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传说

读经典看 2024-11-10 12:50:48

东海之滨、长江下游、运河南端的浙江,以其独特多元的地理资源与历史悠久的人文环境,孕育出数量众多、类型有别、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世代赓(读作gēng)续,鼎新致用,为浙江精神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海的大气"、"山的硬气"和"水的灵气",塑造了浙江人多维的立体面容,这方水土遂成浙江人无惧艰辛、超越地域局限,开创共同富裕、描绘美丽生活图景的精神花园。

钱王传说,是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钱镠的生平事迹衍化而成的民间传说群。

吴越武肃王钱镠,杭州临安(今杭州市临安区)人,出身贫苦,贩私盐起家,唐末雄踞两浙,创建吴越国,奉行"保境安民"的政策,为吴越之富"甲于天下"奠定基础。

关于钱镠的口头传说流传甚广,内容包括钱王生平家世、建功立业、除暴安良、关心百姓疾苦等,以及一批与之相关的地名传说、地方风物和风俗传说。

西湖传说是历代流传于西湖周边的各类民间故事的统称,以讲述杭州西湖一带"名山、名水、名人"为主要特征。

历代文学艺术家利用西湖民间故事材料进行改编再创作,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苏东坡传说、岳飞传说、于谦传说等传说故事为代表。

苏东坡传说是围绕北宋大文豪苏轼的生平事迹发展演变而来的传说群。

苏轼,世称苏东坡,曾于熙宁四年(1071)、元佑四年(1089)先后两次在杭州任官,任内造福地方,留下了一大批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讲述他爱护百姓,帮助百姓解忧排难;一类渲染苏东坡的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诗人风采;还有一类则与地方风物相关。

济公传说由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演化而来,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辐射全国。

道济,俗名李修缘,台州天台(今天台县)永宁村人,佯狂济世,人称"济癫"。

天台有许多关于济公的灵异传说,内容包括降龙济公出世,神童李修元,少年济公,济公癫狂济世、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等。

明隆庆年间刊印的《钱塘渔隐济癫禅师语录》,对济公神异"灵迹"多有描述;清康乾年间又有《麴头陀新本济公全传》《评演济公传》《济公传》相继刊刻。

这样,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行侠奇僧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

西施,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关于她的传说最早见诸于《墨子》《孟子》等记载,经历代民众口耳相传,流传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现存篇目126篇。

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奉献精神。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六朝时已见于《世说新语》,民间的口头流传更是不绝如缕。其在越地的轶事趣闻,经民间广泛传讲,以绍兴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传说,现存200多篇。这些传说以东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不少传说如《王羲之与鹅》《题扇贵价》《兰亭序》等,脍炙人口,妙趣横生。

徐文长故事是流传于绍兴及周边地区的机智人物故事类型之一,产生于明代中晚期,至今绵延不绝。

徐文长故事以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徐渭(字文长)的生平轶闻趣事为基础形成,同时吸纳了大量机智人物故事,并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满情节内容,现存篇目约300余篇,如《竿上取物》《化千成万宝中宝》等。这些故事全方位展现出徐文长的聪明多才、幽默诙谐、爱国爱乡等品性,具有浓郁的绍兴特色和乡土气息。

刘阮(读作ruǎn)传说主要流传于天台及嵊州、新昌、宁海等周边县市,讲述了刘晨和阮肇(读作zhào)入桃源采药遇仙、结缘成亲、回乡送别、重返桃源、修炼得道、悬壶济世、为民造福的故事。

东汉时,刘阮传说就在民间口耳相传,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都有记录。

唐以后,出现了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相互并存、相互推动的态势。

刘阮传说被民间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吸纳,有着广泛的影响。

梁祝传说产生的年代可追溯至东晋年间,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以歌颂爱情忠贞不渝的鲜明主题打动人心,与"孟姜女"、“牛郎织女"、"白蛇传"并称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该传说至晚唐情节基本定型,到宋代故事结构日渐完整、稳定。

元明以后,传说渗透到其它艺术形式中,与之相关的歌谣、曲艺、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大量出现。

清末以来,情节发生进一步演变,梁山伯"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逐步淡出人们的口头,英台殉情内容得以突出,更加强调爱情悲剧主题。

