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后人赵孟頫:明知道仕元是贰臣,为何还坦然做了三十年官?

梨评历史 2024-05-27 07:42:39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元军攻克南宋都城临安,俘虏宋恭帝和二宫太后北上,至此,南宋从名义上灭亡了。

但不甘心就此亡国的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又陆续拥立两位少帝,成立南宋小朝廷,撑起了反抗的大旗。

为了彻底灭亡南宋,元军对南宋小朝廷穷追不舍。

而在追讨期间,为了彻底磨灭南宋军民的反抗之心以及打击汉人自尊心,宰相桑哥指使番僧杨琏真迦,公开盗掘南宋的皇陵,不仅将皇陵陪葬品挖掘一空,更是对南宋诸帝的尸骨极尽侮辱。

赵孟頫《人骑图》

其中宋理宗的头颅被制作成酒器供蒙元贵族把玩,剩余的尸体则和猪牛骨头混合,埋入地下,上面建塔镇压,导致南宋六位帝后尸骨无存。

元朝此举,就是为了永世镇压南宋帝王,以图稳固元朝统治。

但在南方士族眼里,掘人祖坟、盗取随葬品是对先人的不尊敬,也是最恶劣的行为,更别说毁坏尸骨了。

但随着南宋小朝廷的覆灭,加上元朝的刀兵威胁,江南士族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以集会填词写诗的方式来寄托对故国的哀思,至于抗元的起义更是连绵不绝。

但眼看江南起义此起彼伏,元朝也意识到,武力虽然征服土地,但征服不了人心,也不是治理天下的办法,因而元朝打算收买人心,命江南廉访使征召南宋士人遗臣入朝为官。

但江南文人和遗臣早已对元军的暴行恨之入骨,纷纷选择隐居,不问世事,拒绝元朝的征召。

元灭南宋

比如担任义乌令的周密,宋亡后隐居杭州,闭门著书二十余年,创作了大量诗文,遗留不少南宋史料;

比如和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多次拒绝元朝江南廉访使的征召,宁愿在一叶孤舟上漂泊二十余年也不肯出仕;

又比如刘辰翁,一度担任文天祥的幕僚,文天祥被俘后回到家乡,埋头著书,招徒授业,一直到死都不愿出仕。

这些人都是南宋灭亡后江南士大夫对元朝态度的一个缩影。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忽必烈之命,再度前往江南征召名士,程钜夫早年投降元朝,自然对江南名士非常熟悉,经过多天的查访,他列出了一张名单,打算上报朝廷以征召。

其中南宋前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谢枋得名列榜首,也是此前忽必烈钦点之人。

但和之前一样,谢枋得依旧隐居不出,这是他第五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了。

但和谢枋得相反,同被征召的赵孟頫却同意跟随,这个结果令很多江南士大夫瞠目结舌,毕竟赵孟頫身份不一样,他是宋朝宗室,身份远超普通人。

清人绘的赵孟頫画像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是秦王赵德芳嫡系子孙。

本来宋太祖一系在北宋过的并不容易,但宋高宗建立南宋后,收养了宋太祖后人为养子,也就是宋孝宗,宋孝宗的父亲赵子偁又是赵孟頫五世祖。

至此赵孟頫这一系在南宋得以腾飞,父亲赵与訔一度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赵与訔虽然英年早逝,但赵孟頫却凭借家世得以恩荫为官,一度担任真州司户参军。

可以说从始至终,南宋朝廷都没有亏待过他。

当然赵孟頫毕竟是文人,不能苛求他和文天祥等人一起激烈反抗元朝的统治,也不能苛求他与南宋小朝廷共存亡,但他可以选择隐居,拒绝元朝的征召。

但赵孟頫没有,他没有其他江南士大夫的节气,面对元朝的征召,直接很听话的北上了。

有人说,如果赵孟頫不出仕,很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这纯属后人的臆想,此时的元朝为了稳固统治,是不敢强迫和威逼南宋遗民出仕的,毕竟还要收买人心。

