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这个话题我还是很忐忑的,因为在网络上这可是一个雷区,每次讨论起来都是腥风血雨,这可不是我说的,比如有人还专门做过分析,写了一篇论文《中医负面舆论在知识社区中的镜像分析——以知乎社区为例》,从这篇论文里也能看出知乎上的中医药领域的腥风血雨【1】。
01,关于中医在知乎中的讨论
先看看知乎上中医话题下的精华问题类型,可以看到,号称理性的知识社区中,这类问题下,主观态度竟然高达46%,也就是,接近一半的是直接“立场先行”了。
而在这些答主中,越是关注数大,对中医的否定态度越高,以至于万粉以上,已经是否定占主流了。
可以说,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乎这个知识社区总体上KOL的态度,要知道,这是在以“理性”、“科学”著称的知乎啊。
为什么会如此?相信广大网友一定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拿证据来说话。
在科学日益发展到现在的时候,作为医药领域,你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事实来佐证,而不是停留在“传统”、“文化”或者缺乏论证的路上,更不能自嗨,正因为如此,知乎对于医药的看法是很审慎的。
那么,中药到底要什么样的证据和论证才能说服大众呢?我来试着列几条基本的科学观点。
02,临床证据上要有说服力
首先要有临床证据上要有说服力——临床证据要充分且科学。
传统药物一大问题就是临床证据不足,比如来源于一些古籍记载或者是口口相传来佐证,这个优势当然是有记录,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记录过程并不完备,比如患者用药的情形是否详细,比如效果的记录是否完备等等,甚至很容易出现只看到成功的记录却忽视了失败的案例,这一点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要想论证这些,至少就需要统计学。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医药学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善的药物临床检验基本策略,比如经典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别小看这几个词,每一个都是对于一个药物是否真实有效的必要条件。
比如,随机双盲,无论是药物研发者还是医师,都无法根本上避免主观性的问题,那么他们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也自然难以彻底避免主观性,这在实际用药的时候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可能性,再加上研究对象自身条件的多样性、环境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更是容易让结果出现偏倚。因此,随机双盲的原则就是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让受试者随机地进行分组且采取双盲的方式让双方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用药,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主观性和研究之外的其他因素。
再比如安慰剂对照,安慰剂效应堪称医药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就是虽然采用的是无效治疗,但是如果“预料”或者“相信”治疗是有效的,结果竟然可以让患者症状得到舒缓。这种情形太过离谱以至于有人甚至称之为“假药效应”。然而,在许多实践中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安慰剂效应,甚至科学家们猜测背后可能复杂的心理活动推动了大脑对于机体的调控,但是无论如何,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也使得不少无效药物混入,因此在药物研究中一定要排除安慰剂效应。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等是研究药物的普适性原理,不会因为中药而特殊。那么,中药能否进行这样的临床研究呢?答案是可行的。
就在10月24日(美国当地时间),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传统中药通心络的研究就是一个典范,要知道JAMA可是四大顶级医学期刊,影响因子高达120.7,对比之下,大家熟悉的nature是64.8、science影响因子是63.8,足以看出JAMA的江湖地位。
JAMA发布通心络刊例截图
而能发表在JAMA上,那从设计到研究上一定是站得住脚而且是通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我们来瞅瞅这个研究是如何严格的对一味中药进行科学的验证:
整个研究在设计上就是走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整个研究是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先这个研究是多中心的,一共有124家医院联合开展了这项研究,这样不仅扩大了样本量,更是增加了涵盖面,可以避免单一机构的局限性,让结论有更广泛的可信度。其次在样本上,4094名患者中通过诊断标准以及个人同意后最后有3797名患者纳入该项研究。接下来随机地进行等比例分组,1899名患者使用药物,1898名患者使用安慰剂【2】。
最终结果显示,通心络能够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在后续的一年研究期间,能够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
双盲实验结果
这项研究从设计到验证都符合了现代科学的认知,因此最终该研究被发表在了JAMA上,代表着医学界对于该研究的认可。
这是一个正规的榜样式研究,我觉得可以作为中药的参考模板,到底有没有效,让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随机双盲对照走起。
03,机制上要有足够的解析
其次,机制上要有足够的解析——符合现代科学认知的机制。虽然中医药理论非常复杂,但是不少理论说实在的,缺乏现代科学的论据,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对中药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知道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有能力去从根本上来解析这些药物的机制了,一句太过复杂甚至不能用科学论证显然难以服众。因此,采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其机理很重要。
举个例子,冰片的研究。天然冰片是樟科植物龙脑樟树或称龙脑香树的新鲜枝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又被称为龙脑。在传统中医中被认为是可以“消肿止痛”的,比如《本草纲目》中就记载冰片能“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那么,这个药物真的有用吗?
中科院和长征医院一起联合开展研究,通过了随机分组以及安慰剂对照的双盲实验,结果证明,冰片的确对于术后病人伤口疼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这种镇痛作用和常见的含非甾体抗炎药、辣椒素等成分的外用镇痛药的疗效相当【3】。
冰片双盲实验结果
由于冰片的成分相对明确,其化学成分是(+)-Borneol,属于小分子萜类,这也使得我们可以对其机制进行探讨。于是研究人员就对冰片的镇痛药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
经过基因敲除、药理学阻断和疼痛学行为分析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冰片能够直接激活外周感觉神经元上的TRPM8蛋白。而这个蛋白正是大名鼎鼎的冷受体,能够让机体感知冷的存在。
冰片TRPM8实验
而机制研究表明,冰片能够激活外周神经元表达TRPM8,然后神经放电激活了脊髓中一类叫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细胞膜蛋白分子,于是疼痛信号被抑制。
从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其实中药并非和现代科学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采用现代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分析解读,而这对于中药的推动是意义重大的。
这些年来,中药产业发展得非常快,而且创新中药也越来越多,中成药规模可以说是稳步上升。
我相信网络上大部分人并不是纯粹的黑粉,而是在缺乏足够的证据情况下,只能靠情绪来站队了,而现代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更加可靠的研究思路,这种情况下,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是中药的必由之路。
就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所说,“传统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把现代科学和中医药相结合,在新药研发领域会有更大潜力”。
[1]李颜青,李海英.中医负面舆论在知识社区中的镜像分析——以知乎社区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21):1-8+29.
[2]Yang, Yuejin,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Tongxinluo)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CTS-AMI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330.16 (2023): 1534-1545.
[3]Wang, Shu, et al. "A clinical and mechanistic study of topical borneol‐induced analgesia."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9.6 (2017): 802-815.
狗屁不是还硬装[狗头],不说别的,咽炎,鼻炎你根治一下我看看[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