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九华山一名尼姑绝食7天,坐缸三年后开缸:已无女性特征

雨真社会趣事 2024-12-12 00:34:31

1995年,安徽九华山发生了一件令佛教界震惊的事件,通慧禅林寺的一位尼姑竟然真正实现了“肉身成佛”,成为了“肉身菩萨”,这在历史上可谓独一无二。

在古今中外的佛教历史文献中,有关高僧圆寂后肉身不腐、保持原状而显得栩栩如生,成就肉身菩萨的记载,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僧人,而从未提及女性比丘尼,即尼姑。

这位比丘尼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萨,其价值不言而喻。那么,她究竟是谁呢?又是怎样修行成就的呢?

孩提时代的我与佛的缘分是否早已注定?

这位闻名遐迩的比丘尼,实际上是仁义师太,原名姜素敏。这里提到的“仁义”其实是她出家后所取的法号

仁义师太姜素敏于1911年出生在辽宁沈阳的一个书香世家,这样的背景在当时颇为优越,可谓“富家小姐”。

姜素敏的童年生活却非常复杂,难以言喻。例如,父母受到封建观念和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尽管姜素敏脚上血流不止,他们仍然坚持要为她塑造一双“小巧精致”的“三寸金莲”。

例如,尽管姜素敏能够在私塾学习识字,但她主要的课程是琴棋书画,以及相夫教子和贤良淑德等符合“大家闺秀”形象的内容这种日子一天接一天地流逝,姜素敏始终没有被同化。尽管她明白父母的安排是时代潮流的产物,确实能够确保她后半生无忧无虑,但内心深处一个声音不断在提醒她:这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

我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某天,姜素敏发现私塾旁的寺庙里有一群和尚在诵经,出于好奇,她决定去旁听。没想到这一听就持续了一整个上午。

这些通常让成年人感到晦涩难懂的经文,在年幼的姜素敏眼中似乎显得无比有趣,作为旁听者的她将其深深铭刻在心。

返回到家中,姜素敏脑海里依旧沉浸在经文的思考中,同时也冒出了许多疑问。

第二天,她又听到了和尚诵经的声音。这一次,她鼓起勇气走入这座小寺院,向里面一位年长的僧人提问。

慈祥的住持微笑着注视这位小小的“有缘之人”,惊讶于他年纪尚轻却能理解经书,甚至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这实在是难得一见此时,他意识到姜素敏可能天生就有“慧根”。可惜,对方不仅是女孩,看她的穿着似乎也出自富裕家庭,这样的背景使得她不太可能皈依。

眼前对佛教充满好奇的姜素敏,让这位主持感到不舍,于是她决定免费提供一些佛经给对方,以便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对此,姜素敏感到非常珍贵,自从上了私塾后,她经常光顾寺庙,或是旁听,或是与那里的僧侣一起研究并探讨佛经。就这样,她和僧侣们的关系逐渐加深。

有时,姜素敏看到寺庙的简朴生活,心生不忍,于是便从家中拿些粮食来帮助寺庙。与此同时,她的“异常举动”引起了父母的关注。起初,救济僧人对女儿表现出善良之心表示赞赏,但当他们了解到她每次放学后并不回家,而是与一群和尚探讨佛法时,他们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必须明白,外出活动和学习佛法这种“不够体面”的举动,与他们心目中的才女和大家闺秀的形象是完全相悖的。

如今对女孩的要求本就很苛刻,尽管女儿还年幼,但谁能保证外面那些闲言碎语的人会说出什么荒唐的话呢。

“今后别再去寺庙了。”

“失去体面”

在面对父母的强势要求或劝导时,姜素敏坚定而认真地向他们阐明自己“出格”的举动,反复强调自己对佛法文化的喜爱,并指出礼佛向善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她还承诺将会带人一起参与,同时减少礼佛次数……

女儿那认真的目光让姜父姜母不禁心生动摇,尽管他们一再劝阻,她仍然坚持悄悄前往寺庙报到。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着时间的推移,姜素敏逐渐长大,掌握了大量佛教经典,如《心经》、《大悲咒》和《金刚经》等,不仅精通,还能熟练倒背。

15岁的她对佛教文化的热爱愈发加深,心中对于出家成为真正比丘尼修行佛法的念头也愈加坚定。因此,她决定向父母坦诚自己的想法。

皈依佛教后为什么选择学医?

