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的默克尔时期,德国和中国的关系相对友好,默克尔执掌德国16年,访华12次,几乎一年多就要到一次中国,她不仅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前往合肥、杭州、沈阳等城市,推动德国和中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默克尔的推动之下,德国有不少城市也与中国城市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友好关系,但有消息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德国城市放弃了与中国的合作,这是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德国城市要放弃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呢?
· 和中国紧密合作的德国城市
在默克尔的推动下,中德两国建立了可以说是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德国北部的杜伊斯堡近年来与中国的联系更是紧密。
虽然杜伊斯堡在1982年就和武汉结为了“友好城市”,是中国和德国之间第一对友好城市,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时候武汉和杜伊斯堡的关系也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没有太多进展。
直到中欧班列开进杜伊斯堡、直到“一带一路”给了中欧班列更高层级的机制保障和动力,才让杜伊斯堡“焕发新生”。
杜伊斯堡地处欧洲“十字路口”、毗邻莱茵河,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而其健全的内核陆港联运和物流服务能力,也让杜伊斯堡成为了中欧班列线路最多、运量最大和货值最高的城市,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爆发前,每周往返于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的列车已经达到了35-40列。
中欧班列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杜伊斯堡的经济发展,一份数据显示,中国货物、中国企业帮助该城市新增了15%的就业岗位。
也或许是因为这样,杜伊斯堡自封为德国的“中国城”,并早在2018年就与华为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准备携手合作打造“智慧城市”,此后,华为还为杜伊斯堡量身打造了“莱茵云”品牌和智慧城市框架协议。
杜伊斯堡是中德合作的一个典范,而实际上,在巅峰时期德国有100多个城市与中国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加强了中德之间的交流合作,也推动了中德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
此外,中国还在德国开设了近20间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和世界观的教育机构分支,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论坛和调节者,是中德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当然也是中德之间紧密合作的一个标志。
但近年来,一些媒体报道显示,随着默克尔的离任,德国也开始减少与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德国城市放弃了与中国城市的“友好关系”,是这样吗?
· 为什么德国开始放弃和中国合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比如,杜伊斯堡就在2022年与华为的协议到期后,放弃了续签,还在自己相关网站上删除了该协议。杜伊斯堡方面表示,他们与华为的合作“暂时中止”了,要等到德国政府和欧盟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而他们中止合作的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签字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而且中俄的友好关系,让整个欧洲都对中国“产生了怀疑”。
比如,此前青岛曾经希望和德国基尔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但基尔市政府在没有咨询德国情报机构、海军领导的情况下,就单方面取消了与青岛的合作,并声称基尔市民对与青岛的合作伙伴关系持“怀疑态度”。
比如,去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政府突然宣布取消备受华人期待的“中国节”,反而举办盛大的“日本节”。“中国节”设立的目的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一直备受当地中国社区期待,尽管当地政府表示取消“中国节”不是因为德国和中国的“关系紧张”,只是想寻找更受欢迎的形式,并强调“中国节”不是向中国社区提供的“唯一展示平台”。
但当地华人并不接受这一解释,他们认为,这明显是受到了德国和中国关系改变的影响。
再比如,早在2021年,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长就已经要求关闭德国所有的孔子学院。他要求德国各个大学“正确评估”孔子学院的作用,并“认真审核”中国的影响力,并重新考虑和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合作”。
尽管对于这一措施反对这种,但并不是没有支持者,汉堡大学就切断了与孔子学院的官方合作关系,并要求孔子学院必须离开其在马克斯布劳尔阿利大学使用的教室,更多的孔子学院也不得不接受德国合作伙伴的“降级”。
从这些点来看,德国城市确实在减少与中国的合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德国的对华政策改变了,他们开始不断强调自己要“减少对华依赖”。这主要是指三点内容,首先,一些德国舆论认为,中德的贸易往来“过于紧密”,自从2016年以来,中国就是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贸易额高达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的10%,远高于其他国家。
