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最美的7首唐诗,杜甫厚重,刘禹锡乐观,你最喜欢哪一首?

南荒诗词点墨人 2024-09-28 03:04:02

编辑 | 柳色黄

图片来源 | 网络

人间岁已晚,一叶忽惊秋。

秋景之美,美在秋叶。树叶的颜色跟着秋风的踪迹,橙黄橘绿,层林尽染,织就一片壮丽景色,而到深秋,落叶纷纷,堆积于屋檐之下,经过秋日的晾晒,踩在上面吱吱作响。最爱透过窗户,看枫叶红衰绿减,于清凉秋风中掉落,那离开的时间轻盈而漫长,充满诗意的静美。

秋景之美,美在秋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的雨有与生俱来的清新,将春夏的燥热与烦闷一扫而空,留下赏心悦目的干净。而夜晚的秋雨,温柔且绵长,淅淅沥沥,如流不断地思念,渗透了整个秋季。

秋景之美,美在秋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但比秋叶更能感知秋天到来的是秋风,一场秋风一场凉,秋天的风,总是从容不迫,却裹挟着秋天的威势,强势而来。刚开始,迎面而来的微风带着轻柔的凉意,昭示着你与秋天的不期而遇,而后秋天萧瑟,吹落蘸满色彩的秋叶,带来几分刻骨的温凉,冷不防的对上,便要打个寒颤,到了深秋,秋风刺骨,温柔如刀,刀刀伤人心。

秋景之美,令人欣喜赞叹,文人笔下的秋意之美,更是落笔惊艳。

千古唐诗,最美在清秋!今日便分享7首关于秋天古诗的巅峰之作,让我们行走在唐诗的绝美意境中感受无可超越的秋天古韵。

最绚丽的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最动人的是深红浅黄的枫叶。

赏枫,是文人秋季的日常雅事之一。

于万物凋零颓唐之时,秋天的枫叶如同最后一场盛大的火焰,将整个山林燃烧起来,以势不可挡的姿态降临,昭告世人,秋季之绚烂,远胜于春朝。

诗人杜牧深秋远行途中,见漫天红枫尽染山林,呈现出无比绚丽的山林秋色,故而提笔写下一首小诗,以纪念途中所见,如今已入选小学课本,成为必读的经典诗作,千古流芳。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时节,沿着石头铺就的小路拾阶而上,白云缥缈之处,依稀看出还有人家。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停下马车,欣赏着和煦余晖之下的枫林,美得不可方物,经过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红美丽。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等景物构建一幅浓艳的山林秋色图,于萧瑟秋景中摄取艳丽的秋色,一扫秋天颓丧之气,呈现出比春景还要迷人的秋色。

而这首家喻户晓的诗存在一个小小的争议点,便是第二句中的“生”字,部分认为应该是个“深”字,目前人教版取“生”字,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

而我个人也更倾向于“生处”,白云生处,可见山之高远,令人遥不可及。云,有形无迹,在佛家中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蕴藏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是一种心灵上的“空”,即自由和清明。

众所周知,诗人在创作中会有所虚构,深山之地,白云生处,诗人目之所及之处是否真的能看见“人家”还是在诗人所描绘山林秋色图中“人家”是必不可缺的一景呢?故而“生”字有虚实的辩论之意趣,而“深”字则可表现实之感,深山苍苍,白云之远,依旧有一间小屋,掩藏在深深红枫之中。

简而言之,“生”字有虚幻之感,佛理禅机,“深”字有烟火人家的现实考量,不知诗友倾向于哪一种呢?

最萧瑟的秋天: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

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楼,登高眺远,见秋光萧瑟,秋风凄凉,引发了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百感交集之下,写下被誉为“七律之冠”的作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哀叫不绝,灰色的天空好像没有尽头,沙洲上飞鸟盘旋不下,一切都是那么悲凉无望。

秋风之中,落叶纷纷,时光如同翻腾的长江,匆匆而去,永不回头。

远离故乡,常年漂泊在外,如今年迈,百病缠身登上这孤寂的高台,面对萧瑟秋景,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解。

双鬓苍白,沾染无尽风霜,生活潦倒失意,艰难至极,愁苦繁多,想要倾诉,却无话可说,只能停下装满浊酒的酒杯,一声长叹。

写下这首诗时杜甫年近花甲,历经盛唐,安史之乱,见证过一个辉煌帝国的落寞,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到垂垂老矣的老翁,心中自是有无限的感悟,而能够集中将这种复杂的情绪与人生经历通过诗词表达出来,便是这首《登高》,同时,这不仅是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的集中感悟,更是诗歌语言声律的精妙掌握,两者相铺相成,成就这首情感与技法都超绝的千古佳作。

应麟《诗薮》盛赞: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

最忧愁的秋天: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宝十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秋,苏州城外,乌篷船上,有个进士愁肠满腹,夜不能寐。

听着寒山寺传来袅袅的钟声,即景有感,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经落下,寒气漫天,乌鸦的鸣叫声响彻秋夜。

江边的枫树静默无言,岸边的渔灯在秋风中忽明忽暗,我坐在船内,忧愁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寒山古寺响起幽幽的钟声,嘹亮而悠远,传到这艘小小的客船之上。

