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话宝玉

腾高至心 2024-05-31 09:02:44

高考在即话宝玉

(2024年5月30日)

今天,距离高考还有8天。孩子封闭在学校,做最后的努力和冲刺;我们家长在校外,做着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准备工作。墙里墙外都是一样的紧张:怕孩子紧张得受不了,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如近前头疼),最怕孩子发挥失常考得不好;当然也盼望孩子能咬牙坚持、挺过最后这几天,盼望孩子状态越来越好,最盼孩子超常发挥考个好成绩、金榜题名!

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容易,尤其是高中学习太苦了,这是孩子参加工作前最艰难的岁月,梦魇一般。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就不用这么辛苦,不用这样的煎熬,我想到了贾宝玉。

一、宝玉读书

宝玉就不读书不上学不考试吗?不。他读书,他上学,他也考试。但是,他读书、上学、考试,跟我们现在都不一样。

宝玉读书有两重性,即有两条线。一条是父亲贾政安排的读书之路。学是贾家的义学,即古代的私塾,师傅是贾代儒老先生。读什么书?贾政就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读书有什么用?诚如袭人讲的:“读书是极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终究怎么样呢?”那次贾雨村来,贾政叫宝玉出去会客。湘云也说:“自然你能会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还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贾政叫宝玉读书,除了考科举入仕途,还有更重要的家族使命需要他继承,就是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仙姑那番话:“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在宝玉读书上学这件事上,只有父亲贾政这么一个“冤家”盯着不放,时常过问,偶也测试(如大观园题咏),多为申斥,唯有一次笞挞闹得全家不宁。每次都是贾母护在头里,姊妹们更是帮忙(如黛玉等帮着抄书),还有通风报信和出谋划策的,如赵姨娘房里的小丫鬟小鹊三更半夜突然来访,笑着向宝玉说:“我来告诉你一个信儿。方才我们奶奶这般如此在老爷前说了。你仔细明儿老爷问你话。”这里宝玉听了这话,便如孙大圣听见了紧箍咒一般,登时四肢五内,一齐皆不自在起来。晴雯就借故心生一计,向宝玉道:“趁这个机会快装病,只说唬着了。”这就是贾政给宝玉规划设计的读书上学之路,有些紧张,但到底没有太当回事,除了敷衍应付贾政,好叫老爷外面说嘴,别的都无所谓。还是袭人那话:“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功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我们现在好多都是拼了命的在学习、备战高考。我们的理念是:成败在此一举,此时不奋斗更待何时?

一条是宝玉自己选择的读书之路。宝玉自学,读的都是些闲书杂书,考试不考的书,有的甚至是那个时代的禁书。书中交代宝玉的读书生活,他自进大观园以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宝玉的心腹小厮茗烟最懂他的心,为了逗他破闷开心,“便走去到书坊内,把那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买了许多来,引宝玉看。”所以,宝玉看的都是《诗经》《南华经》《西厢记》《牡丹亭》之类书。集体活动,宝玉最喜欢和姊妹们搞诗社雅集,颇有魏晋名士那一种雅趣风流。这样的读书就是玩,就是找乐子,当然心情舒畅,快乐无边。此外就是猜灯谜、赴宴吃请等,也是一味高乐。

二、贵族生活

宝玉为什么可以那样休闲的读书,没有读书的压力吗?没有。因为他过的是贵族生活,不是平凡人类所能想象的。

从宝玉的前世来说,就不是来吃苦的,而是来受享的。那顽石听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在贾家不读书照样是人上人,过得很好,可以像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那样过着爷、哥儿一般安富尊荣的生活。做啃老族,吃老本就很香。贾赦,世袭一等将军;贾珍,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琏,捐了个五品同知;贾蓉,其父贾珍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给他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同样的道理,宝玉再不济也能走他们的路。贾赦那话很能代表他们的心思:“想来咱们这样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荧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在这一点上,宝玉跟贾珍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取乐方式或俗或雅罢了。宝玉跟黛玉不是说过:“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吃喝不愁,天生优越,这都是命中注定的。

读了书的,不说那一般清客相公,但就是中了进士当了大官的如贾雨村之流,还得三天两头往贾家这种权贵之家恭维跑路,大献殷勤。而宝玉无欲无求,懒怠搭理这些人,可还是见了不少达官贵人。金荣母亲说那话,就是一面镜子。她说:“不是因你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认得一个呆霸王,这二年也得了人家七八十两银子,就屁颠屁颠的。可宝玉呢?不说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那一类的世家子弟,甚至还能与北静郡王时常往来,交流读书心得。再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甚至自己的姐姐元妃,那是一般人能接触的吗?人际圈子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境界感悟自然不一样。