其次,他们认为德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其中,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到其总销售额的49%,奥迪、奔驰、宝马等汽车公司的这一数据也超过30%。
最后,德国的原材料供应也很依赖中国,数据显示,德国93.5%的稀土依赖中国进口,石墨、镁等多种原材料的对华依赖程度也很高。
基于这三点,德国舆论疯狂渲染一个观点: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很困难,摆脱与中国的密切经济联系更加困难。
到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德国方面又发现,他们居然无法生产口罩、防护服乃至抗生素等重要物品,这更让德国觉得他们对中国“太过依赖”。加上美国的推波助澜,和德国“反华”学者对“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德国最终调整了自己的对华政策,打算减少对华依赖,并通过“打造多极化”向中国“施压”。
到了2023年,德国政府又发布了他们的首部“中国战略”文件,其中对华“去风险”的概念贯穿全文,可以说是进一步弱化了中德的“伙伴”关系,而将对华“去风险”作为了“战略预置”。
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德国在经贸领域加强了对华的限制和管制,这些政策对中德的经贸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德国城市当然也会开始减少与中国城市的合作。
· 中德经贸合作的主基调不会变
只不过,在德国对华“去风险”一年之后,德国方面也发现,实施“去风险”政策对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正在增加,而德国经济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看好,他们越来越相信,印度等国家难以替代中国,毕竟全球1/3的产值和超过一半的化工行业产值都来自于中国。
这导致德国各界对于对华“去风险”的政策产生了分歧,例如在5G网络、电动汽车关税、汉堡港等议题上,德国对于中国的态度就比较温和。
所以,虽然德国确实在对华“去风险”,可根据德国蓝皮书的观点,中德经贸合作主基调不会改变。因为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强,两国经贸合作的基础本就很好;在现实情况中,中德也互为对方重要的供应商、生产商和消费市场,德国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推行“去风险”,所以,虽然德国的对华“去风险”会对中德经贸合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却不太可能会成为中德之间的“主基调”。
最新的媒体报道也显示,德国杜伊斯堡与中国的合作虽有波折,但仍在加强,中欧班列也在杜伊斯堡迎来了“黄金时代”。如今,杜伊斯堡已经吸引了超过100家物流和贸易企业入驻,仅物流行业就新创造超过2万个就业岗位。
数据显示,由于海运费用不断上涨,今年抵达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数量仍在增加,货运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上半年该线路的货运量已经同比增加了65%。杜伊斯堡的德国跨欧亚公司CEO就表示,随着中欧班列的运输效率和稳定性的持续提升,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令公司业务量有着较大增长。
可以说,中欧班列已经被誉为是“钢铁驼队”,为世界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总的来说,虽然德国确实也在执行对华“去风险”的政策,导致德国一些城市“悄悄”取消了和中国城市的合作,但在整体上,德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离不开中国的,一些合作的取消更多是因为“政治原因”、来自于“政治操弄”,德国在短期内可能会执行对华强硬的政策,但最终,德国还是会选择正确的道路,与中国一道走向合作共赢。
参考资料:
2024 21世纪经济报道 | 蓝皮书:德国政治、经济、社会面临严峻挑战,中德经贸合作主基调不会改变
【环时深度】摆脱“对华依赖”?德国这股暗流从何而来
【世界知识】顾苏 杨解朴:发布“中国战略”一年多后,德国对华“去风险”了吗
德国拟定最新对华战略,德国“中国城”出手,叫停与中方的合作
跨越山海,“钢铁驼队”为世界经济增动力(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德国部长要求关闭所有孔子学院
赚不到钱了,那就翻脸!这就是欧美人的逻辑!历史上西方从来如此!只不过现在的中国太强大了,不然它们还会动手抢![并不简单]
德国已经沦为追随美帝野心狼的一只狈!
所以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德国经济这么惨,大环境不好本应抱团取暖,德国的家底败光后,等着50万马克面包的时候,就有的好戏看了
一个没有自主权的二战落败国家,在美国唆使下:大量提供武器与乌克兰以色列,炸了北溪天然气管道,也不敢明查真相,国家经济却负增长,被美玩的团团转,民众却把主张正义的国家看成不友好国家,没主见没外交(被他国指示)。
一个半殖民地还能翻起什么大风大浪啊
不知所云,德国难道不是美国的一条狗吗?[得瑟]
完全成美国半殖民地!浪费了德国铁娘子多年心血!
德国鬼子永远做不了人。既然死心塌地做美国的狗,就不要妄谈人格。希望大鹅小乌大打猛打狂打,战争永无休止。大鹅小乌千万别停火,智者应该两方煽风点火,因为俄或西方哪一个过于强大都是东大的灾难,乌对东大却没有威胁。当下俄为消耗西方做出了重大贡献,战火不能停,当今世界需要俄持续消耗西方,不然西方这部战争机器的一切都是为了侵略掠夺而来,希望大打猛打,双方消耗殆尽,东大尽力统一全球!天将降大任,注定的使命!虽然过程艰难,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落到了不是最强大的东大手里。道通万物,此消彼长,强者必定衰亡,弱者必成长。当下的科技文化,国家这个界限已经不需要存在,只会阻扰人类协调发展。未来千万年以后,人类的后世子孙代代都将铭记东大统一世界的无上功德👍🏻👍🏻当下还没到东大应该跳出来的点
之前中德关系好是因为德国车在中国卖得好,现在卖得不好关系就差
滚
西方骨子里就是强盗,不和他们走近是对的
是时候任欧盟解体了 白眼狼没必要理会它的存亡
西方国家什么时候对中国友好过?与虎谋皮而已
中国和德国都是工业立国,妥妥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