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锦之战明军野战场面上一度占优,为何仍会一败涂地|文史宴

文史宴说 2024-10-02 18:12:33

松锦之战,明朝汇聚最后的精兵,由洪承畴统帅,与满清决战,虽然一度难得的在野战中呈现优势,却仍然一败涂地,有必要分析一下原因,大致用几个字来总结。

一、乱

乱就是指混乱。

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天下大乱。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正值明军与清军在松锦战场对峙之时,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李自成在洛阳大举赈灾,一时间整个中原大地为之震动,各地百姓纷纷朝洛阳而来,当时在李自成军中的郑廉在书中记录了这一震撼的场景:

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即秉钺者以名节自许,不过以身予敌而已矣。

——郑廉《豫变纪略》

自此以后,李自成势力大增不可制,崇祯帝派来剿灭他的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汪乔年等纷纷被其击败。

这种情况的出现,源自明朝的加饷。

天启末年,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约加520万两。崇祯四年(1631),应兵部尚书梁廷栋之请,又把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银667万余两,除兵荒蠲免,实征银522万余两,另加关税、盐课及杂项等,共征银约740万两。剿饷,每年280万两,从崇祯十年起一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练饷是崇祯十二年根据杨嗣昌的提议征派的,目的是练兵,增加兵力,此饷共征银730余万两。

三饷之下,民不聊生,天下大乱。

吕维祺在《中原生灵疏》中的记载加饷之后的惨状:

而且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而且责之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而且正赋之外,有加派焉,而且尽追数年之旧逋,而且先编三分之预征,而且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朴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触耳有风鹤之声,满目皆荒惨之色。欲使穷民之不化而为盗不可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贼而附不可得也。

范景文也在《备陈中州地方情形疏》中说:

向来中州号称无事,自臣入境而后知非无事也。河之北苦旱,千里赤地,河之南苦水,一望白波,饥民已不聊生矣。而两河间皆苦盗,绿林啸聚,日不绝闻。民穷而盗易起,盗起而饥民附之,将祸至之无日也。

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山西、山东等一半的省份已经被农民起义席卷,明朝的腹心已经糜烂,又怎么可能在辽东战场上取胜呢?

再则是指挥之乱。

洪承畴作为督师,本意是想循序渐进,徐徐图之,这个方案在开始是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首肯的。但兵部尚书陈新甲,想要迅速解锦州之围,所以不断催促洪承畴出兵,并派遣了两位监军到洪承畴军中,此举很显然干扰了洪承畴的指挥。洪承畴不得不率军与清军决战,终致失败。

洪承畴在大军被围之后,决意与清军决战,但部将们各怀己见,作为总指挥的洪承畴竟然无法实施自己的决策,被迫同意撤军之议。但即便是撤军的命令下达之后,又有王朴擅自提前逃离,引发整个大军的混乱,明军在指挥上实际上已经失控。其后四城被分割消灭,已在意料之中。

最后是和谈之乱象。

皇太极曾经多次主动要求和谈,宁锦之战结束后,己巳之变中,几次破边墙入关都曾送信要求和谈,但明朝上下都没有对其做出有效回应。

袁崇焕后来被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皇太极谈和。

到了杨嗣昌担任兵部尚书之时,要求和谈,但崇祯犹豫不决,此事又作罢。

在松锦之战中,在大军已经战败的情况下又同意兵部尚书与皇太极的和谈,但依旧没有具体的和谈思路,甚至和谈一事都不敢公之于众,更不要说商讨和谈内容了。

明朝上下皆以宋金时期的和谈为耻辱,殊不知,在清强明弱的军事格局之下,和谈对于已经并入膏盲的明朝来讲,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二、腐

腐则是指腐败。

祖大寿投降之后,和其部下向皇太极献上了一大批礼物,这些礼物品类繁杂,很多罕见之物也出现在清单之上:

命擒获明国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董协、祖大乐,革职总兵祖大弼,副将夏承德、高勲、祖泽远等朝见。……是日,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夏承德、祖泽远、高勲、祖泽沛、祖泽洪等,各献珊瑚树、琥珀、珍珠等数珠、珠箍、珠花、沉香、玉带、赤金首饰、玉壶、玉犀、玻璃、玛瑙、金银等盃盘、各种银器、貂、猞猁狲、狐、豹、天马皮等裘、蟒倭素緞、纱、罗、紬、褐、氆氇、绒毯、蟒衣、缎纱罗衣、黄金、白金、红毡账房、雕鞍马匹、弓面、鵰翎、虎豹皮、琉璃灯、角灯、磁器、柜箱、椅、杌、床、轿、镀金盔甲、苗刀等物。命洪承畴、祖大寿等出坐于大清门外,阅之。上俱不纳。大寿等跪于大清门外奏曰:“皇上一物不受,臣等实切不安。伏望稍赐鉴纳。”上念其诚恳,酌纳一二件,余俱却之。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0,崇德七年五月。

而祖大寿家族在宁远、锦州等城扎根日久,城中最恢宏的建筑即祖家的宅子。崇祯十七年(1644),作为人质被留在清军的朝鲜王子麟坪大君随多尔衮入关,路过宁远城,麟坪大君的随行人员记录下城内祖大寿故居的奢华:

世子过祖大寿、祖大乐旧居,范文程亦偕往周览。两人家其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壁炫耀,甃砖石砌,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而大寿之家,尤为侈奢。或云中原巨室之家过于此者多矣,而我国则碓至尊之居,不能如是,其华奢,其黩货,取怨以致覆败之说,殆不虚矣。

