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龄化它跟汇率关系那么强呢?为什么人老了反而这个汇率变强了呢?长期来看,汇率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决定?为什么要限定期限呢?——在老龄化社会中,供给能力并没有显著下降,而需求却显著萎缩,进而导致可贸易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即便在1990年代以后,日本面临经济衰退、资产价格暴跌、产业外迁和核心品牌消失等一系列经济困境,以及不断上升的债务比率,其汇率却依然保持强劲,强劲到政府试图压制却难以实现。
因在不同的时间框架内,汇率的决定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短期汇率主要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当大量资金进行跨境流动或大量参与者集体行动时,便可能形成明显的市场波动。
巴菲特曾经明确地指出,市场的行为表现得极其复杂且变幻莫测,几乎达到了完全不可控的程度。这意味着,在短期范围内,汇率的走向和变化充满了不确定性,其可预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
例如,在某些特定的短期时间段内,由于市场中各类突发的经济事件、政治动荡或者投资者情绪的瞬间波动,汇率可能会出现剧烈且难以捉摸的变动。
相较之下,中期汇率,也就是跨度在一年以上,特别是在两至三年乃至最多至五年的这个时间框架内,汇率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汇率受到更为明显的政府调控影响。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在管理货币汇率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以一些国家为例,当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或者通货膨胀压力过大时,政府会采取相应的汇率调控措施来稳定经济局势。
这与其他商品的价格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他正常商品的生产需要实际成本,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制造到运输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和成本支出。
然而,自 1971 年以后,货币不再被视为一种能够以具体数量进行衡量的商品,而是转变为一种主权信用。这一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货币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其内在的物质价值,而更多地依赖于国家的信用和经济实力。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主权政府试图维护或操控其货币信用时,其实践能力毋庸置疑。毕竟,货币本质上是其创造物,且创造成本几乎为零。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实现对货币信用的管理。
然而,在五至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内,情况又有所不同。面对长期周期的深远影响,市场力量往往显得极为强大,政府的作用则相对有限。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会形成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趋势,各种宏观经济因素、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全球资本的流动等,都会对汇率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此时,政府的调控手段可能难以完全左右市场的走向,正如所言,“胳膊拧不过大腿”。
市场内在力量如何塑造一些货币的长期汇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学习过金融的朋友们可能都熟悉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该效应在当代关于汇率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中屡被提及。然而,许多实证研究已发现,巴拉萨效应假设在解释现代汇率时,往往是无效的。该理论由两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在1962年提出,仅为理论假设。
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全球货币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自此,旧有的游戏规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之前有效的理论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则显得不再适用。因此,若依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再去探讨货币汇率问题,常常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对此,我的建议是关注实际情况。
1971年以来全球货币波动的历史大数据样本进行了梳理后,提出了数十种假设,并逐一用实证数据对这些假设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影响汇率最直接且有效的因素是一个国家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可贸易品是指那些可以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并获取收益的商品。可贸易品的加权平均价格决定了各国的汇率水平。如果一个国家的可贸易品价格上涨,从长期来看,其汇率水平将会下降,反之亦然。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国家之间的可贸易品价格大致遵循溢价定律。当两国之间存在显著的可贸易品价格差异时,市场中将出现以低价购买、高价出售的套利行为,最终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与均衡。那么,哪些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可贸易品的价格水平呢?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价格水平的形成主要受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影响。
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技术水平越高,其可贸易品的价格下降得越快。这是因为有效的成本控制和高效的生产能力能够提升其汇率的强势程度。然而,当我们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技术进步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时,结果表明,尽管技术进步对汇率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其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仅为20%左右,因此并不是主要因素。
随后,我们发现,价格的主要决定因素实际上源于需求方面。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可贸易品价格的波动呢?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人口的年龄结构对于价格波动的解释力最为显著。我们的模型显示,老龄化现象能够解释约65%的汇率波动。这意味着,在一个国家老龄化程度加快的情况下,其汇率通常表现出增强的趋势。
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老龄化与汇率之间存在如此强的关联呢?其根本原理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消费意愿普遍下降,无论其财富状况如何,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试想在您二十多岁时,您可能每天会享用多瓶啤酒,而如今的消费显然减少。当一个老龄化社会导致国内消费持续萎缩时,其生产能力是否也会同比减少呢?显然并不会。尽管劳动力数量减少,工业化国家仍然可以依靠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来维持产能。
因此,在老龄化社会中,供给能力并没有显著下降,而需求却显著萎缩,进而导致可贸易品的价格大幅下降。
正是在这种机制下,即便在1990年代以后,日本面临经济衰退、资产价格暴跌、产业外迁和核心品牌消失等一系列经济困境,以及不断上升的债务比率,其汇率却依然保持强劲,强劲到政府试图压制却难以实现。这一现象的主要支撑因素就是其迅速的老龄化进程,令其成为全球老龄化最快的经济体。技术进步和老龄化现象共同解释了汇率长期波动的重要趋势,但这两个因素依然属于相对表层的因素。
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如果使用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分析这两个表层经济因素背后,究竟还有哪些深层因素在塑造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变迁。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