与孩子有任何的情感链接,孩子成长所需的被接纳、被认同需求是空缺的。

从你来信也看出,女孩的长辈们对孩子的爱很偏激,要么无原则的溺爱,要么严厉教育。溺爱,是导致孩子缺自主性的原因,严教,是当孩子已进入少年时,直接导致她叛逆的养育模式。

(2)父母并不真正懂孩子,以过多理性的考虑,忽略了孩子的感性之需。如,父母同意女孩去农村中学住读,是在女孩自愿的前提下,这一举动至少说明两点:女孩很有自主性;女孩对父母心怀怨恨的一种回避表现。如果是前者,就说不上是小混混带坏她,而是她潜意识认同小混混也想变坏(严格讲是独立)的结果。如果是后者,那么孩子变坏之因在她12岁前的父母身上。后来女孩的越来越叛逆,与小混混打成一片等行为,也应该是她早期到现在亲子关系环境有缺陷,而非是粘染小混混“近墨者黑”的原因。

的确,环境是造就人,你与怎样的环境和怎样的人相处,将感染怎样的人文习性。不过女孩的过去,她的儿童期总不至于跟小混混们混吧,那时,她处于怎样的环境又与什么样的人相近呢?我们确信,她身边的父母及教养者都是善良的有识之辈,她的童年伙伴也都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应该说是“近朱者赤”的效应。然而,少女她,选择远离好环境而亲近小混混,使人又不得不考虑,她的养育关系环境有问题。我这样说,是想表达环境确实重要,但不是人与什么环境相近就一定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早期环境的养育质量,决定着小孩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3)监护人温暖与否,影响着女孩选择亲你,还是逃离?首先说父亲,“把她腿打断,在家养一辈子”的无奈感慨,看出他是以严厉、惩处式教育为主,孩子的逃离行为本身,也能看出父亲缺乏温情的粗暴。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是建立信任感归属感、独立自主和自信的关键期,能够完成这些建立,是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情感给予的基础上,结合理性教育。父亲在这时期的角色,是孩子生活上的伙伴,更是孩子精神世界的领袖。“伙伴”任务是:能像孩子一样与你的孩子共处,包括共同玩游戏玩,能够认同孩子的情感情绪,陪同孩子处理生活中的困难。这种亲子关系下,孩子会建起良好的依恋感,心里是温暖和安全的。

“领袖”任务是:引领孩子走向外部世界。每个父亲都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孩子是否认同你、是否以你为榜样而建立他的世界观,取决于父亲与孩子是否有安全的依恋关系,然后取决于父亲是否以亲切、自信、坚定的态度回应孩子。比如,父亲是否帮助了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存在的公正或不平,真实或虚伪,善良或邪恶等东西,是否帮助了孩子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否给予了孩子独立处理冲突性事情的机会?等等。这样的亲子关系与亲子互动,就能培养出孩子对事物的选择能力、行为责任能力。

孩子总是往外跑,意味着他所处的家庭缺乏安全和温情。家庭有无吸引力,不在于家庭人员的多少,在于家庭成员是否让孩子感觉到了爱与尊重。中国父母都特爱孩子,只是他们那种溺爱或说教式的爱,让孩子不领情。青少年时最需要的,是成人和同伴对他人格上的接纳。女孩总跟小混混在一起,至少说明她的家庭是一个说教的阵地,要么被语重心长地教导,要么被尖锐地批评,这些都明示和暗示了孩子“你就是个问题少年”,同理,说明她在家庭没有获得心理上的重要感。

人总想去的地方,或总想相处的人群,一定是对他来说有吸引的魅力,这个魅力是什么?肯定是安全与情感依恋。这对成人而言,是能找到自我价值存在,对孩子而言,是能找到被尊重被接纳的自我满足。那些小混混们,其实都是些在家庭缺失关爱,在心灵上被许多人鄙视、抛弃的可怜孩子,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依偎取暖。人性就这样,某些地方被失去,就会在“同病相怜”的人那里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我无意指责女孩的迷失是父亲之罪过,也无意说小混混团体是可取的,只是想站在心理学立场,让众多父母知道,孩子的行为问题是与我们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相关,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心理发育阶段需要重视的是什么,以便找到好的养育模式。

(4)女孩的母亲和其他亲人。女孩的妈妈,无意中扮演了一个受难者的角色,她对孩子的过分宽容、迁就,虽不会给孩子伤害性的影响,但肯定也不能有助孩子的独立、自信的成长。因受难型角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是被瞧不起的,在意识层面也不是孩子的认同榜样。母亲应明白,她对孩子的任务是:不迁就的关爱,而她自身的情绪稳定、自信的状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

女孩其他的亲人,都给予了孩子全心全意的爱护,只是用道理性的说教太多,而从心理上对她的认同与感情链接太少。但他们那份执着的爱,肯定会潜移默化滋润着女孩的内心世界。

(三)路在何方?

若问迷失的羔羊路在何方?我想,首先是女孩的父亲及其他亲人取消原有的负性关注,如迁就、指责、教训、惩罚等。

第二,取消负性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是富有神奇魔力的,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有着不同效果。如“你别再跟小混混们混”之类,可以这样说:“孩子,现在我理解了你为何愿跟那些小朋友一起,是你能找到快乐”。继后可以说:“请相信,你的朋友能给你快乐,我们也会的”之类。注意,重要的语言“小混混”改为“小朋友”。小混混存在我们对孩子人格的否定、鄙视之含义,你越这样说越可能激发女孩对你的敌视。“你的小朋友”会让她感觉你们开始在尊重、接纳她,包括尊重她的人际朋友。虽然你们意识上并不接纳她的人际环境,但要让孩子脱离那样的环境,你得先改善敌对的亲子关系。

第三,抚养者们做改变。我们改变不了学校或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敌意态度:在与孩子互动时避免传递负面情绪,如怒斥、哀叹、诉苦,着急。改变孩子的前提,是成人要有恒定的平和、自信的情绪态度,这是给孩子走向成熟的榜样力量。减少说教性的语言和理性交流,增加情感交流和互动;减少为帮她做事或做主,增加让她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做主的机会;在学业等问题上,给孩子表明你们的态度,然后相信她的选择,也相信她能够承担自己的选择。

第四,大人们学会等待。有时我们对孩子过多的关注,不如给孩子放心地放手更能使他们成长。你越是担心孩子在外面学坏,就越要管紧孩子,不料正是父母那诸多担心,滋生出的超强管控,才造成了孩子的叛逆与逃离。学会等待,意味着给予孩子自主的信任,给予她“我们期待你回到亲人身边”的信赖感觉。

以上仅是我个人之见解,如若有违你或你朋友的看法,请予包涵。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