毌丘俭淮南二叛,毌丘俭能力远超司马师怎么还是败在其手下?

科科实录 2024-12-30 16:29:40

毌丘俭,这个名字在曹魏的历史中显得格外耀眼。

作为曹魏后期最有可能力挽狂澜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还以两征辽东、攻灭公孙渊、讨伐高句丽等赫赫战功闻名。

这位曾经的军事名将,在面对司马师时却遭遇了惨败。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249年,毌丘俭驻守寿春,掌控着淮南防线的重要据点。

这里不仅是魏国对抗东吴的关键区域,也是毌丘俭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地方。

他曾多次击败东吴太傅诸葛恪的大规模北伐,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不仅如此,他还争取到了猛将文钦、文鸯父子的支持,使得军队战斗力如虎添翼。

与此同时,毌丘俭发布檄文,揭露司马师的十一条大罪,向天下宣告自己的立场。

这种做法看似正义凛然,但实际上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夏侯玄被杀、天子被废,朝野震惊,大臣们纷纷避祸自保。

但毌丘俭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以一州之力对抗司马氏,试图恢复曹魏的正统统治。

毌丘俭的忠诚并非偶然。

他的父亲毌丘兴曾是曹丕的心腹,凭借怀柔手段收服羌胡叛军,打通河右地区,并因此被封为高阳乡侯。

黄初年间,曹丕选拔毌丘俭为长子曹叡的文学掾,辅导曹叡读书,成为供曹叡任用的后备干部。

226年曹叡即位后,毌丘俭的仕途平步青云。

他投笔从戎,成为军事干将,显然从那时起,他的定位便十分清晰:成为曹魏用以牵制司马氏的中流砥柱。

毌丘俭在辽东前线的表现可圈可点。

他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的理由,成为司马懿的副手。

毌丘俭的作用再明显不过,在防范司马懿作乱的同时,作为副职败则无过,胜则分功。

总之就是制约司马懿,让司马懿在平辽东之后不会捞到太多好处。

244年,高句丽趁虚犯边,毌丘俭作为主帅带兵讨伐。

这次空前的远征,让曹魏势力拓展到如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将半岛的大块区域并入乐浪、带方二郡。

在收复汉四郡的基础上,又拓地数千里。

靠着这些战功,毌丘俭被调为左将军,假节、领豫州刺史,转镇南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在淮南指挥对吴战争。

后来毌丘俭又击溃东吴太傅诸葛恪举全国之力的北伐,因而加镇东大将军。

形势急转直下。

254年三月,司马懿刚死两三年,司马师接替其位根基尚未稳固。

于是夏侯玄、李丰等人便试图抓住大好机会,密谋取代司马师元辅的地位。

结果事情败露,夏侯玄、李丰被司马师灭族。

曹芳不甘心自己的权力就这样被司马师给夺走了,于是在当年九月再度谋划行动。

当时司马昭受命去抵御姜维北伐,路过洛阳时要向曹芳辞行。

中领军许允与亲信谋划,乘司马昭请辞的时候将其杀死,然后率领这支部队讨伐司马师。

可这次事情还是败露了,司马师逼迫郭太后废黜了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毌丘俭深感压力。

他和夏侯玄李丰的关系,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司马师会不清楚?

目前毌丘俭暂时安全,只是司马师顾忌他手头的军队而已。

未来走势只会越来越对其不利。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关键时刻,在洛阳朝廷当人质的儿子长子毌丘甸来信了:“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也。

”这封信很委婉,意思是说如果毌丘俭再不动弹,将会受到全天下指责。

毌丘俭决定起兵。

当时司马师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司马师眼睛上有个瘤子,虽然华佗的弟子给他实施了外科手术,割掉了这个瘤子,但这需要长时间的休养恢复。

这意味着司马师很可能就没法到战场指挥作战。

如果司马师不到场,其他将领一盘散沙,毌丘俭再趁机做做争取工作,这个局势是不是就会扭转了?

当然就算退一万步,司马师抱病到场,他又能够如何?

司马师的军事经验仅限于高平陵之变,他率领三千死士控制洛阳。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其军事作战经验十分欠缺。

此前毌丘俭破了东吴诸葛恪的北伐,那场战役,诸葛恪举全国之力,发动二十万吴军出征。

但还不是被毌丘俭所破?