——〔朝鲜〕作者不详《西行日记》,《燕行录全集》卷28,第393页。

麟坪大君南下之时,明朝已亡。朝鲜人看到了如此奢华的祖大寿居室,自认朝鲜就是皇家也比不过,而身边的人告诉他:在中原地区,比祖大寿更富有的巨室之家还有很多。这名朝鲜随行人员不禁感叹,明朝因为奢靡而导致覆灭的说法并不虚。

明朝亡了之后,朝鲜使者出使清朝同样要经过辽东,在路途之中有很多奇观是朝鲜使者是必须去观赏的,其中之一就是祖大寿故居。1832年,朝鲜使者金景善同样来到了祖大寿故居,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180多年,宁远城早已失去了其军事重镇的地位,城池已经破败不堪,连城门的门扇都已经破损了。而城中唯有两座高楼依然耸立,这就是祖大寿楼和祖大乐楼,其中祖大寿楼高10丈,也就是30多米。

城中四街,对立牌楼,相距百余步。楼皆三檐,门亦三。前坐石狮子,长数丈。楼柱大可二抱,而高五六丈。其余梁栋欀椽窗槛甍桷,皆以白石之莹腻如玉者,层层架起,不资尺寸之木,雕镂之工,殆若神造,此即祖家牌楼,世所称燕行奇观之一,今见信然。一是祖大寿楼,立于崇祯辛未,高可十余丈,最上层内外扁[匾],皆大书玉音二字。第二层前面,刻元勋初锡,后面刻登坛骏烈。下层列书四世职衔。楼柱前面刻俪句曰: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 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后面曰:桓赳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一是祖大乐楼,立于崇祯戊寅,高比大寿楼少逊。最上层内外扁[匾]玉音二字,第二层前后面刻四世元戎少傅,第三层前面刻廓清之烈,后面刻忠贞胆智,下层职衔,左右柱皆神将之像。此外两楼所书细字亦多,而年久漫漶,不可辨,大抵皆颂美之辞也。镂起草木禽兽兵马战斗之状,皆工巧入神,计其工费,殆不可量。

——〔朝鲜〕金景善:《燕辕直指》,《燕行录全集》卷71,第66~71页。

祖大寿先祖在朱元璋起兵之时,就已经参军,先后在辽东等地戍守,祖大寿之父祖承训为李成梁麾下一员骁将。而祖大寿自年少起就已经加入明军作战,1592年,年仅13岁的祖大寿就已经在祖承训的带领下入朝鲜作战,到1642年祖大寿在松锦之战后投降后金,祖大寿为大明朝戍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在袁崇焕死后,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支撑着整个关宁防线,可以说为大明能够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就是祖大寿,一边是奢侈腐化,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另一方面,他又守卫着国家的边疆。而祖大寿只是明朝边将的一个缩影,从他的身上我们也能找到明朝为何在军事上屡战屡败的原因。

三、滞

滞的意思就是呆板,不灵活。

清军能够打胜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吸取教训,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作战方略。宁锦之战的失败,所以有了己巳之变的入关;遵永四城的丢失,所以有了砍大树的战略;攻打松山的失败,所以有了义州的屯田,然后对锦州的全面围困。

清军不是没有失误和犯错,但是每一次的犯错和失误都能够很快在下一次的战斗中得到纠正。

而反观明军则不一样。大凌河之战,已经吃了清军围点打援的亏,清军挖掘壕沟围困城池,然后以重兵打击援军,给明朝以沉重一击。

在锦州一战中,清军故技重施。明军锦州被围,又只得东拼西凑组成一支大军,前来锦州救援,整个战争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清军手里。

洪承畴鉴于萨尔浒之战分兵失败的经验,把大军集中成一块,但实际上导致了大军更加笨拙,被清军直接在身后挖掘了三条壕沟,并断了粮道,这些战法并无新奇之处,但再次让明军陷入绝望的境地。

谈迁在比较萨尔浒和松锦之战说:

自辽难以来,悬师东指,决十万之众于一战,惟杨镐与洪氏。镐分兵而败,洪氏合之亦败,其失并也。

——谈迁《国榷》,卷97,第 5904-5905页,中华书局,1958年

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失败的原因并不在分兵或者是合兵之上,而在于明军不能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战略。

呆滞的另外一点是明军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坦白地说,到了松锦之战时,明朝相对于清军的优势不多了,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明军在炮火上的优势,松山城破,被清军缴获的火器就多达3273位,这是明军的优势所在。但明军在战争中并没有发挥出炮火的优势,反而是清军在缴获这些炮火之后,加上清军原有的大炮,成功地用火炮轰塌了杏山和塔山的城墙。

在后勤补给上,明清双方大军云集,粮食消耗巨大。但明军的后勤补给困难,清军的补给也十分困难。所以不断要求朝鲜提供粮食,采取义州屯田的决策,来缓解粮食危机。当清军夺取笔架上的粮食之后,立即安排人员往军中输送,这都说明清军的粮食压力是很大的。

祖大寿在锦州城被围之时派人出来说城中的粮食尚可支撑半年,建议洪承畴用车阵,切勿轻易交战。这些建议无疑都是正确的,拼后勤,轻易不交战都是对待清军的正确策略,但没有得到实施。

明军在战场上指挥失控、战术呆板,反应迟钝,不能有效捕捉战机等等,这都是只是表象,其最终反映的是明朝的朝廷上下乃至军队都已经严重腐化,朝廷在权威、动员、指挥等等上都已经全面退化,终致在大战中一败涂地。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无论做什么,都会受限于自身战斗力,军队凝聚力、命令执行力、后勤保障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末世王朝百病残身、行将枯萎的真实体现。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3 阅读: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