其次就是当时忽必烈钦点的人是叶李和谢枋得,赵孟頫并非忽必烈必得之人,毕竟相对于谢枋得,此时的赵孟頫无论是年龄还是文名,都不如谢枋得的。

谢枋得

而且即便被征召了,但可以拒绝出任官职,比如和赵孟頫一同北上的赵君启和吴澄,这两位也是宋末名士,和赵孟頫一起被征召到了大都,显然他们并不乐意做官。

到了大都之后,这两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出仕,忽必烈无可奈何,最终将他们放回,可以说征召,从始至终,都不是强迫的,哪怕赵孟頫拒绝做官,后果也不会很大。

至于忽必烈钦点的谢枋得呢?虽然这次不肯去,但当时的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为了讨好忽必烈,强行将其绑送到大都,结果刚烈的谢枋得以绝食抗争,最终饿死。

当然,不是人人都是文天祥,也不是人人都是谢枋得,毕竟大部分还要生活,和赵孟頫一样,不少南宋遗民,迫于威慑和生计,被迫出仕,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行业,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生计,一方面是继续传承汉文化,不让华夏文明因异族统治而断绝。

而且他们做官都很短,基本几年后就辞官归乡了。

但赵孟頫没有,从出仕那一天起一直到辞官归乡,他仕元朝整整三十三年,占了整个元朝的三分之一,更是历经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和元英宗五朝,成为元朝政坛的常青树。

虽然位居高官,但赵孟頫变节后的各种心酸,大概只有自己清楚了,不仅忽必烈讥讽,就连好友同族都与断绝往来。

赵孟頫《洛神赋》

比如某天,忽必烈命赵孟頫作诗,让他嘲讽一下同样变节仕元的南宋状元留梦炎。

忽必烈有令,赵孟頫不敢违抗,当即作诗一首:

状元曾受宋朝恩,目击权奸不敢言。

往事已非那可说,好将忠孝报皇元。

留梦炎听了这首诗,又羞又愧,但赵孟頫又何尝不是?明知道忽必烈指桑骂槐,但赵孟頫还是坦然接受,忍了下来。

但对比朝廷上的是是非非,更让他痛心的是一帮好友同族对他的冷漠。

得知赵孟頫出仕元朝,不少南宋遗民对他倍感失望,其中赵孟頫的好友郑思肖,得知这件事后,当即宣布和他绝交,而赵孟頫的族兄赵孟坚也是如此,得知赵孟頫要拜访,当即将他赶出来,并命人清洗赵孟頫的座位。

可以说自从仕元后,赵孟頫彻底成为孤家寡人。

没有好友可以倾诉,没有同族可以依靠,只能寄托于书画之中。

那么赵孟頫有愧疚过吗?赵孟頫写过一首《怀德清别业》的诗,似乎暗示自己身不由己:

阳林堂下百株梅,傲雪凌寒次第开。

枝上山禽晓啁哳,定应唤我早归来。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赵孟頫想要隐退,但朝廷一纸诏令后,赵孟頫还是忙东忙西,甚至历经五朝,都未选择隐退,可见他这些怀念故国的诗词,或许只是表面文章,根本没有付诸于行动。

这么一看,赵孟頫的行为的确被当时人所不耻,毕竟南宋理学蓬勃发展,视气节比生命都重要。

不少人文人眼里,气节重于生命

但真的如此吗?赵孟頫其实走的是另一条道路,眼见反元无望,不如仕元,依靠自己的能力为南宋遗民们争取更多的实际权益,这或许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

靠怀念故国的诗词和隐居,固然受人称赞,但只是对自己而言,对普通百姓没有裨益,如何让百姓们可以在异族下过得稍微好一点呢?只能靠自己了,尤其是元朝的苛捐杂税。

元朝初年,担任尚书右丞相的是权倾朝野的桑哥,因善于敛财,深受忽必烈的赏识,尤其是推行“钩考”,即对各部欠下的亏空进行补足,“钩考”几年,搜刮了大量的银子,但也经不住忽必烈的南征北战,因而桑哥把目光投向了百姓,连年横征暴敛、民不聊生。

