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清镇农民起义史:清咸同年间,何得胜义军在清镇

幻丝说历史啊 2024-08-21 01:08:37

【编者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准从云贵总督范承勋疏请,裁去威清卫、镇西卫及其所属的赫声、威武二千户所置县,取威清之“清”,镇西之“镇”,定名清镇县。从此,清镇县作为县级行政单位,进入中国历史。古代,清镇这片地区为牂牁、夜郎境。唐、宋时属蛮州清州地。民国《安顺府志》载:“唐时置蛮州、清州,今安平、清镇亦其地。”“元史顺元安抚司有曾竹等处长官司,曾竹即清州之语转。明之威清卫以威镇清州得名,故居曾竹之北。曾竹语又转为曾周,谓之曾州马场也。”

来源貴州省明細地圖

清镇县,在府东一百二十里,东至贵筑县界二十里,西至黔西州界九十里,南至安平县界三十五里,北至贵筑县界二十里。炉领北盘,逖澄西扼。——来源《天下郡国利病书》

来源1926年贵州省图

何得胜,黄平县木栳枰人(亦说凯里人)。清咸丰七年(1857年)十月,在越(福泉)上大坪起义抗清。同治六年(1867年),病死轿顶山。在10年里,何得胜率领起义军在贵阳附近各县辗转作战,曾两次攻克清镇,三次占领镇西卫。

来源1939年云贵两省明细地图

清代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贵州各族人民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纷纷起义抗清。何得胜在咸丰初年参加过苗族人民起义,失败后参加以刘义顺为教主的白莲教,后参加瓮安天文山和都匀、麻哈(麻江)、清平(凯里)的苗军联合起义,属贺洪恩部。咸丰八年十月,贺死,何得胜被立为武定王,与陈绍虞(广定王)率贺部活动于开阳。因义军用黄色巾为标志,故称黄号军。十二月,黄号军与清军千总贾福保叛清起义军结合,声势浩大,是各族人民起义中的主力之一。

来源貴州全圖 清同治三年(1864)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黄号军数千人自沙子哨、鸡场进入清镇边界,清军总兵赵德昌来援,屯兵猪场堡(朱昌),黄号军与赵军激战五日后退去。后黄号军陷开州(开阳)、修文,再进至猫跳河岸。清镇乡绅韩毓兰、杨耀庭及庠生皮凤池、吴开鉴等组织民团,在索桥河口防守。十月二十八日,黄号军利用大雾垂江作掩护,发动攻击。团首皮凤池、吴开鉴被击毙,团丁溃散,黄号军占领许保寨、观游院、王果河、麦西场、大麦西、水落洞等地。贵阳营派屠守备带兵驰援,亦被击败。黄号军不久亦退去。

同治三年正月,何得胜率李志昌、许大八、赵缺嘴等数十名头领,亲带10余万义军,由修文分兵两路进入清镇。右路过索桥,经长冲、甘沟直取镇西卫;左路由猪场堡、五里桥,过甘沟与右路会合,进攻清镇县城。二十七日,黄号军由镇西卫城南门爬上城墙,守城清兵来不及抵御,镇西卫城遂被占领。团首张思耀、陈学礼均战死。城陷时,4座城门因用石块堵塞,居民无处逃避,被杀死不少。妇幼投集灵塘(今名鱼塘)而死的亦数百人。事后,陈宝钦、王明彦、周开云等集资从塘里掏取尸骨丛葬于西门外,修石塔三级,名“白骨塔”。

二月初二日,黄号军围攻县城。城周围数十里均被黄号军占据,城中守军,不满一千,危在旦夕。巡抚张亮基急遣总兵林自清带兵二千进城防守,提督沈宏富亦派二分统全兰率部驻扎西山为外援。攻城战持续一个多月,互有胜负。三月十三日,巡抚再派总兵赵德光率部自贵阳驰援,夜袭黄号军东山寺连营。林自清亦出城策应。黄号军遭前后夹击,被迫向花桥、猪场堡撤退。

同治四年十月,何得胜部将许大八率军数千,由沙子哨进入清镇县境,暗伏城北鲤鱼塘。十七日夜间,用板梯由铁鸡山(今气象站所在山头)翻越城墙。知县笪佐尧、把总杨青枝早已逃窜,庠生李茂枝、李天香等率团丁拒战,均被创毙。黄号军遂占领县城。驻城3日后离去。

同治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何得胜、李疤脸率黄号军再次分路进入清镇,署知县孙允中,副将邓明胜不战而逃,只都司毛宗亮以70余人守城。黄号军占清镇不久,随即撤离,转攻平坝。十一月十九日,镇西卫为黄号军二次占领,副将林朝荣战死。

同治六年,活动于清镇县境的义军,还有岩大五、李老冒、许大八、赵缺嘴等部。岩大五、赵缺嘴率众数千扎营白岩、羊昌、后六、芦荻哨等地。署提督赵德光(郎岱人,原姓张,与总督赵德昌结为兄弟后,遂改姓赵。是贵州清军镇压起义军最凶狠的将官,率部不满六千,足迹几遍及全省,被称为“铁脚板”)企图邀清镇守军傅、杨两管带率部三面夹攻义军。傅、杨两部至期未到。七月五日,赵德光孤军深入,率随从数骑渡河探察地势,被避匿在树林中的义军发枪击中头部,当即落马身亡,随从溃散。赵被义军斩首刳腹。提督赵德昌闻赵德光死讯,派守备杨嗣基来援,夺回尸体。

同治八年,湖广军一管带率40人守镇西卫,苗族义军万余人来攻,先断城水道,镇西卫城被义军第三次攻占,守军全部战殁。

清镇县当滇黔交通要冲,清政府委凌容第统兵二营来保卫清镇并代理知县职务。同治十年三月,凌容第率部进剿活动于靛山的太平军余部,遭反击。清军被打得将不顾帅,又孤军无援。凌战殁。

10年间,人民遭受战争蹂躏,流离死亡者不计其数。鸭池河原有“小荆州”之称,开设盐号、布号、花行多处,战乱之后,仅存居民50余户。条子场(今化龙)刘、马两姓人口最多,原刘姓240余户,后仅存10余户。马姓有350余户,后仅存 5户。甘沟及站街原有1000余户,同治三年三月,这1000余户房屋,顷刻化为灰烬,居民死者甚多。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学习整理原始史料,仅供参考,资料来源《清镇县志》、《清镇文史资料》、《天下郡国利病书》、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貴州省明細地圖》、《1926年贵州省图》、《1939年云贵两省明细地图》、《貴州全圖 清同治三年(1864)》,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指正交流。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