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而为一的“一”是道吗?是执古之道,还是执今之道?(22-23)

问道化鸣 2024-08-28 16:28:49

1、“一”是什么?本章“混而为一”之说,其他章节还有“载营魄抱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道生一”、“昔之得一者”之说,那么,这里所说的“一”是一个意思吗?

2、是“古道”?还是“今道”?传本中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在帛书本中均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那个才是对的?

原文及章旨大意(帛书甲本):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导读:大道在空间上是不分上下前后左右,在时间上不分古今

大道是什么样子的?老子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大道没有色、声、形,没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知,所以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混而为一”就是“有物混成”,所谓“混”,就是忽恍的、模糊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也就是“大象无形”(所以,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几“大”特指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对大道“混而为一”情状的描述,意即大道整体为一,没有上下之别,明昧之分;大道又是“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因此大道没有前后、头尾之说;老子又说“道泛呵,其可左右”,就是说大道普遍存在,“疏而不失”,所以它没有左右之差。就是说,大道没有空间局限。

在本章中,帛书本《老子》有“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之说,似乎有与时俱进之意。但对于“古道”与“今道”之差,赞成刘笑敢等人的观点,应该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下文有具体分析)”。

“执古以御今”更能体现大道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更能与“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密切。

本章章旨大意:大道是整体为“一”的状态,所以他没有阴阳上下古今之说

大道之物,看它看不见,叫做“微”;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夷”。所有感官都无法探究它,所以说是“混而为一”的。

所谓“一”,就是它的上方不明亮,下方不昏暗,它幽冥而不可名状,终归虚空无物。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大象”,这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到头,跟随它看不到尾。

以亘古不易之道,来统御当今之世,可以了解古代的初始状况,这就是大道的线索。

本章存在的争议较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混而为一”的“一”,跟“载营魄抱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的“一”有什么异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古道”?还是“今道”?

第一个问题:混而为一的“一”,与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的“一”,是一个意思吗?

本章中的“混而为一”,强调的是大道的整体一致性,老子对它进行了“上下、左右、前后”等各方面的论述,即在空间属性上,大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道泛呵其可左右”,“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在时间属性上,老子明确告诉我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一如自古及今的一条“绳子”,“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古今永恒,功能不易。

就是说,大道没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当然也就不存在善恶、是非、阴阳等对立概念。而大道对于这些人文系统的对立概念,是否定的,即“去彼取此”的,即消灭一个,坚持一个。

大儒苏辙说:物有形,有形就有阴阳,然道无形无极,不可以阴阳形数推也。

总之,大道是整体为一而不分彼此的,这个“一”就是第十章营魄抱一的“一”,就是“圣人执一”的“一”。但这个“一”,与道生一的“一”、昔之得一的“一”不同。

道生一的“一”仅限于虚数符号,既没有道的功能属性,也不是所谓的混元之气,它跟“道”,以及“二三万”一起,构成一个宇宙万物的产生模型,表达的是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生发演化过程。仅仅是过程,不具有名词概念的意义。

而昔之得一者中的“一”,则类似于“道”或者“大”,是万物之母的代称。

因此,本章的“一”,就是整体为一。

老子之道没有始终,没有上下前后左右的两端问题,也就不存在“扣其两端执其中”的问题。所以,不可用《周易》的阴阳之道来解读老子之道,也不可用“中庸之道”来解读老子之道。

第二个问题:是“执古之道”?还是“执今之道”?

除了帛书甲乙本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外,其余主版本,包括汉简本和傅奕本、河上本、王弼本,都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一“古”一“今”,意义相反,到底那个才是对的?

本人开始选择帛书本之后,一直坚持认为帛书本才是对的,并且认为王弼“以玄解老”不可取。2020年之后,不再坚持这一观点,因为王弼的理解是可取的。

他的《老子注》说是:“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如果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那么就会跟“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唐突而不可解,“执今之道”怎么就“能知古始”的?

更重要的是,老子没有厚今薄古的思想,相反,他却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比如文中有“古之善为道者”,“古之所谓曲全者”,“古之所谓贵此道者”,“是谓配天,古之极也”,等等。

涉及到“今”的描述,多为否定。比如“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等。

所以,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上看,还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较为妥帖。



0 阅读:17
评论列表
  • 2024-08-31 09:20

    作者应该是在明白门口转了半天,没有进门,所以说了半天不能说服自己,逻辑混乱不能自洽,讲得越多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