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崇德城越筑越大,桐乡城却始终只有碗大

桐城一派 2024-10-08 13:55:01

文/桐城一派

一、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现在的浙江省桐乡市,原本是两个县合并成的,崇德和桐乡。

桐乡民间有个说法,叫“先有福严寺,后有灵隐寺”,这当然是错误的说法,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而桐乡的福严寺建于其中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足足早了177年。

但“先有崇德县,后有桐乡县”,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崇德建县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晋天福三年,也就是938年,析杭州嘉兴县西南的崇德、南津、语儿、千乘、积善、石门、募化七乡,置崇德县,设县治于义和市(今崇福镇),归杭州管辖。

而桐乡建县就迟得多了,直到崇德建县508年后,桐乡才姗姗来迟。明宣德五年(1430年),以其形势,析崇德之东梧桐等六乡置桐乡县,也就是说,崇德县不仅地盘大,气量也很大度,把东面的6个乡划出去,分设桐乡县。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如此,县域设置也莫不如此。

崇德分出桐乡,就像老子跟儿子分家,这一分就是528年,直到1958年11月,崇桐两县合并称桐乡县。也就是说,儿子跟老子分家已久,如今再度合并,对不起,得随儿子姓了。

从此,世上再无崇德县,原县城称崇福镇至今。

历508年,两县分家,再历528年,两县合并,分与合,仅差了8年。

崇德,从出生那天算起,到1958年并县,有1020岁。

桐乡,满打满算,迄今也只有594岁。

二、桐乡城墙

按照惯例,凡置县必先建城墙,次营衙署。但崇德和桐乡例外,桐乡建县124年后才建成城墙,而崇德无城墙历史更久,430年空白。

明天顺初年(1457年),桐乡城始破土草创,此后陆陆续续,东一榔头西一榔头,时建时停。直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乱入侵告警,桐乡知县金燕奉檄筑城工竣,故桐乡城有“金城”之称。

城围5里,上以砖砌,下以石筑。城外高3丈1尺,内高1丈4尺;上阔1丈8尺,基阔2丈2尺。设陆门4座,东“青阳”,南“时薰”,西“兑悦”,北“来远”。有城垛1012个,城楼4座。

城河绕于城周,河宽6丈,水深2丈5尺。设水城门4座,上有吊桥以通往来。

城内坊巷附焉衙署,城谓斗大,有“碗大桐乡城”之称。

至清朝,城墙坍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屡有修筑。同治二年(1862年)城墙再次坍损,知县富拉浑号令百姓修葺,历8年之久。

清光绪桐乡县城,是长这个样子,说是像只“碗”,似乎也不太确切。。

此图系桐城手绘

民国年间,桐乡城墙渐圮。

1937年11月23日,桐乡县城沦陷,落入小日子之手。为通往军车之便利,1938年增设小东门,以小日子小队长加藤命名,称“加藤门”。

解放初,梧桐镇镇政府发动义务劳动,拆运城砖整铺鱼行汇、武庙街排水沟道。1958年后,城墙陆续拆除,城河逐渐填埋成路。

1985年,最后一段城河被填埋,1986年建成成河路,路宽12米。至此,已有432年历史的桐乡城墙,灰飞烟灭,真正成为了历史。

三、崇德城墙

与桐乡城墙历史一样,崇德县城城墙也不是建县之初就建造。崇德938年建县后,直到元顺帝三十六年(1368年)始创城,期间无城的空白达430年之久。

崇德城周5里30步,设陆门4座,水门3座,城河宽7丈,深2丈2尺。规模跟桐乡城相仿。

桐乡城像只吃饭碗,而位于古运河西岸的崇德城,形状如一座方城,非常雄壮。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倭寇入侵,沿海告急,海防官信国侯汤和急令拆去崇德城墙砖石,移筑乍浦城。城砖全部拆除移至乍浦,只留下四门作为县城的屏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进犯,崇德县令蔡本端奉檄筑城,但未竣工。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酋徐海率万人于正月初六突入城内剽掠,蔡县令因抗倭不力被罢免,继任者张昇奉令续修县城。4个月后,城墙修筑完工,城周7里30步,高2丈7尺,宽1丈5尺,水陆门各5座,即东为湍门(后称青阳门),西为素商门(后改兑泽门),南有薰仁门,北有朔义门(后改拱辰门),西南有丽正门,后人称小南门。

护城河绕城周,长八里五十三步。崇德城,是长这个样子滴:

从规模来看,重新修筑的县城,比180年前大了好多,至少城周多了2里。崇德城既坚又厚,甚为雄壮。可见当时崇德筑城防御之坚固。倭寇缉拿崇德城坚不可摧,从此不敢来犯。至清,城墙屡损屡葺。

民国初期到小日子占领期间,崇德古城墙皆保存完好。1956年,为筹建环城马路开始拆城,砖石被运往农村兴修水利。1958年至1959年旧城墙被全部拆除。

从此,崇德城墙废圮,仅留下一些泥土堆积的痕迹。如今,连残留的城墙遗迹也荡然无存。

崇德城的修筑,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血汗成果,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防御和退敌的作用。

崇桐城墙,踪迹全无,但关于城墙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