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完整的送礼过程,只是礼物有些特殊,并非“利”,而是“名”;这是一次完整的忽悠过程,堂堂帝师翁同龢在一声声“大师”、“贤哲”的吹捧中逐渐迷失,以致酿成了大错;这更是翁同龢彻底跌下神坛的整个过程,一代帝师,堂堂读书人的领袖不过是一个不重利但却邀名的泛泛之辈而已。
李光昭成为颐和园工程监督以后,正式开始推进自己的骗局,前面的铺垫已经完成,但想从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手里要来采购木材的银子,当然不容易。上一次,李光昭派人送钱被翁同龢赶了出去;这一次,李光昭带着一本书法集,亲自登门,终于换来了翁同龢的笑脸。
送礼嘛,主打一个投其所好,主打一个真诚用心,李光昭找人刊印了翁心存、翁同龢父子的书法集,算是一把抓住了翁同龢的内心!
翁同龢:让你费心了。
李光昭:怎当大人费心二字,晚辈是仰慕大人父子两代帝师,道德文章为天下楷模,这才不揣浅陋,将令尊和大人的墨宝汇编成集。
谦虚谨慎,晚辈自居,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塑造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尽可能拉近和翁同龢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对于翁同龢这样所谓的大家而言,清廉虽清廉,但最是注重名声,更是注重自己于读书人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你把他当成圣贤先哲,他最是高兴,就算嘴上说着不敢当不敢当,但心里早就乐开了花,李光昭就是遵循了这个基本套路。
当然,翁同龢到底还是存了一份怀疑的心思,还是要检验一下李光昭的书法修为,进而确定李光昭是不是真的仰慕自己,是不是徒有虚表!
翁同龢:这本书法编得颇有眼力啊,看来你对书法也颇有心得。
李光昭:大人面前,晚辈怎敢谈书法。
翁同龢:说说无妨。
李光昭:那晚生就放肆了,以晚生之拙见,翁氏书法以颜书为主,兼有褚米笔音,后来乃上追汉隶,兼取钟繇,形成这独往独来,自有真我,不断变化,不可方物之势也。
李光昭虽然是个骗子,但你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背调工作,更要努力学习人家为了达成目的而付出的努力,他当然不懂书法,但人家知道学习,就算学习来不及,也懂得找个行家临时抱一下佛脚。
如果这点努力都不愿意付出,那你趁早就参与这个江湖!
一番现学现卖以后,翁同龢的态度立马改变了:
翁同龢:没料到,你竟是行家,请坐,坐坐。
李光昭:大人面前,哪有晚生的座位。
翁同龢:不不,你可算得是翁某的知音了,快坐。
态度的转变,代表着立场的转变,更代表着两人之间关系的极限靠近,求人办事进入到这个程序,基本完成了一大半!
当然,翁师傅最是注重廉洁,当然不会白白收下这份书法集,到底进入了最为常规的拒绝模式:
翁同龢:翁某还有一事想求,你这本集子一共花费了多少,请千万如实告知。
李光昭:晚生编这本集子能够得到大人的肯定,已经是喜之不尽了,区区费用,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翁同龢:你这样说,翁某就不敢收下这集子。
李光昭:大人廉洁若此,晚生若不报个实数,难免玷污了大人的清名,从收集先翁和大人的墨宝,到出版印刷,一共花了是四百三十二两八钱银子。
先有的拒绝是态度,是送礼的态度,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别管对方是何许人也,这句话都必须要有,因为这才是最符合人性的操作,更因为你压根就不清楚对方是真清廉还是假客套!
再有的操作就是尊重,尊重翁师傅的清廉操守,不敢玷污翁师傅的清名。
当然,如果按照现实世界的操作方式,书法集是书法集,可以原价购买,公平交易,但随后你就应该再求一幅字,然后付给封后的润笔,这才是完整的送礼过程。
翁同龢吩咐下人取钱,两人的对话继续:
翁同龢:看你言行,尽是文人本色,上次怎么会做出送我银子,充满铜臭的举动来呀!
李光昭:小人错了,也怪小人的手下不会办事,把大人这样的千古贤哲之人看成了寻常人等,我已经重重的责罚了他们,请大人千万原谅。
翁同龢:知错即改,便是君子,其实呢,你主动为朝廷分忧,为修园子购买南洋木材,这是堂堂正正的大好事嘛,用不着去走那些歪门邪道,再说了,有内务府的推荐,又有庆王爷的批文,我又怎么会为难你呢!