“我希望出家。”

“怎么了?”

“快点!把小姐带到下面,锁上房门!”

“留在这里,认真思考。”

当姜素敏提出这个问题时,父母果然表现出强烈的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自己过于宠爱女儿,导致她形成了不懂分寸的性格,以及这种无视后果的行为,于是他们决定坚决将她关起来。

父母的举动未能阻止姜素敏对佛法的热爱,这反而让她更专注于研读佛经。她总是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自得其乐。

与此同时,为了让姜素敏保持“安分”,姜父和姜母连夜物色了不少优秀的小伙子。他们觉得女儿年纪尚小,可能会被和尚影响,因此认为等她成家后有了牵挂,自然就会更加专注于家庭。

因此,当姜素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无力反抗,不久后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丈夫步入了婚姻。

姜素敏从沈阳嫁到了吉林通化,婚后与丈夫相互尊重。如果一切就这样持续下去,那么也不会有后来被称为肉身菩萨的故事。可惜世间并没有“如果”。两年后,姜素敏的丈夫去世,由于没有孩子,她遭到了夫家的冷落,因此选择了回到娘家。

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战事频繁,东北三省都沦为纷争之地。

不久之后,由于战争的原因,姜父和姜母相继离世,使得姜家陷入困境。作为“孤家寡人”的姜素敏,在逃亡途中来到了山西五台山,期间毫无察觉。

1940年,29岁的姜素敏在偶然的机会下进入了五台山的一座寺庙。这次她听从内心的指引,剃发出家,成为了一名尼姑,法号仁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法号是她自创的,她希望时刻铭记自己的愿望,提醒自己成为一名真正普度众生的修行者。

正式剃发成为僧人后,姜素敏专心致志于显通寺修习佛法,同时钻研医学。

确实,修习佛法的姜素敏同时也涉猎医学。实际上,姜素敏在大约17岁的时候,除了跟随沈阳老家的住持学习佛教知识外,还掌握了对方的另一项技能——中医针灸。起初,她并未意识到医学的价值。然而,自从战争开始,在逃亡过程中,她目睹了许多因小病小痛而感染去世的普通百姓。在那个瞬间,她感到无比心痛,于是决定采取行动。于是,她开始运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提供免费的诊疗,帮助他们缓解病痛的困扰。

1942年,出家两年的姜素敏,即仁义师太,意识到自己的“皮毛”医术无法拯救重病患者,因此萌发了希望更系统学习医学的念头。

了解到这一情况的显通寺住持十分富有远见,在他的支持与激励下,仁义师太得以前往沈阳中医学院深造。

四年后,仁义师太学成归来,投身于为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事业。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关心国家并深知战事惨烈的仁义师太毅然选择参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鲜战争的三年里,每位受到仁义师太救助的志愿军士兵都对这位特殊的比丘尼医生充满敬佩,他们欣赏她以独特方式“上战场”的精神。

当时,仁义师太自愿走出后方,前往朝鲜战场的最前线。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她不顾生死,全力抢救伤员,多次险些在战火中丧命。

也许是阎王心生怜悯,亦或是佛祖的庇佑,每次重伤后的仁义师太都顽强地活了下来。即使伤势未愈,她仍然执着于一线,用她的医术从阎王手中救回战友。

后来,战争结束,幸存下来的仁义师太被安排在通化206医院工作,那时她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仁义师太陆续被调往沈阳大南关联营中医院的针灸科和环城卫生院任职。

1976年,她回到通化市,开设了一家私人诊所,开始了新的生活。

晚年专注于修行,肉身实现成佛。

1976年,仁义师太重返通化市,依然保持着最初的信念。尽管她已开设了自己的诊所,但时常简单整理行李,并带上一个特殊的医疗器械——石磨盘。这个近两百斤重的石磨盘成为她碾制草药、施以医治的重要工具。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她不仅拯救了无数生命,还游历了祖国的壮丽山河。

