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受到电商冲击的理发店,为何接二连三倒闭?背后原因令人感慨

梦里花落知秋 2024-12-06 17:22:00

这年头的实体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随着电商的经营领域几乎扩展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体经营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窄,实体店主们抱怨之余,难免会开始羡慕那些“必须和顾客面对面”的行当。

比如理发店,大多数顾客目前还是必须到场消费的,技术门槛也高,几乎没有受到电商冲击。然而,看似在如今的市场上占尽天时地利的理发店,为何也在接二连三地倒闭?

收费越来越高,倒闭越来越快?

如今,美发行业的收费普遍偏高,已经高到了收费平价还剪得好的理发店就能变成网红,带来惊人效益的地步。比如被人民日报多次关注的理发师晓华,听得懂顾客要求,执行起来也不打折扣,不管剪什么发型,统一收费30块。

这家普普通通的街道理发店,走红之后在七天之内为全市带来了1.2亿的消费流水,也反方向充分证明了在大众心中,收费平价、技术过关、消费体验好的理发店有多罕见。

在其他行业看来,理发店的经营环境简直再舒适不过了:定价一年高过一年,产品、技术和审美的费用都不是特别透明,在店里当上“总监”“顾问”的理发师收费还能更高。

绝大多数顾客还是必须到场消费的,电商可能能够包揽人的衣食住行,但还不能做到线上理发,理发店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用发愁客流量的问题。

在实体经营惨淡的时代,单价和客源双高的理发店似乎已经掉进了“蜜罐”里。然而,与大众预期相反的是,理发店的生意实际上并不好做。

有些经营十几年的社区小店顾客寥寥,生命力却始终顽强;越是门脸装修时尚、员工众多、追求服务细节和高客单价的“网红风”理发店,倒闭得就越快。

部分理发店经营者满脸苦笑地表示,一家稍微“上点档次”的理发店所需要的经营成本不是小数目。考虑到顾客群体越来越年轻化,客单价越高的顾客审美需求就越高,现在选择像晓华那样经营街道理发店的终究是少数。

不计算一家风格时尚的理发店需要多少装修费用,一家地段在人流密集区、面积和水电条件又足够理发店正常运营的门面房,所需的租金远远高出人们的想象。

甚至在大型商圈招商遇冷的现在,有些连锁理发店选择进入大型商圈,来塑造品牌效应和店铺质感,租金自然也就更高了。

在租金上每月烧掉几万块的店主们,还要面对理发店每天高强度用水用电带来的商用水电杂费账单,上游售价越来越高的“院线级”美发护理产品,和相对于其他行业密度相当高的人力成本。

一个定位中高档、人手充足的理发店,有人负责洗头发,有人负责剪发,烫染往往同时需要2-3人的人手,还要有人迎宾、打杂、采购和算账……

考虑到客满的情况,理发师和客位的数量关系也呈正比上升,哪怕一些老板自己同时也是技术不错的理发师,员工们也要身兼多职,所付出的工资总额仍然不可小觑。

一个十人团队,一个月就要付出4-6万的工资;如果理发店地处物价较高的城市,在客单价上升的同时,成本也在同步上升。一家运营成本如此之高的理发店,不仅不敢轻易降低自己的客单价,一旦客流量和员工团队出现任何变故,很容易就一口气没续上倒闭了。

这些中高档理发店还特别喜欢扎堆开店,毕竟,考虑到理发店的经营面积和卫生条件,能够同时容纳这些店面的客户群所在地和选址往往会趋向同一个地方。

在这种面对面的竞争中,定位逐渐趋向一致的他们,同一个时间段只有同一个胜者。败者灰溜溜倒闭了,胜者还没来得及把气喘匀,可能下一家竞争对手已经在装修招聘了。一条街上两三家店几乎是同时开业、同时倒闭的情况,如今也并不罕见。

可能有人会问:虽然理发店经营成本高,可是他们客单价利润也高啊?人的头发每天都在长,只要能保持充足持续的客源,在如今的实体经营中,杀出重围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理发店们能保持充足持续的客源吗?