司马师的履历,比诸葛恪还简单。

那么司马师又如何证明他就比诸葛恪强?

毌丘俭还在想办法扩大自身优势。

除了经验丰富、军队战斗力强和将领得力的显著优势之外,毌丘俭还极具号召力。

南征北战,让毌丘俭立下赫赫战功,并因此名闻天下。

成为曹魏军队里的人气IP。

毌丘俭决定采用一系列手段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他将淮南的将领、官吏召集到寿春,当众展示明元郭太后诏书,与诸将歃血盟誓:起兵勤王,讨伐司马师。

这样让毌丘俭的行动指向明确:我就是冲着司马家去的,凡是被司马家打压过的,对他们不满的,都加入我的队伍,大家一起勤王,成功之后定然有肉吃。

此后,毌丘俭再一次强化宣传效果。

直接发布讨伐檄文,揭露司马师的十一条大罪,将之布告天下。

通过这样做来争取更多的盟友加入。

事实上,毌丘俭还真有这样潜在的盟友。

一个是郭淮。

251年,太尉王凌在淮南实施第一次叛变,只是很不巧他的计划被司马懿识破,很快就被平息。

王凌的叛乱,给他的妹夫郭淮带来了大麻烦。

本来郭淮的老婆受株连会被处死,但郭淮竟然将被抓走的老婆又追回来。

然后跟司马懿写信请求赦免。

司马懿同意了。

之后郭淮便再得不到任用,其职权几乎被陈泰所架空。

所以郭淮与司马氏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另一个是诸葛诞。

王凌都督扬州时,诸葛诞是扬州刺史,两人一起共事十年,还结为了儿女亲家。

这种情况下,王凌想搞事,诸葛诞不可能一无所知。

极有可能两人就曾经一起密谋过。

如果东西线魏军联手,那么司马师可就麻烦了。

所以在初期,毌丘俭是极具先手优势的。

司马师亲率大军抵达战场。

虽然如此,司马师还是个不好对付的敌人。

因为他已经控制了朝局。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让人才选拔被汝颍集团所掌控。

也就是说曹魏朝堂上下哪都是汝颍集团的人。

而汝颍集团的领袖,便是司马氏。

特别是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取得对谯沛集团的决定性胜利,便几乎垄断了曹魏大权。

司马师接手后,对外击败诸葛恪,对内诛杀李丰、夏侯玄,废立国君,几乎在朝中横着走。

司马师将大将军府打造为霸府,以他的霸府体系侵吞国家权力,并几乎将国君架空。

这种情况下,毌丘俭名义上是讨伐不臣,实际上其难度跟讨伐国君差不多。

所以其之后便会陷入以一州对抗一国的困境。

在司马师强大的霸府体系之下,毌丘俭的先手优势被一一打破。

比如为什么说毌丘俭极具影响力,却难以号召天下诸侯反对司马师?

因为所有的诸侯和将领都已经挂靠到司马氏的霸府权力体系中,其利益已经和司马氏实现绑定。

所谓的曹魏朝廷只剩下一张皮而已。

毌丘俭不是想争取同盟吗?

可他就算再义正词严,再有道德优势又如何?

有谁和实际利益过不去,反而追随曹魏这朵明日黄花?

所以诸葛诞直接斩杀毌丘俭派去的使者,并将信件揭发给朝廷。

毕竟他才刚刚获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户,转任征东大将军。

除了司马氏还有谁能大方给出这么丰厚的封赏?

郭淮虽然在毌丘俭的信件到达之前就已经去世,但即便其活着也多半会选择中立。

毕竟郭淮和司马氏并没有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而且司马师还调动资源防范,司马昭将镇守的驻地由许昌迁移到长安,应该就有防范郭淮叛变的意图。

毌丘俭所有的联络几乎都失败了。

各地诸侯要么观望不动,要么倒向朝廷对抗义军。

毕竟现在大家都端着司马氏给的饭碗呢,追随利益才是明智的选择嘛。

所以后来毌丘俭会发现,围剿自己的,都是司马氏的人。

比如被司马懿由屯田官一手提拔起来的兖州刺史邓艾,跟随司马懿平定辽东立下大功的征东将军胡遵。

深受司马懿赞赏和重用的征南大将军王昶等等。

这简直就是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剧本啊!