张继作为盛唐之后的第二批诗人,只因这一首诗在小李杜等知名的诗人中杀出重围,可见这首诗的成功。

全篇通过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静夜钟声等景象,构建了一幅精美的寒江秋夜图。而且六种景象,涵盖了听觉与视觉,并一静一动,一明一暗,形象鲜明,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一个“愁”字,细腻而精准的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和未来的彷徨忧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恬静的秋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

王维隐居于终南山下辋川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闲来无事,便散步山野,品察自然之趣。

秋日,晚来新雨,令天地耳目一新,心情舒畅之下,写下一首恬静小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十分凉爽,令人心旷神怡。谁不爱在微凉的秋风里漫步,带着新雨后草木的清香。

明月笼罩着幽静的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淙淙流淌。竹林里传来一阵清脆的喧哗声,是归来的浣衣少女,顺流而下的渔舟掀开亭亭玉立的荷叶,抖落无数晶莹的露珠。

此情此景,虽然春光已逝,但秋色尤佳,令我流连忘返,不忍归去。

王维的诗歌总是动静皆宜,如同宁静的水池里突然游进一条锦鲤,“哗啦”一声跃起,清越又优美,美得不可方物。

这首写初秋的小诗通过空山秋雨、晚来秋凉、明月松林、清泉水流、林下浣衣女和莲叶渔舟等一系列人物景观,是难得的自然与人文相融,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最乐观的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朗州司马。

刘禹锡一身反骨,求异心理强,总爱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故而身在朗州外出赏秋时,见晴空万里,秋色斑斓,挥笔写下一首令人拍案叫绝的秋词——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玉于《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从此,秋天在文人笔下便多了淡淡的愁绪,这也是“悲秋”的伊始。

但我觉得秋日的风光胜于春天,只见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推开云层扶摇而上,将我的诗情引到九天之上,云霄之中。

开篇,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悲秋伤秋”之说,“我言”是诗人自信具体化的表达,展现出一种自信旷达的胸襟,为全篇的诗文注入非凡的激越向上的情绪。

而秋日美在哪里呢?

美在“一鹤凌云”。

候鸟南飞,这是属于秋天显著的景观之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万里,“一鹤排云上”,为何是一只鹤,而不是千只万只?因为一只足以,一只更显天地之辽阔,更显仙鹤气势之磅礴。“排”字,通推,指冲破的意思,一个“排”字的蕴意,便将秋意之萧瑟一笔荡开,展现出高扬的气概。

那凌空而起,翱翔九天的仙鹤,亦是诗人的化身,承载着诗人的诗情,在苍穹之上肆意飞翔,充满奇幻的浪漫色彩。

全诗富有刘禹锡诗风显著的特征——简练爽利、俊爽明快,并且有一种高扬向上的力量,这得益于他阔达乐观的心性和开阔疏朗的境界。

纵观唐诗,大体上呈现都是一种向外的,向上的,无限伟大和包容的思想境界,这是基于唐朝时期的文化自信,使诗人们所传达精神境界都是宏大的。

而刘禹锡的诗歌内在核心亦是如此,乐观、旷达和包容,无论短章还是长篇,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最孤寂的秋天: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某年秋日午后写下一首五言古诗,开唐诗五言律诗之先河,被誉为唐诗的开山鼻祖,这首开山之作,便是——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眺望远方,徘徊不定,不知前路该去往何方。

每一棵树都沾染上绚烂的秋色,每一座山都笼罩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

大家虽然相对无言,彼此不认识,我却放声高歌,想隐居在此山间。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时期,经过沈佺期、宋之问将律诗打磨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但王绩却早于他们六十余年写出五言四韵,《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而且初读这首诗并不觉得特别惊艳,但按照诗歌的发展顺序而言,从南朝的华靡艳丽之句,突然读到“树树皆秋色,山山落余晖”,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句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十分壮丽的秋日景观,令人爱不释手。

最雅致的秋天: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时期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李商隐身世凄苦,十岁时父亲便已亡故,少年未第,后幸得崔戎收留,第二年三月崔戎被调任兖州海观察使,李商隐也跟着一同到兖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宁,同年六月,崔戎病逝。他便离开崔家,旅居在外。

留宿骆氏亭时,秋风寒凉,想念起远在他乡的崔家表兄弟,不由得百感交集,写下怀人名作——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令这一句诗广为流传。

为何这一句便独得黛玉的喜爱呢?

不少人说因为其凄清萧条的景致与黛玉悲观的内核是一致的。

但我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恰恰相反,黛玉品读这一句诗时,并不是消极的无望的,而是积极的,乐观的。

骆氏亭,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可相思之情却隔着重重的城关,难以转达。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来迟了,只留下一片枯荷,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作为点睛之笔的末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蕴含着极致的情趣。秋意萧瑟,枯荷残枝令人扫兴,但干枯的线条,扭曲的荷叶,以及秋雨打在荷叶上啪啪作响的声音是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纵使在萧条的秋天,枯荷秋雨,是独具一格的风情。

故而,不管是李义山还是林黛玉,他们都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能感知到生活中的诗意,并且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回馈。他们其实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类人,而非见秋则思己不幸,作哀伤状,沉浸于自己不幸往事的可怜人。

八月,长夏悄然离去,秋意绵绵而来,红衰翠减,桂花笼罩整个秋天。

唐诗中的秋天,既有杜甫的萧瑟厚重,又有刘禹锡的俊爽明快,还有王绩的清新质朴……不知哪一首才是诗友心目中最好的秋日唐诗呢?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