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之术:如何向盟友展示恩威?他不经意的举动,胜过十万大军!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01 01:44:35

高明的谋略,会尽可能争取和巩固盟友,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防止盟友背叛呢?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威慑力,无疑能“防患未然”!怎么理解这一点呢?细读下面的案例,咱们就能够领会其中的奥妙。

【案例原文】秋,七月,乙丑,以李元昊反,遣同修起居注祥符郭稹等使契丹,告以用兵西边。契丹主厚礼之,与同出观猎,延稹射,一发中走兔,众皆愕视。

【案例剖析】两线作战,从古至今都是兵家大忌。为了集中所有力量攻打西夏的李元昊,北宋朝廷不得不争取稳住东边的契丹,至少不能让契丹与西夏结盟。虽然自“澶渊之盟”后,北宋与契丹结为“兄弟之盟”,几十年间几乎都一直保持和平状态,但“人心难测”,不排除对方“见利忘义,趁火打劫”的可能。

那么怎么才能让契丹老老实实地遵守之前的盟约呢?北宋君臣决定使用“示威之术”,通过恰到好处地展示威慑力,以消弭对方的“不轨之心”。具体怎么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呢?笔者仔细研读案例,发现宋朝这番操作背后确实有高人,他只走了“三步棋”就摆平了契丹。

1.以诚相待,先声夺人。

发动讨伐西夏的战争,对于北宋来讲,是一项重大的军事机密。按常理来讲应该高度保密,以确保发动攻击的突然性,获得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的战术成果。那么为什么对于这么重要的机密,北宋朝廷还要专门派使者去告知契丹呢?这就涉及一个态度问题,即是否真正地将契丹当作自己的盟友。如果把对方当作盟友,甚至建立起针对西夏的“统一战线”,就应该以诚相待,提前告知对方情况,以便于争取对方的“策应”。经过反复权衡,北宋朝廷在确保“战术成果”和争取“战略同盟”之间选择了后者,这个抉择是符合《孙子兵法》中“伐交先于伐兵”的基本原则的。

2.客随主便,入乡随俗。

由于北宋使者的提前告知“机密”信息,让契丹国主感受到大宋皇帝“不拿自己当外人”的战略信任。为了巩固北宋与契丹之间的良好关系,契丹国主给予北宋使者厚重的待遇,并邀请其一同参与契丹部族传统的游猎活动。出于“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考虑,大宋使臣郭稹爽快地接受了对方的邀请,并亲密无间地与契丹人打成一片。这样做其实有两个目的:一是,给契丹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并展示中原人的随和,不摆什么天朝上国的“臭架子”;二是,进一步了解契丹人的各种情况,以便于在后续地博弈中做到 “知彼知己”。

3.文人演武,敲山震虎。

一再施恩,只会使得恩德变得“廉价”,而只有恩威并重,才能获得他人的敬畏。作为大宋使臣,郭稹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能不能让契丹始终留在己方阵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临场表现。怎么才能够让契丹人敬畏自己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稹再反复思索之后得出最终的答案,那就是要在契丹人的传统优势技能上战胜对方。契丹等少数民族向来都是 “以骑射为本”,如果能在这方面超过对方,必定能够在精神上极大地震慑对方。果不其然,郭稹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参与了契丹的射猎活动,并且一发就命中飞奔的野兔,令契丹人惊愕不已。

为什么郭稹这一举动能收获如此的效果呢?原因有二:一是,身份反差。郭稹的身份一直都是文人,但这个文人的武艺却超过大多数射猎为生的契丹人。二是,颠覆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印象。契丹人一直认为宋朝重文轻武,但一个文人的武艺都如此高超,想必宋朝定然人才济济,绝对不能小觑。

总而言之,社会之中的博弈是普遍存在的。高手之间过招,往往“点到为止”,既然通过一些不起眼的动作就能够掂量出对方的“斤两”,又何必大打出手,丧失彼此之间的“回旋余地”呢!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