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没效果了?你已经踩中“超限效应”的雷!五点原则来补救

亲子的时光 2019-06-01 22:34:35

上周末,相约去一位朋友家聚会。

在他家坐了还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听到他的太太不停地对正在写作业的孩子唠叨。

“和你说了多少次了,做作业时要专心,别做小动作!一会转一下笔,一会转一下笔盖的,有没有用心啊?”

“你就不能好好写会儿作业,又要喝水,又要上厕所,又跑出来听大人讲话,……”

“能不能老老实实坐在那儿写作业吗?”

“你今天这是怎么回事,成心气我是不是?作业还打不打算做了?不想做就别做,等周一老师留堂吧!”

“你看人家刘叔叔家乐乐姐姐,从一年级开始就自觉写作业,从来没让大人操心过……”

“啥时候你变成乐乐姐姐那么自觉我就阿弥陀佛了……”

听着孩子房间里传出来的话语,朋友一脸苦笑的对我说:“我孩子就是这样,每天写作业必须要看住,要不就不好好做,说过多少遍了都不管用……”

其实,朋友两口子的做法,正在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反复的批评孩子,有用吗?

孩子犯了错,行为方式不正确,作为父母,确实有必要及时的对孩子提出批评和指正,对孩子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是对孩子的人生道路和未来发展负责任的做法。

不过,估计很多家长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同一件事情,自己反复唠叨很多遍都不管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唠叨次数越多,孩子越是置若罔闻,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

那么,孩子在被批评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油盐不进的情况呢?

“超限效应”这个雷,很多家长都在反复的踩

类似这位朋友家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很多家庭中都会出现。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超限效应”,正是形容这样一种困境的。

那么,什么是“超限效应”呢?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去教堂听牧师的步道演讲。最初的时候,他觉得这位牧师讲得很有道理、很感人,他准备捐款来支持牧师。可是过了10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这令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放弃了捐款的决定。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准备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已,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正是这种刺激的过多、过强,持续时间太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和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去年的时候,在我们所在的城市就发生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案例。一个高二的男孩,因没有完成暑假作业,第二天就要开学了,家长很生气,揪住孩子开始批评,从不及时完成作业,到平时坏的作息习惯再到不好的生活习惯,家长把孩子所有的不是股脑地丢出来,一直到凌晨一点钟,孩子再困也得听着家长的批评教育,结果家长睡下了,孩子却在凌晨5点离家出走,随便选择了家附近一个在建的工地,从二十三层的楼上跳下来,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给父母留下了简短的四个字——“不用找我”。

由此可见,无论何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合适的度。

“超限效应”下的过度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哪些负面后果?

一、伤害孩子自尊

5岁的睛睛从四岁就开始学钢琴了,只是,平时如果不是妈妈催促,孩子从来不会主动练琴,总是等到还有两天要上课了,才会在妈妈的监督下练习,但是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 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 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

在一旁监督的妈妈本来就着急,自己又是放老师上课录像,又是纠正孩子指法的,可是孩子就是不主动,不认真。情急之下,总是习惯当场批评孩子:“不常练琴怎么可能掌握,每次要不是我催你,你能想起来练琴吗?总是要等到还有两天要上新课了,为了交差了才来练琴,老师讲的指法早忘到后脑勺了吧!”

可是睛睛似乎并未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 在琴凳上扭来扭去, 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 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一个小时过去了,睛晴弹出的曲子依然吭吭吧吧,一点都不流畅,妈妈看到孩子这么不上心,气不打一处来,一巴掌挥了过去, 睛睛的手背顿时就红了,批评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这种情况经历的多了,原本活泼外向的晴晴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笑容少了,对很多活动渐渐的失去了兴趣。

任何时候, 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 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 在父母的拳头下, 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 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 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成人在批评孩子时,往往有很强的唯我独尊意识,很容易导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严重的心理壁垒和对立情绪。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孩子虽小,却有着他自己完整的情感诉求和人格尊严。

三、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信

对于孩子而言,心存幻想和拥有心灵的自由,往往能够使的孩子创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批评,孩子的内心产生负面情绪和自我负面评价,会对自己的潜能设定心理限制,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孩子的创造力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孩子缺乏创造力,变得默守陈规,只是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原地踏步,那么这个孩子的将很难取得卓越的成就和个人发展。

爱迪生从小很喜欢了解感兴趣的事物,不过,对于上学就另当别论了。8岁那年,爱迪生一家搬到休伦港不久,他在新的学校里面就感觉到特别没有意思,原来,爱迪生喜欢问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样的做法让老师非常生气,导致他成了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一连三个月都是如此。

后来他听见老师们议论他,说他有毛病,是个“addled”,也就是“腐坏的,变质的”的意思,这个明显带有侮辱性的标签激怒了他,一怒之下,他冲出教室,再也不愿回到学校了。

幸运的是,爱迪生有一位支持他、相信他的好母亲,她挖掘出了爱迪生的潜能,使他对科学研究产生深厚的兴趣,并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意识就越淡薄”。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批评孩子,要注意哪些原则?

要想不踩“超限效应”的雷区,又能有效的教育孩子,在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批评的时候,建议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选择正确的时间地点

批评孩子要注意避开三个时间段:清晨、吃饭时、睡觉前。在清晨批评孩子,会破坏孩子一整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食欲和肠胃功能;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睡眠质量,都是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批评

首先确认孩子犯错事实的可罚性。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陈述当下犯错的事实内容。父母应该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千万别把过去跟这件事有关联的陈芝麻烂谷子的种种不是拉出来再唠叨一遍。

四、释放家长的情绪

批评孩子的过程应该点到为止。科学研究表明,只有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的情绪和认知会深度卷入,随着时间延长,孩子会慢慢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走神溜号、神游天外,这是孩子无意识开启的“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如果发现孩子在被批评的时候,开始出现眼神涣散、反应迟钝的现象,那就说明孩子的神经细胞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此时您要做的不是高喊“我说的你到底听到没有?”,而是停下唠叨,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如果再继续下去,“超限效应”就要启动了——唠叨的时间越长,你的话就越没用。

五、表达正向的期望

孩子被批评后,情绪往往比较低落,父母应及时给予孩子心理的安慰,可以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比如“没关系,爸爸妈妈也有犯错的时候,知道错了改正就行”。也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直接用行动告诉他,“虽然批评了你的行为,可是我依然爱你,依然对你有信心,并且还期望你能够好起来。”

这样的做法,能够为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动力源泉。

说在最后的话:一个犯错的小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远远超过成人的想象,家长如果能做到恰到好处的批评,避免“超限效应”,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