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选择陈毅元帅,文字介绍是:亚洲之敌

牛辅饭前娱乐 2024-09-21 14:16:36

很多名流都以登上外国杂志封面为荣耀,尤其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意味着一个人在自己擅长领域的很高褒奖。

美国多年来透过这扇窗向世界传达着许多重要时政动向,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动态的密切关注,一组数据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从1949年至2005年,毛主席先后12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从1951年至1975年,周总理先后5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从1963年至1997年,邓公先后8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以上3位领导人的份量不言而喻,通过时间来看,即便中美关系极为尴尬的阶段,美国对新中国的关注也丝毫没有减少。

而除了这3位领导人,陈毅元帅也在1965年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就在那期大红色背景的杂志封面上,戴着墨镜的陈毅身穿黑色西服,侧面像的右上方还有一尊青铜老虎雕像,只见这只老虎两耳竖起、獠牙外展、双目怒睁。

最重要的是,就在封面的左上方,那一句“THE ENEMY IN ASIA”的文字介绍,翻译过来恰恰是“亚洲之敌”。

由此,很多人觉得,美国是想要通过这一封面表达,那就是“陈毅和中国是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敌人”。

到底1965年前后发生了什么,让当时的美国好似“如临大敌”?而陈毅此生又在新中国外交领域让世界领略到怎样的震慑?

“敢于掀桌子”的红色外交家

陈毅,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不仅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著称,更以其在外交舞台上的强硬和智慧,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1958年正式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这一任命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陈毅的外交风格是其军人本色的延伸,敢于直面挑战、不惧强权,这种风格在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时,面对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指责,陈毅毫不畏惧地站出来反驳,他的坚定立场和有力言辞,不仅捍卫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坚定和果敢。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陈毅在外交斗争中展现出了“不惹事也不怕事”的鲜明态度。

他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分歧,这种以和为贵的外交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毅的这种外交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日常举止中,在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他总是戴着一副标志性的墨镜,几乎成了他的象征,关于这副墨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趣事。

相传,陈毅之所以总是戴着墨镜,是因为他在外交场合中经常需要隐藏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外交官的冷静和神秘。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好奇地问他为何总是戴着墨镜,陈毅幽默地回答说:

“这是因为我的眼神太犀利,我怕它会穿透你们的心脏。”

如此回答既展现了他的风趣,也反映了他在外交场合的机智和强硬。

1964年,陈毅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再次印证了他“敢掀桌子”的形象。

大会上,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某些国家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他的发言铿锵有力,震撼了整个会场。

不仅展现了陈毅的外交风格,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信和坚定。至于陈毅的外交生涯,堪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传奇。

就是他的每一次“掀桌子”,都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次深刻诠释,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界,中国是一个有着坚定立场和决心的国家,任何试图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的回击。

看到这,再来看1965年《时代周刊》封面刊载陈毅画像的设计,的确可以用“煞费苦心”来形容,事实上,就在多事之秋的那一年,新中国在国际局势剧变面前展现出的沉稳也又一次惊艳了全世界。

1965年的多事之秋与中国的沉稳应对

《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历来被视为国际政治的风向标。

1965年,当陈毅元帅的照片出现在封面上时,传递出的信号是复杂而矛盾的。

一方面,此举彰显了美国对我国这位外交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亚洲之敌”的标签又透露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和警惕。

面对《时代周刊》封面的挑战,中国的反应却是坦荡和从容的,尤其是陈毅本人,依旧以坚定和智慧的姿态领导中国外交工作。

此外,在国际舞台上,他再度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与《时代周刊》封面所传递的信息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年,越南战场硝烟弥漫,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东南亚。

同年,美国对北越的轰炸行动“滚雷行动”开始,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参与越南战争,此举不仅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并没有选择直接军事对抗,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和智慧的外交策略。

在陈毅的领导下,中国外交部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旨在通过外交途径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地区的和平。

联合国大会上,他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同时,他还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接触和谈判,试图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双方的分歧。

直到1965年秋天,我国宣布将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帮助越南进行抗美救国的斗争。

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中国对越南的支持,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感和领导力,对此,陈毅的公开答记者问更是令美国闻之色变。

“我们等着美国佬打过来,已经整整16年了!我等得头发都白了!我可能没有这个福气看到美帝国主义打到中国门口,但我的子子孙孙会看到,他们也会坚持打到底!但请诸位不要认为我陈某人是个好战分子,怨只怨美帝国主义太凶恶,太欺人太甚!”

事实证明,美国妄图插手越南又一次“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狠狠打脸的同时,新中国的外交实力与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再度惊艳了世界。

美国的“亚洲之敌”却是世界的“和平使者”

《时代周刊》将陈毅元帅称为“亚洲之敌”,但实际上,在国际社会中,他不光是中国外交部长,更是一位致力于推动国际和平与合作的外交家,当年他的外交实践证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使者”。

在1965年3月万隆会议上,陈毅元帅再次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

在他口中,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65年6月中旬,陈毅对非洲进行了历史性访问。在访问期间,他与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深入交流,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面对世界的讲话更是令人振聋发聩,为后续的中非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陈毅元帅再次展现了他的外交智慧,面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军事行动,他坚定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许多国家代表对此表示支持和赞赏。

“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行为,我们支持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

1965年11月中印边界谈判中,陈毅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大力推动双方的对话和谈判。在他的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有效缓和了边界地区的紧张局势,正如他在谈判中强调的那样。

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这是对两国人民负责的表现。

单是他在1965年的外交实践中,就充分展现“和平使者”的风采,这位不可多得的新中国开国元帅不仅在国际舞台上坚定地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更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国际和平与合作。

他的外交风格和智慧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结语

回看过去,曾经《时代周刊》封面将陈毅称为“亚洲之敌”,此举可谓内涵满满、用意颇深,偏偏陈毅秉承的坦荡外交风格,用事实证明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使者。

信息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3年9月16日 关于陈毅元帅的报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