“没有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

“没有人能笑着走出理发店”,已经从一个网络热梗逐渐向至理箴言发展了。顾客走进一家看起来氛围很好的高端理发店,狠心选择了总监来剪烫染,发型潇洒、打扮时尚的理发师信心满满,说不仅一定能达成你的要求,还能根据你的脸型条件,重新设计一个更符合你要求的造型。

然后他两剪子下去,本来只想剪剪发梢、修修刘海的你,突然就喜提新短发了;想要明星网红同款造型的你,顶着梅超风和裘千尺的同款造型回家了;在店里看起来样样都好的造型,回家洗完头就消失了……

这种对理发店完全丧失信心和提供可怕高容错率的现象已经十分常见了。需要肯定的是,一个理发师的成长需要精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实体遇冷的现在,理发店等现场行业涌入了太多想赚快钱的人。

原本需要在专业学校学习,或者跟随师傅当学徒,花费好几年入门的理发师越来越少,培训几个月掌握了基础设备和基本发型,就摇身一变当上“高级理发师”和“总监”的理发师越来越多。市场已经等不了理发师花费几年时间练成了,许多理发师自己也想尽快开始赚钱。

发型的成败本来就是高度关乎技术、审美和个人条件的。然而,这些短期培训后就冲进市场的理发师们,往往只擅长几个甚至一个造型。

面对脸型条件各有不同的顾客们,这些理发师要么只能做自己擅长的发型,要么只能做当季流行的发型,一样的头发放在不一样的顾客头上,要想得到大多数人的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社会氛围中对理发师的高包容度和高容错率,在无形中助长了这种风气。毕竟头发的长度是有限的,即使理发师剪得并不好看,顾客也很难让他们当场修改回来。同时,理发师又切实花费了几个小时,付出了劳动,绝大多数顾客只会选择再也不来,而不是拒绝付费。

因此,理发店的经营选择越发向着“重营销、轻技术”倾斜。反正顾客总会付钱的,与其提升技术,研究顾客需求,不如在营销上投入大笔资金,用宣传吸引客源,再通过高客单价、储值办卡、卖贵价护理产品来尽量延长一个顾客所能提供的营收时间,尽可能地扩大营收量。

短时间内,理发店们或许能够“欣欣向荣”;然而这种揠苗助长、饮鸩止渴的经营方式,注定了一家店无法做得长久。

消费降级,倒逼人们跨越技术门槛

去理发店,逐渐变成一项“大开销”。和消费降级的风潮相反,理发店的开销越来越高了。对可支配收入越来越精打细算的人们,自然越发觉得去理发店的开销令人肉痛。

本来,拦在“去店里剪一个可能好看、可能不好看的头发”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间的,还有相当高的技术门槛和设备门槛。然而,随着理发师的培训时间越来越短,审美越来越滥,电商平台的美发产品也跟着推陈出新,人们渐渐觉得,好像花个几分之一的费用,我上我也行?

理发店的收费大头是烫染,烫染同时也是被“自己动手”替代的“重灾区”。理发师死活调不出来的明星同款发色,早有商家殷勤推出的染发剂,同时附赠全套工具和详细流程。

理发师坚称“都是博主们自己动手卷的,烫不出来”的种种造型,也有粗细形状大小功能不一,附赠护理和自动功能的卷发棒售卖上新。

只花几十块、一百多,就能得到店里上千才能做出的发型,甚至因为是自己做的、卷发棒卷的,还有比理发店更高的容错率和反悔的可能,这很难不让对发型有高需求的客户群心动。

正是这些高需求客户群,组成了过去在理发店提供高客单价的客户群。他们受到消费降级冲击、转向自助式、半自助式美发的后果,往往也是需要高客单价的理发店在承受。

还有一群人不信任自己的手艺,也不想继续在理发店花“冤枉钱”,他们选择的是在地理位置上跨越技术门槛。

某种意义上来说,让这群人宁愿买机票出国理发,也从侧面证明了国内理发店改变经营倾向、提升审美的必要性。毕竟,客户群体的大量流失,最终只会导向一个结局:店铺彻底经营不下去。

个人观点

在理发行业,经营方式曾经从“酒香不怕巷子深”转变为“酒香也怕巷子深”。顾客对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理发店的经营者们不得不在装潢、营销和服务上下苦功夫,希望从第一面就得到顾客的信任。

然而,理发师晓华的故事证明了,装潢、营销和服务重要但还是次要的。只要能让顾客笑着走出理发店,即使是装潢简单的社区理发店,即使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流行冲刷的理发师,也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面对美发产品推陈出新的冲击,也许理发店经营者们是时候重新调整侧重,降低营销成本的投入,不再刻意追求高客单价和储值消费,静下心来研究技术和审美。

毕竟,人的头发总是要长的。一个技术精熟、审美良好、真诚面对顾客的理发师,依然难以被替代。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