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鹰觅君
那些互联网精英们,都喜好用救世主的心态,空降在一些看上去很土的行业。
当初,爱屋吉屋的三位创始人,离开土豆网,卖了大黄蜂,把所有未被互联网改造过的领域都扫描了一遍,最后一头扎进了二手房市场。
2015年底,爱屋吉屋创始人邓薇对鹰觅君说:
只剩下这一块大市场了。
巧得很,基本同期进入这一市场的,还有糯米网的核心创业班底,领头人是沈博阳。他们给自己的新事业起名叫“蛋壳公寓”,主攻存量房租赁市场。
这个市场太需要一些改变了。一直以来,管理缺位,经营模式老旧,黑市盛行,中介机构缺乏价值观引领等等问题,始终与行业浮沉相伴相生。互联网人的降临,在当时被看作是一股清流。
蛋壳的管理团队里,没有一个出自传统中介或房地产开发行业。他们初来乍到,便不辱使命地籍出了一道催命符:
创新和颠覆。
他们打算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改造或赋能传统的住房租赁行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有效率。
互联网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子的自信和优越感。过去在打车、外卖、购物等等领域创造的神话,培养了他们俯视一切的天然视角。
那时,人们好奇,他们清奇的思维与这个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后来,这些互联网人终于出手了,上来就——
抢房源。
互联网高管们深入地研究了这个行业之后,终于发现了“房源数量决定发展速度”这一制胜秘诀。真是不容易,这条或明或暗的规则,各色同行们已经践行了二十多年了,蛋壳竟然一下就发掘出来了。
从此,租房市场上又多了一个抢房的主儿。
在融资七轮60亿资本加持下,蛋壳抢房之凶狠不输任何一个同业。
一位同行说,
“我们要在蛋壳公司报价基础上再加二三百元才能抢过来。”
在凶狠激烈的抢房运动下,截至2019年9月30日,蛋壳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等十三个城市,共管理40多万个房间。目前,蛋壳全国规模第二,增速第一。
臭名昭著的租金贷,一直是助推蛋壳凶猛扩张的主力之一。蛋壳公寓的租客反映:
“使用租金贷,房租可以便宜,但如果放弃,则必须按半年或一年的房租一次性交清。”
这就是霸王条款。
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蛋壳租户用租金贷付款比例分别为91.3%、75.8%和67.9%。蛋壳拿着这些从金融机构套出的钱,再去攻城略地抢房源。
蛋壳说,我真的颠覆了旧模式,创新了抢房的套路。
一切都似曾相识。当初创立糯米网,沈博阳靠烧钱抢市场,短短三年就做到了几十亿的流水。后来,他去领英中国做赤兔APP,老外买单,用的同样是烧钱换市场的招数。
“一板斧”的惯性思维,真的是一件很魔性的事物。
蛋壳第一年抢来房源,第二年便提租赚钱。公司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要扩大利润差,收获房租增长红利。
这坐实了蛋壳垄断房源牟取超额利润的意图。甚至在鼠年春节的疫情之下,蛋壳还玩出了“一鱼两吃”的花样——
强制房东给出三个月免租期,转脸仅给租客最多一个月的免租。
据统计,本次蛋壳强制免租了七万多房主。
等于薅了七万多房主的羊毛。
有人专门组织起了多个蛋壳微博超话,累计发帖破万,有超过2000万的人次参与。很多用户发表微博,称蛋壳公寓是:发国难财、实在恶心!
在举国抗疫期间,蛋壳用实际行动站到了房东和用户的对立面上。
蛋壳灵魂人物沈博阳,曾经思辨过一道商业伦理题:在善良和聪明之间怎么选?
他的答案是:善良。他说,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扁平,知识已不再稀缺,聪明的人越来越多,善良则难能可贵。他号召大家都要用一个善良的心态去看世界、去创业。
这大概算是沈博阳搏杀互联网多年,兑现出的商业哲学和智慧了。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有太多聪明过头的人,最终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现实却是,蛋壳从始至终不但没靠善良进化这一行业,反而在危难关头用了不耻的手段,继续给社会制造混乱和麻烦。
一颗互联网下的“蛋”左右互搏,彻底变了味。
这背后是行业的普遍困境和蛋壳日益绷紧的现金流。烧钱抢房提价赚钱模式,已经让众多公寓企业难以为继,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公司倒闭关门。
上市融了资的蛋壳略好一些,但近三年已经亏损了超过40亿,并且资产负债率高达99.8%。据统计,疫情下的这波不耻操作,可以为公司赢得大约三个亿的现金流周转。
饮鸩止渴,确实也能解渴。
国外的优秀同业,已经用无数鲜活的事实证明了,打造高质量的服务才是公寓企业运营的本质。一个上游和下游都严重仰赖忠诚度的轻资产模式,很难靠烧钱抢房、粗暴运营维持得下去。
沈博阳做的糯米,2013年卖给百度时只要了1.6亿美金,估值仅2.7亿美金。同期竞争对手美团,当时正向70亿美金估值狂奔。如今,糯米早已销声匿迹。领英中国的赤兔APP,连个行业的小漩涡都算不上。
截至目前,好像还没发现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靠单纯烧钱的路子走出来。拥有相同基因的爱屋吉屋倒下了,如今蛋壳还在迷途上一路狂奔。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在中产阶层仍很落后的国家,都曾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盛行不择手段地通过赚钱牟取私利,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超越的阶段。
太阳底下无新事。和很多企业一样,这颗互联网下的“蛋”,还是没能逃脱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