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为啥说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注 《为啥说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为 田园泥土香教育【原创】 禁止转载)
写在前面的话
何谓母亲?“母亲”,是指生育或抚养孩子的女性,通常与孩子有着血缘或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但不限于:
1. 孩子的生育者:母亲是孩子生命的起源,通过怀孕和分娩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2. 孩子的抚养者:母亲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料,包括喂养、换尿布、洗澡等,确保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 孩子的教育者:母亲通过言传身教,传授孩子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4. 孩子的保护者:母亲保护孩子免受伤害,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5. 孩子的支持者:母亲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性。
6. 孩子的榜样者:母亲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她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
母亲, 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限于生理层面,还包括心理、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母亲的角色和责任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但其核心始终是关爱、支持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事实上————【1】母亲:是“孩子生命的第一个孕育者”!
【2】母亲:是“孩子出生的第一个见证者”!
【3】母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哺乳者”!
【4】母亲:是“孩子习性的第一个熏陶者”!
【5】母亲: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个塑造者”!
【6】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7】母亲:是“孩子智慧的第一个启蒙者”!
【8】母亲:是“孩子化育的第一个启迪者”!
【9】母亲:是“孩子实践的第一个引导者”!
【10】母亲: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个守护者”!
【11】母亲:是“孩子心田的第一个播种者”!
【12】母亲:是“孩子榜样的第一个学习者”!
【13】母亲:是“未来母亲的第一个身教者”!
【14】母亲:是“未来父亲的第一个培养者”!
【15】母亲:是“家风教育的第一个传播者”!
【16】母亲:是“家族文化的第一个传承者”!
一、为啥说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母亲,之所以被认为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主要是因为在孩子的成长早期,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最为频繁和密切。
以下是几个原因说明为什么母亲在这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1. 早期接触:母亲是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人,她们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这为母亲提供了传授知识的机会。
2. 情感联系:母亲与孩子之间通常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使得孩子更愿意接受母亲的教导和影响。
3. 语言学习:母亲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通过与母亲的日常对话和互动,孩子学会了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
4. 生活技能: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饭、穿衣、个人卫生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知识。
5. 社会化过程:母亲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帮助孩子学习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这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安全感和信任感:母亲提供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孩子探索世界和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因此,母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的行为、态度和教导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孔母、孟母等: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二、“孔母、孟母”等: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都是作为伟大母亲教子的典范,其实,在教子方面,孔子的母亲丝毫不逊于孟母,因此,我把孔母颜征放在孟子母亲前面介绍。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是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作为教育家,坚持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不厌,教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教育的灵魂!
孔子作为思想家,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我们心灵深深留下烙印!
孔子作为哲学家,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环境论的重要性!
孔子作为政治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并且贯穿的一个原则就是“仁义、忠恕”,这也是作为一个“君子”或者说一个“儒者”必须经历的过程。
孔子,作为世界文化巨人,是中国人的骄傲!
1.孔子的母亲: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母亲颜征在是孔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据史料记载,孔子的母亲颜征在非常重视教育,她虽然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但她对孔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并且给予了孔子良好的学习环境。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识字和礼仪,她教导孔子要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并且注重培养孔子的道德品质。
孔子的母亲还鼓励孔子学习各种知识,包括音乐、礼仪、历史等,这些都对孔子后来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她对孔子的期望和对教育的重视,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早期教育实践的典范之一。
孔子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再孟子的母亲: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2.孟子的母亲::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孟子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从“子不学,断机杼”,看到孟子小时候也厌学、也逃学”,有人还问,那个时候,没有应试教育,孩子怎么会厌学?
是的,2500多年,孩子就有厌学的现象!!
最初,孟母和孟子住在墓地附近,孟子模仿周围的孩子玩起了丧葬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于是搬到了市场附近。然而,孟子又开始模仿商贩叫卖和杀猪宰羊的行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同样不利于孟子的教育,于是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宫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模仿读书和礼仪的行为。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孟子的成长最有益,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她通过改变环境来引导孟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孟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家长在塑造孩子性格和习惯方面的重要作用。孟子后来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成就与母亲的早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再看胡适的母亲: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
3.胡适的母亲:是如何成为“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胡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曾经是北京大学校长。
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她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对胡适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冯顺弟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但她非常注重胡适的品德教育。她教导胡适要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并且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胡适的母亲还非常注重培养胡适的独立性,鼓励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冯顺弟还非常注重培养他的阅读兴趣。她鼓励胡适阅读各种书籍,包括古典文学、历史书籍和哲学著作。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胡适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还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氛围,她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胡适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她的这些教育方式对胡适的性格形成和价值观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胡适的母亲虽然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但她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教育方法,对胡适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胡适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适先生也曾在自传中回忆自己的母亲冯顺弟,他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
胡适在谈到家庭教育,曾在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其中说道:“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父亲,而是母亲,所以说,我们现在要改进家庭教育,起始第一步便要大力开办女学堂。”
凡是读过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一文的人都知道,在这篇文章中,他对自己的母亲冯顺弟是充满着浓浓的“感谢、感激、感恩与怀念之情”;在文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胡适永世不忘母亲的“生育之情,养育之恩,教育之德”。
胡适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和爱国者,这与他的母亲,把“生育孩子、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真正的三位一体!教子有方是密不可分的。
胡适的母亲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胡适的家庭教育如何?