满朝文武都畏惧桑哥的权势,不敢说真话,但赵孟頫却挺身而出。

当然,正面对抗桑哥,赵孟頫没有这个实力,只能寻找机会。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北方爆发地震,大都死伤数十万人,赵孟頫趁机联合交好的平章政事阿鲁浑萨理奏请忽必烈,要免除桑哥定下的欠税。

当然赵孟頫玩的事儒家天人感应那一套,认为地震是老天发怒,只要让百姓安定下来,老天自然收起怒火,忽必烈二话不说,当即免除,但桑哥不乐意了,认为赵孟頫故意搅局。

但赵孟頫也不明说,直接反过来问桑哥:“因地震,百姓死伤过多,如果不能免除,这些人的欠下的钱粮怎么去征收呢?如果未能按时征收上来,最后只能归咎于尚书省,最后连累丞相你啊!”

元朝君臣

桑哥一听,自己才不怕什么横征暴敛百姓怨恨呢,唯一担忧的就是不能受到忽必烈宠信,没了忽必烈庇佑,自己啥也不是,他也怕真有人这么弹劾,赵孟頫成功劝说桑哥停止强征钱粮。

但仅仅免除钱粮还不够,桑哥这些年来连年推行严苛的政策,加上苛捐杂税,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弹劾桑哥的奏章是一封接着一封,但忽必烈宠幸依旧,赵孟頫打算扳倒他。

某次,忽必烈谈到了南宋的贾似道,说叶李当年一介布衣能弹劾贾似道,反而身为状元的留梦炎却畏首畏尾,可见留梦炎不如叶李。

这给赵孟頫扳倒桑哥提供了一个机会,事后赵孟頫找到忽必烈的近臣彻里,将这番话告诉了他,然后说如今的桑哥可比贾似道坏多了,但朝廷大臣却闭口不言,万一哪天陛下怪罪,你我都逃不过。

彻里哪里知道赵孟頫话中有话,深怕日后忽必烈怪罪,当即跪在忽必烈面前弹劾桑哥。

忽必烈一开始不信,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弹劾,忽必烈这才知道桑哥不仅贪赃枉法,甚至还卖官鬻爵,这还得了,当即处死了桑哥。

可以说权臣桑哥的倒台,赵孟頫位居头功,也因此扳倒桑哥后,他成为朝廷上的焦点。

但赵孟頫却不贪恋权柄,不肯进入中书省,之后一直远离政治中心。

之后在元仁宗时期,适时地提出恢复科举,让更多的士人可以进入朝廷,扩大汉人的影响力。

可以说赵孟頫从来就不是一个贪图富贵的人,他就是想趁着有能力的时候为江南遗民们做点事,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直接或间接地救下的无数底层百姓的生命,的确做了一些实事。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赵孟頫因妻子管夫人病发而归乡,这一年,他六十六岁了,在古代,已经是眉毛入土的年纪了。

他认为自己该做的已经做了,已经没有牵挂了,这一次,他打算不再出山了。

在家乡,他度过了三年的宁静的日子,直到病逝,只是他不管生前还是死后,后人对他却褒贬不一。

站在南宋遗民的立场上,赵孟頫没有气节,做了贰臣侍奉新朝,况且他还是宗室,这简直就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元朝皇帝对他评价越高,江南士人就越冷落和贬低他。

赵孟頫《调良图》

站在蒙元的立场上,赵孟頫是前朝宗室旧臣,是难以被人信赖的。

就是这样两头都受气的局面下,赵孟頫坚持了下来。

但在后人的角度,赵孟頫靠真才实学,为乱世下的百姓求得一丝生存,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并且极力在乱世保全汉文化,保留文明的火种。

正如赵孟頫的字画一样,推崇的人认为天下第一,不喜欢的却贬低为一无是处,这也是赵孟頫有如此争议的原因。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