近代以来,以梁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影视、绘画、音乐、舞蹈纷纷涌现,当代动画、短视频、游戏等数字艺术形式均以此为题材开拓创作领域。

"白蛇传"又名"白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在断桥边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后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连串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蛇传传说在传统民间白蛇故事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五代时期,民间就有关于蛇的传说与异闻流传,唐宋笔记中保存着不少白蛇与人相恋的离奇故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关于白蛇的各种口头说唱在勾栏瓦舍中颇为流行,并被记录在话本中,与杭州风物的关联得到进一步加强。元代,白蛇故事被改编为杂剧。明清以来,口头传说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涉及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

烂柯山,又名石室山、石桥山,位于衢州市东南10公里处。山中黛峰翠嶂,景极幽邃,被誉为"围棋仙地"。

烂柯山传说源于晋朝樵夫王质上山采樵遇仙、看棋烂柯、得道成仙的故事。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对此已有记载。

经过广大民众世代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烂柯山传说群,主要内容包括王质遇仙、成仙的传说,精彩纷呈的仙道传说,相关的地名传说、佛教传说、民俗传说等。

黄初平(黄大仙)传说流传于金华一带,由黄初平修炼得道和惩恶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传奇性故事构成。

有关黄大仙记载材料最早出自于东晋葛洪的《神仙传》,相传黄初平与其弟得道后,不炫名惊世而隐逸于金华赤松山绝顶炼丹,之后不断有诗文或故事叙述黄大仙的事迹,并对地方文化产生影响。

黄大仙传说包括生平事迹传说、自然景观传说、人文景观传说、民风民俗传说、土特产传说、黄大仙显灵的传说等。

刘伯温传说是围绕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基(字伯温)生平行迹、言行功德形成的系列传说群。

刘伯温传说源远流长,在其家乡浙南青田、文成一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传说或表现刘伯温的胸怀大略、足智多谋,或表现仁心仁术、关爱百姓,或表现为官清廉、执法如山,反映了人们嫉恶好善的美好情感。

随着文化交流,刘伯温传说流传到韩国、日本等国。

防风氏是上古神话中的一位治水英雄,相传在会稽山群神相会时,因迟到被大禹所戮,《国语鲁语下》中对其事迹进行了记载。

防风传说流传的中心区域在今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当地至今延续着秋祭防风典礼及庙会活动。当代流传的传说故事主要有《尧封防风国》《大禹找防风》《防风之死》等。

宁波象山县、慈溪市沿海一带自古就流传着大量关于徐福受秦始皇派遣入海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传说。

这一传说频见于地方典籍记载,如唐《蓬莱观碑》、宋《四明宝庆志》以及慈溪、象山历代县志。

以之为基础,加之文人诗词文赋演绎,民间口头流传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群。内容包括东渡缘起、船队起航的细节以及与遗迹有关的风俗习惯的由来。这些传说融入海岛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地域物产等元素,涉及造船、航海、科技、民俗等内容,具有传奇性、文学性、地域性和知识性。

布袋和尚,名契此,明州奉化(现宁波市奉化区)人,五代时期高僧。于奉化岳林寺出家、雪窦寺弘法,因常荷布袋不离身,人称"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化身。

布袋和尚传说即是围绕其生平事迹、轶闻趣事形成的传说群,主要内容包括身世来历、童年趣事、出家圆寂、解危济困、抑恶扬善、僧俗和谐等。

传说流传于浙江、福建、台湾、云南、四川等省市,远播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舟山群岛东隅的普陀洛迦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闻名海内外的观音道场所在地。

舟山各地流传的观音传说已有上千年历史。南宋《四明图经》中有"日僧慧锷送观音"的记载,其后《昌国县志》中也有"梅岑山(今普陀山)观音宝陀寺"的记载。元代西域僧盛熙明著《补恒洛迦山传》记录有《善财一十八参观自在》、《观世音三十三现身随类说法》、《唐大中梵僧潮音洞前燔十指亲睹大士现身说法》等传说,明清以来的《普陀山志》亦记述不少观音灵异传说。1923年编的《普陀洛迦新志》专设"灵异门",记录各类观音灵异传说68篇。加之当代民间口头流传,则更加丰富。

观音传说内容包括观音出家、修炼、成道传说,观音惩恶扬善传说,以及相关自然风物传说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