回答,是失败的。
古人云,老子英雄、儿子好汉。
胡适2个儿子没有继承其强大基因?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胡适,这个有着“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之称的,曾经北京大学校长,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没有教育好自己的2个儿子。
大儿子还好,只是平庸地生活着;最为令人气愤的是,胡适的小儿子思杜,想不到的是,1938年在上海避难期间,胡思杜沉迷于赌博和京戏中,挥霍无度,手头紧就将家中物品偷出去卖。
有时候竟然自己写文章批判自己的父亲。
其实,小儿子胡思杜竟然自己写文章批判自己的父亲,这是那个时代导致的,是时代的悲剧,不过,说胡思杜没有一点责任,却也不当,比如胡思杜“不爱读书、好吃喝、贪玩乐等坏习气”等,也是问题的根源。
那么,为啥胡适的家庭教育会失败?根源何在?
胡适作为北大校长,两个儿子却无一成才,背后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多方面的,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胡适对于自己并不成功的家庭教育也曾经认真反思过,甚至深深悔悟。他曾经跟自己的小脚太太江冬秀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倾诉:
胡适做人修养极佳,常告诫他人“不要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对“容忍”推崇备至。
尽管胡适相当克制,但他的失望与气恼还是从字里行间泄露无遗。
1938年,江冬秀带着小儿子思杜在上海避难。期间,胡思杜沉迷于赌博和京戏中,挥霍无度,手头紧就将家中物品偷出去卖。远在国外的胡适听到消息后,十分不安,忍不住在信里对妻子指教了一番:
冬秀:
我盼望你不要多打牌。第一,因为打牌最伤神,你的身体并不是那么结实,不要打牌太多。第二,我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习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第三,这个时候究竟不是整天打牌的时候,虽然不能做什么事,也应该买点书看看,写写字,多做点修养的事。(胡适晚年为何自叹:娶太太一定要娶有文化的 2012年10月11日 人民网 本文原载于《温故》第十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
胡适毕竟是胡适,随着年岁的增长,他越来越意识到宽容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也知道,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1939年,胡祖望在美国留学,江冬秀给胡适去了封信要他转交给儿子,胡适阅后觉得不妥,就扣下这封信,并在回信中委婉地批评了妻子:冬秀,你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我现在老了,稍稍明白了,所以劝你以后不要总是骂他。你想想看,谁爱读这种责怪的信?所以我把你信上关于他的朋友李君的事告诉他了,原信留在我这里。我和你两个人都对不住两个儿子。现在回想,真想补报,只怕来不及了。以后我和你都得改变态度,都应该把儿子看作朋友。他们都大了,不是骂得好的了。(胡适晚年为何自叹:娶太太一定要娶有文化的 2012年10月11日 人民网 本文原载于《温故》第十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
胡适,从母亲那里知道宽容的重要性,对于孩子的成长,鼓励比批评更重要。
胡适晚年,仍常常想到小儿子思杜。1961年5月14日,胡适对秘书谈起了自己的小儿子,说:
1946年父亲节那天,我想起我的第二个儿子思杜,我打了一个电报给他。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书的。谁知他那个学期根本没去上课,他把我汇给他的钱全部跑马跑光了,还欠了一身的债。结果为了两张支票的事,险些儿被警察找去了,后来由我的一位朋友把他救出来。他的两个衣袋里全是当票,一张是我给他的一架打字机的当票。这个儿子五尺七寸高,比我高一寸,比大儿子高两寸,肩膀很阔,背也厚孟真的肩膀很阔,所以孟真特别喜欢他。
尽管思杜念书不成,被赶回国,胡适失望归失望,但还是很宽容地对待了儿子,他说:“后来他回来了,我也没有责备他。”(胡适晚年为何自叹:娶太太一定要娶有文化的 2012年10月11日 人民网 本文原载于《温故》第十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
胡思杜,由于生性好玩,喜交朋友,因不好读书,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
1 948年回国后被安排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北平和平解放后胡思杜被派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研究院去学习,学习会上他踊跃发言,表示要与父亲划清思想界线;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言辞尖锐,锋芒直指胡适;此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文史,1957年"反右"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他不甘受辱,自杀身亡。(胡思杜 百度百科)
胡适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可是,妻子江冬秀因没有接受教育,对孩子,无论是养育还是管教,都不甚得法,也不想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尤其是,对于妻子没日没夜的打牌很有怨言,只好委婉的提出来。
一句话,胡适,对于妻子是敢怒不敢言。
其实,在1927年2月5日,远在美国纽约的胡适给江冬秀写了封信,信中谈到夭折的女儿。冬秀:
我今天哭了女儿一场,你说奇怪不奇怪。
我这几天睡少了,今天下午无事,睡了半点钟。梦里忽然看见素斐,脸上都是病容。一会儿就醒了。醒来时,我很难过,眼泪流了一枕头;起来写了一首诗,一面写一面哭。忍了一年半,今天才得哭她一场,真想不到。