李光昭:大人教训的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天底下就没有白吃的窝窝头,更没有不偷腥的猫,尊重人性、尊重利益的江湖定律,始终都是金规铁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只要你能精准投其所好,只要你能满足对方所需,只能你能真正送进别人的心里,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以前的诸等拒绝理由都会立马消失,剩下的全是不会为难你的借口!
最开始的时候,李光昭同样带着内务府的推荐、庆王府的批文,但为何就没能办成事儿?
最关键的部分没有打通,当然不行!
送出书法集,送出精妙的吹捧,才能满足翁师傅的存在感,才能让翁师傅找到前所未有的感觉,这件事才能变得容易!
对话进行到现在,事情基本办成了,所以,等到翁师傅真要付钱的时候,李光昭又需要懂事了:
翁同龢:这是你出版书法集的费用,你拿去吧。
李光昭:大人,太多啦。
翁同龢:多出些许,不算什么,再说,一时也换不来零钱。
李光昭:不可,不可,晚生知道大人的银子全都是朝廷俸禄,还要养家糊口,没有一点富裕,晚生若是多拿一分一厘,这辈子都不得安生啊。
要不要收钱是懂事,要收多少钱要懂事,要找个什么样的理由拒绝收钱更需要懂事!
领导已经明确表达了付钱的意思,那就一定要收钱,但千万不能多,领导的便宜不能占;更何况,李光昭还有充足的理由拒绝翁同龢多付钱;更重要的是,翁同龢虽然口头上答应不会为难,但毕竟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还是要继续懂事,继续哄着翁同龢。
眼看李光昭如此真诚,翁同龢或许真就没钱,随即便写下一幅字:
翁同龢:那你付你四百两整数,再加上这个。
李光昭:那就更多啦。
翁同龢:什么?
李光昭:大人的真迹,乃无价之宝,岂止值五百两银子啊。
翁同龢:我从不卖字。
李光昭:所以就更加珍贵呀。
翁同龢:好了,好了,好了,说你的正事吧,订购南洋木材,你估摸着需要多少银两啊。
现在的吹捧就完全变成了铺垫,就是要不断纠缠,一直捧到翁同龢都开始厌烦,逼着翁同龢主动问及正事。
求人办事的时候,最难得一关就是正事部分,谁先提谁就会失去主动权,那就需要我们尽量拖延时间,尽量延伸话题,尽量让对方憋不住先说!
既然翁同龢主动问了,李光昭便可以给出回答了:
李光昭:那就先拨六十万两吧。
翁同龢:怎么要那么多钱啊,用得了吗?
李光昭:大人的学问虽好,可是这商务上的事情,却是另外的学问。
从买材料的成本费到口岸需要缴纳的海关税,再到材料和运费各半的运输费用,李光昭认真给翁同龢汇报了这批南阳材料所需要的费用,就算是多大六十万也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
当然,这些都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因为此时的翁同龢已经决定批钱了,就算多达六十万,就算刚刚义正言辞拒绝了李鸿章的六十万军费申请,可他还是因为一本书法集就出卖了自己,随即便给出了回答:
翁同龢:朝廷的银子是百姓的血汗钱,来之不易呀,这当省之处还是要省啊。
李光昭:大人无私谋国,实在令晚生佩服。
翁同龢:那好吧,明日你就到户部领银子。
翁师傅到底知道朝廷的银子都是百姓的血汗钱,但却如此轻易就批给了一个商人六十万,而李鸿章带着光绪皇帝的批复要这六十万的时候,翁师傅说了,不是我不给,实在是没有,宫里的女人需要钱,宫里的太监需要钱,买炮弹急什么,毕竟日本还没打过来!
所以,清廉就够了吗?
翁同龢或许是一个清官,但清官干起祸国殃民的事儿来更可恶,更可恨,破坏性更是触目惊心。
因为一己之私,就能五年不给北洋水师一分钱;因为一本书法集,几句马屁,翁师傅就能大笔一挥,大方拨出六十万!
清流?
清虽清,流真流,正如光绪皇帝而言,一本书法集就卖了自己,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