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件:交付5年半的西湖国际城,突然发布一则车位甩卖广告,折后8.8万起。消息一出,前期20+(高点约27万)买入的业主,无不“捶首顿足”。
但无论价格暴跌7成还是滞销多年,都掀不起太大波澜。因为大家早习以为常了。
比如不久前,买入价27万的闲林未来海澜湾车位,报价10万依然流拍;还有一手高达30万的城西某小区车位,现在只要7万……
第二件:“萝卜快跑”无人驾驶网约车,频上热搜,大有席卷之势。
今年5月开始,“萝卜快跑”开启大规模投放。目前,已在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广州等10多个城市,开启载人(测试)运营服务。
虽有安全、抢司机饭碗等诸多争议,但0.5-1元/公里的夸张低价下,订单量暴增。
车位大跌和网约车竞争加剧,看上去没有直接关联,但有一个共同纽带:消费者。两者叠加作用下,越来越多人不会轻易买车位和买车了。
最终可能导致一个后果:楼盘车位配比两极分化。
02
本质上,新房车位就是一种“隐形限价”。
双限时代,车位销售收入早在拿地时,就已被开发商计入拼至地价最后一刻的筹码。对很多红盘而言,不绑车位可能亏,多绑几个就稳赚。
车位价当然也顶格报,多是楼盘均价的10.5倍。
但交付后,按这几年趋势,投资客多导致入住率上不来,车位很难保值。
毕竟,保时捷和BBA都在大跌价,中国人都在消费降级,动辄四五十万一个的新房车位,相比汽车价太过“德不配位”。
只要有点经验的购房者都知道,车位能晚买就晚买,能不买就不买。
除非实在拗不过开发商,或价格特别便宜。
所以,除少数红盘外,现在已有部分新盘开始主动调整。
比如良渚的绿城玉海棠,认购直减15-21万,平均一个车位才10万上下。还有不限价的金沙御湖境,首开车位均价仅9万。
自住看了心动,投资看了激动,自然卖得俏。
但另一方面,地下车位是有一定建造成本的。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大致为每个泊位7-10万。
如果大家买车位的意愿很低,或者10万内才卖得动,再加上自身楼盘不够红,没能力绑车位,开发商或许就没太大动力,建造更多车位了。
久而久之,普通楼盘的车位配比可能就会下调。
03
无人驾驶的逐渐成熟,更让本就失衡的车位配比雪上加霜。
尽管“萝卜快跑”的低价,有一部分补贴的原因,但无人驾驶成本肯定远低于网约车。而当下网约车的内卷,也已让自己开私家车越来越不合算。
据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数据,截至2024年4月30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96.4万本,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28.8%。
订单量的增长,已经跟不上司机的涌入速度,行业正在走向过剩。
有司机过去一天能接超20单,现在跑满十小时可能只有10来单。在珠三角这样的人口密集区,甚至还一度出现200个司机抢10个乘客的夸张场面。
不可避免地,网约车也开始陷入低价竞争。
滴滴、高德、T3、曹操、快的、花小猪、嘀嗒、哈啰等平台争相降价,特惠价订单一降再降。
身边一个以打车通勤为主的同事,对此深有感受。
以前从拱墅区大关到滨江区政府,全程15公里多,基本要45元。现在只要35元左右,降幅超20%。
“经常有各种优惠卷,能省下不少打车费。”
04
因为低价竞争,也让他坚定了暂时不买车的决心。
他给了我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个月打车费用不到1000元,一年支出大概1万左右。关键车子随叫随到,就像配备了一个专职司机。
如果开车出行,首先得买一辆车吧。对城市白领来说,15-20万基本没跑。
有了车,还得买个车位或至少租一个。他所在小区交付没多久,一手车位38万,现在二手报价30-35万,实在下不去手。
租车位吧,含管理费在内一个月500左右,一年要6000元。
每年还有几千元的保险费,1-2次保养。若是油车,一年开支轻松过万。然后,外出临停费用、停车困扰,及万一出事故的各种纠纷,也少不了。
此外,和车位一样,近年车价跌得也十分厉害。
虽然汽车是消费品,折价是必然的,但一买入就亏几万、十几万,内心还是难以接受的。
其实朋友也想过潇洒一把,尤其在酷热夏天和寒冷冬季,时常有打车到4S店购车的冲动。但一想到高额的成本,马上就熄灭了。
就在最近,他把去年7月摇中的车牌指标,花钱又延期了一年。
05
在我看来,一个家庭拥有多辆车的必要性,正在不断降低。
因为大部分人一年中的出行,主要集中于所在城市。而只要有成熟的网约车和地铁,完全可以满足城市通勤,往往还更便捷、省钱。
当然,一辆车还是多数家庭的刚需。回趟老家或来个亲子游,自驾幸福感很高。
第二或第三辆车,由于未来无人驾驶将既廉价又随叫随到,许多家庭完全可以不买。
还省去保险费、车位款、车位管理费和擦碰事故、年检、保养等一系列麻烦。
未来很多小区,可能70 %家庭需要一辆车,20 %家庭需要两辆车,10 %家庭不需要车。
再考虑到现在不少家庭有多套房,现有的新房车位配比会越来越不合时宜。
根据《杭州市停车配建标准实施细则》:
户均建筑面积60㎡以下的,车位配比1:0.6;60-90㎡,要达到1:1;90-140㎡,1:1.2。140-200㎡,是1:1.5;户均200㎡以上,标准为1:2。
将来,那些不好卖的楼盘车位配比,估计会贴着标准线来,能少建就少建。甚至一些建筑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以前地下室基本挖两层,现在普遍一层半,接下来可能只挖一层了。
06
当然,大红盘车位配比还会继续拉高。
这些低中签率、拼社保的楼盘车位卖得动,开发商肯定会牢牢抓住这个利润点,并尽可能扩大。
事实上已经有楼盘这么做了。像江南岸某红盘,套均面积不到200㎡,正常车位配比1:1.5即可。但公开资料显示,配比接近1:1.8。
城西某刚改红盘,配比标准1.2,实际做到1.4。
换个角度理解或许更容易接受:红盘限价没有表面那么低。车位和加装包,都是它的隐形限价构成。
世界就是如此,美好事物都需要代价来换。
选择摇红盘,就要接受所有可能的后果:高价车位,以及被不断压缩的新房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