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遗体告别!人山人海,市民天不亮就来排队,多人从外地赶来

苏荨墨儿 2024-12-04 15:57:22

文| 赵公子

编辑| 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2024年岁末,一个名字反复出现在网络热搜,出现在朋友圈的悼念文字里,出现在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叶嘉莹。

那位被大家亲切称为“诗词女神”的百岁老者,在11月24日平静地离开了我们,消息一出,举国悲痛。

而就在30日,叶嘉莹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举行,天还不亮的情况下就已经有人来排队瞻仰了。

现场简直是人山人海,甚至还有很多人是连夜从外省赶过来的,由此可见叶嘉莹先生在人们心中的威望有多高。

事实上,叶嘉莹先生的贡献远超很多人的想象,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叶嘉莹先生的一生。

叶嘉莹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教育贡献

叶嘉莹先生的离世,对诗词界来说是个巨大损失,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她一生坚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战乱、漂泊、家庭变故等重重考验下,始终未曾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

她的故事,值得我们用心聆听,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叶嘉莹先生将大半生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

她的求学经历丰富,走过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多所知名高校,从台湾大学到辅仁大学,再到哈佛、密歇根州立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在这些地方,她不仅潜心学术研究,更将教书育人视为己任,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1979年以后,叶嘉莹老师开始经常穿梭于加拿大和中国,她走进北大、南开等众多学府,把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深入见解传授给众多学子。

她授课的方式深入浅出,充满激情,常常能将枯燥的古诗词讲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许多学生在她的课堂上,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也从此爱上了这门古老的艺术。

除了在大学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叶嘉莹先生还积极投身于诗词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她尤其重视对幼儿的诗歌吟诵教育,认为从小培养孩子对诗词的兴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为此,她亲自编写教材,录制教学视频,并多次到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示范教学。

叶嘉莹先生相信,诗歌吟诵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更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叶嘉莹先生还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演讲等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古典诗词知识。

她的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听众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也很大,这足以证明她对古典诗词的推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叶嘉莹教授的学问和教育成就,在社会上广受好评。

她被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员,还拿到了“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和“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不少奖项。

这份荣誉,既是对她个人成绩的认可,也是对她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贡献的赞扬。

叶嘉莹先生的成就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事业,她的精神将继续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如此人物的离世无人不为此感到悲伤,而叶嘉莹先生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叶嘉莹先生的社会影响及其精神传承

叶嘉莹先生去世的消息一传出来,就像扔进水里一块石头,立刻在水面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时间,悼念的声音此起彼伏,从网络到现实,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位诗词大家的敬意和哀思。

南开大学紧急搭建了一个临时悼念场所,方便大家前来缅怀。

灵堂周围,鲜花和挽联堆满了,都在默默地表达着大家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前来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其中既有南开大学的师生,也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者、诗词爱好者,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普通市民。

尽管天冷,大家还是排队,就为了给叶先生送别,这一幕,令人动容,也彰显了叶嘉莹先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更有许多身处异地的网友,通过网络平台或委托当地花店敬献花圈,表达哀思。

迦陵学舍和灵堂周围,摆满了各地送来的鲜花,形成了一片花海,这花海仿佛在诉说着叶嘉莹先生的精神,让人相信她的精神将永远在人们心中永存。

叶嘉莹先生不仅在学术和教育上颇有建树,还因他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而深受大家敬重。

她一生简朴,生活清贫,却慷慨解囊,将毕生积蓄3568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教育事业。

这笔巨款,是她多年辛勤耕耘的成果,也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后辈学子的殷切期望。

她的捐助不只是给东西那么简单,更像是把精神和价值观传给了后人。

它彰显了叶嘉莹先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也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为叶嘉莹先生举办的追悼会上,现场出现了她的小女儿赵言慧的身影,赵言慧已经72岁了,满头白发,身材瘦弱,看起来挺忧伤的。

她在灵堂里整理花圈,细细阅读卡片上的留言,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赵言慧总是无条件地支持母亲,不管是在学术上、教育上,还是母亲的个人生活里,她都细心地照顾和给予支持。

尤其是在叶嘉莹先生决定捐赠毕生积蓄时,赵言慧也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理解并支持她的决定。

赵言慧之前精神头十足地参加了妈妈的百岁寿宴,可现在却要承受和妈妈永别的痛苦,这种强烈对比让人感叹不已。

赵言慧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叶嘉莹先生的影子,也能看到母女俩之间那份浓烈的爱。

叶嘉莹先生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她留下的那份精神财富,会一直鼓舞我们继续努力。

她的学术精神、爱国情怀、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都将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她的诗词作品,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将继续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引领他们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叶嘉莹先生的个人经历及其时代背景

叶嘉莹先生的故事,可真是个传奇,她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苦难,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

她四处漂泊求学,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诗词的痴迷从未减弱,虽然在国外漂泊了很久,但她始终牵挂着祖国,对国内的教育情况一直很关心。

她的故事紧跟着时代走,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咬紧牙关不放弃。

1941年,叶嘉莹在辅仁大学参加一场诗词讨论会,那里她遇到了赵东荪,赵东荪对叶嘉莹的才华和气质特别看好,对她展开了一番热烈的追求。

7年之后,两人在南京结为夫妻,虽然日子过得朴实,却有着家的温馨。

赵东荪在海军部门工作,身份特殊,很快就被时代的大潮带得无法自控,一家人迁往台湾后,厄运接踵而至。

叶嘉莹先生遭受的一些变故,对她来说打击可大了,但是面对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重担,叶嘉莹先生没有被击垮。

为了给女儿们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段艰难的经历,磨砺了叶嘉莹先生的意志,也让她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守护着家庭,也守护着心中对诗词的热爱。

结语

叶嘉莹先生与我国古典诗词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她因学术上的杰出表现、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高尚的人格特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她对古诗文的喜爱、对教书育人的坚持、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让人难以忘怀,叶嘉莹先生的离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她的精神,会一直鞭策我们继续努力。

我们要学习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她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学习她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学者、杰出的教育家、高尚的爱国者,传承她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一路走好!您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