对下层人物,宝玉他们也接触,但是态度根本的不同。贾母对于刘姥姥显示出怜贫惜老的情怀,妙玉、黛玉对于刘姥姥则是鄙夷和嫌弃,宝玉对乡间的二丫头是好奇得不得了,探春对于小戏子则认为那不过是个玩意儿,惜春对于自己的丫头入画,则叫嫂子快带了她去“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表现得十分冷漠,这都是贵族人家高高在上的心理表现。宝玉虽然认为“世法平等”,也会体贴人,但本质上与那些贵族是无差别的,因为他们根本是同一世界的人。

那么,作者对于昔日贵族生活持什么态度呢?是我们过去讲的批判,还是欧丽娟教授认为的引以为荣呢?我觉得,大约二者兼而有之。比如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那次,贾府诸人的高度自信体现得淋漓尽致,溢于言表。贾母等贵妇人们听准消息后,便“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及至“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但是,宝玉对于这种生活除了受享的一面外,还有无奈的一面。比如他对柳湘莲就坦言“我只恨我天天圈在家里,一点儿做不得主,行动就有人知道,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能说不能行。虽然有钱,又不由我使。”贵族生活圈里再好,终日在温室大鹏里,隔绝了圈外空气,不经风雨,无缘彩虹,日久便觉乏味了。

三、重重危机

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时代在变,家族在变,人也在变。宝玉那样悠闲的读书,那样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甚至维持那样高级的人际圈子,都变得不容易了。宝玉面临国家、家族、个人三重危机。

首先是国家到了末世。第一回书就交代过:“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第四回书介绍,“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边境上已经不安定了。第六十六回贾琏前往平安州路遇薛蟠、柳湘莲听说,薛蟠同伙计贩了货物到了平安州界,遇见一伙强盗,将东西劫去。不想柳湘莲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夺回货物,还救了他们的性命。平安州都不平安了。等贾琏二赴平安州时,“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这说明,平安州边境上闹得厉害。这都是帝国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一些个迹象的逗漏。

其次是贾府这个大家族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冷子兴曾总评过贾府的危机:“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还指出:“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从第一代宁国公贾演到贾蓉,从第一代荣国公贾源到贾兰,正好是五代。所以,宁荣二公之灵有危机感,宁府的秦氏也给荣府的实际掌家人凤姐托梦:“常言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这种衰败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吃饭上看,“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也说:“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从吃药看,过去秦氏吃人参“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得起。”到后来,王夫人因用上等人参二两配药,哪儿哪儿找也没有。从治家看,凤姐就说:“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从旁观角度,黛玉也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元妃省亲时也忧心劝阻,探春奋起改革。唯独宝玉,吃粮不管闲事,真的是“于国于家无望”。

最后是宝玉个人的情感危机。从龄官那里不受待见,宝玉有些失落,意识到自己是“管窥蠡测”,明白了一个道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然而他最大的情感危机,是家族遭逢重大变故(如抄家),心爱之人黛玉伤心过度,泪尽而亡,他不得不娶了宝钗,但他心里还是割舍不下黛玉,活在这样的感情纠葛当中,是最痛苦的。

四、终身遗憾

三重危机发展下去,集中到宝玉身上,这就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故事情节了。

宝玉读书,虽然不喜欢贾政的安排,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敷衍应付,但他到底没有拒绝或反抗。所以,不出意外的话,宝玉的书还要读下去,把书读得好不好是一回事,读下去是另一回事。从逻辑上讲,读书读到最后,一定是参加科举,能不能考中是一回事,考不考是另一回事。那宝玉参加科举没有?应该是没有。为什么?就是突遭重大变故,先是元妃坏了事,接着贾家被抄,犯官子弟是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这就是和书中一开始顽石因“无才可去补苍天”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连上了。这是作者的最大遗憾,寄托在宝玉身上。

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只有三种选择:一是科举之路。步入仕途,建功立业,力挽狂澜。可惜这条路走不通。二是实业救国。秦氏托梦叫多置产业,探春改革,资本主义的萌芽。这条路试了一下,有点成绩,但后来夭折了。三是自食其力。家道中落以后,像宝玉那样的公子哥儿,根本适应不了这样的打击,穷困潦倒,过得十分艰难,一度卖字画或行乞为生,“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连基本本生计也维持不下去,怎么办?要么等死,要么出家当和尚。宝玉受享的那个时代,再也回不去了;宝玉锦衣玉食的那个家族,再也回不去了;宝玉心心念念的黛玉已逝,他的感情再也回不去了。有着此巨大的幻灭,宝玉悬崖撒手,弃家为僧,也就不觉意外了。

想到宝玉读书读到最后连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也没有,我就不由地为宝玉感到惋惜和痛心,转念又为今天的孩子们感到幸运,虽然读书辛苦,考试残酷,但起码这条路还可以正大光明地走,可以由此走向自己喜欢的人生,奔赴美好的前程。我也希望孩子们不要辜负时代和青春,奋志要强,再接再厉,吃下眼前的苦,迎着困难走过去,便是希望和光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