我想我很对不住她。如果我早点请好的医生给她医治,也许不会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点罪过。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们的事,所以有这样的事。今天我哭她,也只是怪我自己对她不住。我把这首诗写给你看看…(胡适晚年为何自叹:娶太太一定要娶有文化的 2012年10月11日 人民网 本文原载于《温故》第十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
在这封信里,胡适虽然只是自责,但既然他认为,女儿是因为治疗不当被“糟掉”的,父亲难辞其咎,做母亲的,难道就没有责任?
早在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时,年轻的胡适就写过一篇《论家庭教育》,发表于1908年9月6日的《竞业旬报》上,其中说道: “看官要晓得,这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便是母亲。因为做父亲的,断不能不出外干事,断不能常住在家中,所以这教儿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亲的专责了……现在要改良家庭教育,第一步便要开办女学堂。”
胡适,关于家庭中的母亲教育,晚年,他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胡适晚年对秘书说的这番话充满了苦涩,充满了无言之痛。
其实,胡适的“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不一定完全正确,他的母亲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为啥能够教育出他胡适这样的孩子?
关键是,母亲没有文化不可怕,只有有智慧,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可怕的是没有文化,不学习、没有智慧,还一天到晚埋三怨四。
更可怕的是,母亲,有文化,可是,没有智慧,也一天到晚埋三怨四。
好了,现在,就说一说胡适为什么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呢?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胡适的老婆江冬秀的经常以打牌消遣日子,不过,她每次打牌必赢,不知何故。她在麻将桌上赢来的钱,也是胡家的经常收入之一,盛传江冬秀泼辣如虎,1923年为了保卫婚姻,江冬秀真的向胡适挥舞过菜刀,“你若敢再提离婚二字,我先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杀!”
有次,胡适夫人江冬秀发起火来,将一把水果刀扔向胡适,险些击中胡适的脸,而胡适只是嘀咕了几句了事。
所以,平时,胡适经常被嘲笑“怕老婆”,他对此却从不避讳,反而常常拿来自嘲,还颇以此为傲。男人的“三从四德(得)”理论就是胡适提出的,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在一个,就是,胡适妻子,好打抱不平,与胡适母亲的性格截然不同,这是不是与江冬秀武侠小说有关?
要知道,胡适妻子不是文盲,比胡适母亲有文化。
我们看一看,一个母亲不读书、不学习,脾气爆、好打牌,这样的家庭教育,这样的母亲教育,怎么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胡适学得了好脾气,温润如玉,堪称君子。
胡适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并以身作则为人宽容、温和,“我的朋友胡适之”遍天下。
今天,我们通过胡适的成功,以及他自己孩子的教育失败,可以说,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家庭,而在一个家庭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个母亲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胡适的成功,来源于其母亲的教育。
胡适孩子的失败,基本上也来源于孩子母亲的教育。
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事实,不能否定的事实。
三、结束语:母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她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从孩子出生开始,母亲就通过日常的互动和教育,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事实上,母亲还是教孩子“洗碗、做饭、烹饪美食、拖地、洗衣服”等做家务的第一人,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成为孩子未来成长的基础。
母亲的教育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其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观。
例如,一个守信、认真负责的母亲,其子女在活动中也往往能表现出这些良好的品格,对探索的活动也能负责地完成。
此外,母亲还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主要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指导较少,而母亲可以利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本文,最后用胡适这句话结尾:“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教养,也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否和顺。”
(注 《为啥说母亲:是“孩子知识的第一个传授者”?!》为 田园泥土香教育【原创】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