1982年,71岁的仁义师太重返了她的故地——五台山,并在塔院寺接受了具足大戒。

1983年,72岁的仁义师太陆续居住在甘露寺和菩提阁等庙宇,尤其是在宁静的九华山菩提阁,这里的环境促使她萌生了清修的念头。

人在一起就难免产生纷争,仁义师太与另一位师太因为看法不一致而时常发生争执。虽然她不想与人争吵,总是选择退让,但这样的生活却与她追求的清修理念相悖,最终,她决定离开这一天,无处可去的仁义师太偶然发现了一座久被遗忘的通慧禅林寺。这地方古树参天,院子里溪水潺潺,曲折的小径通往幽静之处,鸟鸣伴随着花香,非常适合修行,却鲜有人到访。寺内更是破败不堪,只剩下残垣断壁。师太在此感慨世事变幻无常,便立即在通慧禅林寺的佛前立下愿望:竭尽所能修复古寺,振兴道场。

因此,她出售了所有的资产,带着当初参军积蓄的钱、打零工所得的钱,以及在农村劳动赚得的钱,决定重建这座通慧禅林寺庙。

1986年,这位76岁的老师,手部有枪伤,为了这座寺庙,每天都拖着衰弱的身体四处奔波,处理各种审批手续,并亲自参与重修工程的每一个环节。

无论是处理各类建筑材料,还是亲自监管工程质量,她始终亲力亲为,致力于完美地完成寺庙的重建工作。

令人钦佩的是,在这段时间里,师太每天都坚持为患者提供救助。在最困难的时刻,她甚至一天需要为十多名患者配药。

然而,对师太而言,当她看到寺庙修缮完成的瞬间,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

两年后,寺庙竣工,她并未选择在此安度晚年,而是带着曾经收留的弟子们前往邯郸、石家庄、浑源和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法,帮助他人治病救命。

直到1995年4月,85岁的师太在从五台山归来九华山通慧禅林后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于是她果断决定要修成肉身佛。

接下来的七天七夜,她没有进食和饮水。当时机成熟后,便召集所有弟子,交代完遗愿后立即圆寂离世。

师傅去世后,弟子们悲伤欲绝,依照他生前的嘱托,准备好进行佛教坐缸仪式所需的物品,将他的遗体放入缸中。三年后,再进行开缸取法身。

1999年1月2日,仁义师太的徒弟们按照师父的指示,准备揭开已经存放了三年零两个月的坐缸。

“成功了!实现了!”

这是开启缸的瞬间,弟子们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声。

事实上,在开缸之前,虽然许多弟子希望师傅能成为肉身不腐的“肉身菩萨”,但由于在佛教界并没有关于比丘尼肉身佛的相关记载,他们对此并未抱有太大期望。

当缸打开的那一刻,师傅的表现令大家感到震惊。

只见仁义师太静静地坐在缸里,尽管她已经去世,但无论是牙齿的完整程度,还是皮肤上清晰可见的毛孔,都依旧保留着生前的样子,就连黑白相间的头发也长了不少。令人惊讶的是,师太的手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她将右手稍微抬高,呈现出捻针状,这正是她施针救人的常用姿势。

更让人震惊的是师太的身材干瘦而富有弹性,胸部平坦已不再具备女性特征,连下身也显得光滑无痕。

这一消失事件让整个佛教界一时震动。

尤其在了解到仁义师太的生平事迹后,大家都对她的品德和精神表示赞同,也许她早已在世时修成了一座仁爱之佛。

结束

回顾仁义师太的一生,幼年时与佛教结下缘分,青年时期出家以渡人于苦海,中年在战场上救死扶伤,老年则致力于弘扬佛法、拯救世人,一直到去世都未曾停止救助他人的步伐,可敬可佩。

她名副其实地承载着“仁义”的法号,始终信守自己的承诺。她确实将“普度众生”的理念实践于贫困人群,并传递了自身的思想与精神。

最终,仁义师太不仅成为比丘尼的荣耀,也成为九华山和中国佛教界的象征。她的不朽肉身则是佛教比丘尼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令人感动不已。

1 阅读:874
评论列表
  • 2024-12-22 17:39

    写的好像你采访过她似的,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