司马师麾下有众多人才,他们经验很丰富。

比如军事新星王基。

王基一针见血指出了毌丘俭的软肋:大家在司马氏的管理下,已经都安居乐业,和曹家脱钩很久了。

毌丘俭现在非得逼大家支持曹家,这就是一场没有根基的闹剧。

并且王基还指出了获胜的关键之所在:南顿是个重要的粮仓,占住了它,叛军就没有了粮食来源,支持不了多久。

这么成熟老到的战略思维,毌丘俭还真未必具备!

毌丘俭的军队长期与东吴进行大规模作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点是曹魏其他军队难以企及的。

但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

太常王肃给出了解决方案:曹操实施过一项重要制度:错役制。

简单来说,就是曹魏的将士在前线打仗,其家属得在后方呆着,将士和家属不能在一块,以防止其一起跑路。

所以虽然淮南将士很猛,但是他们的家属都在内地呢。

当初孙权就是袭取控制了关羽军队在荆州的家属,导致关羽军队土崩瓦解。

所以现在我们该怎么办,司马大人您懂得。

司马师管住了淮南叛军的家属,果然令毌丘俭叫苦不迭。

相比之下,毌丘俭的战略就略显简单。

他选择亲自率领六万精锐进行一场急行军,渡过淮河后再在中原腹地行进六百里,之后直接攻打都城洛阳。

一开始,毌丘俭军占据先手优势,打得势如破竹。

但邓艾迅速率领泰山兵救援。

凭借着同样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力尚可的军队,邓艾将毌丘俭堵在了乐嘉。

因为没有更多盟友的加入,毌丘俭难以在规模上对邓艾等敌人形成压倒性优势,围歼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长途奔袭导致的疲乏,家人被挟持带来的心慌,让淮南兵的战斗力开始大幅跳水。

突破和绕过邓艾等人的堵截,也成为不可能。

毌丘俭的战略短板便完全暴露出来:因为之前的预期太过于美好,以至于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突袭洛阳已经不可能。

在遭遇了重重阻碍后,他竟然没了主意,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于是他们只得就近驻扎在了项城。

发布讨伐司马师的檄文后,一个盟友都没来。

这就是毌丘俭太过天真了:在出发前胜负难料可以号召大家参与,但现在你都快打不赢了,还指望谁来帮你?

司马师亲临战场,指挥各路大军对毌丘俭实施合围:邓艾死守乐嘉;诸葛诞自安丰郡向东进攻,威胁寿春,断毌丘俭粮道;胡遵督青、徐诸军出于谯、宋;王昶北上截断毌丘俭归路。

而王基则来了个釜底抽薪,抢先占领南顿粮仓。

眼看包围圈正在缩小,毌丘俭不甘心坐以待毙,他率军试图突破防线,但司马师的军队凭借工事严防死守,毌丘俭找不到任何取胜的机会。

连日征战,粮草不支,再加上思乡心切,让毌丘俭手下将士开始动摇,不少人选择了投降。

这仗已经没法打了。

虽然败局已定。

但是除了毌丘俭之外,还有两个群体在死战。

其一,是文钦文鸯父子。

他们是曹爽的余党,和司马师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所以没有妥协投降一说,他们会战至最后一刻。

其二,是一群农民。

这些农民有着自己的道德是非观,他们没有被利益捆绑,想法也很纯粹。

这些人只认死理:眼下曹魏还是老曹家的天下,大家就应该听老曹家的,司马师斩杀大臣废立国君,那就是大逆不道。

所以,不反对司马师,那该反对谁?

果然仗义多为屠狗辈啊。

哪怕会失败,那又如何?

眼下,这群人铁了心要为心中的正义一战。

感觉胜券在握的司马师抖起了机灵,他想要夺得这场战役头功。

所以司马师让邓艾带着乐嘉的万余守军出城,诱惑毌丘俭来攻。

而司马师则亲自率领大军埋伏在乐嘉附近,试图一战将毌丘俭的军队围歼。

文钦、文鸯看到邓艾出城,认为战机已经出现。

于是他们孤注一掷发起了攻击。

文鸯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他很想亲手捉住司马师。

文鸯率壮士到达寨前,击鼓喧闹,大声呼喊司马师的名字,司马师全军都惊动了。

营啸,又称“惊营”或“营啸”,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军事现象,通常发生在军队中,表现为士兵在夜间突然惊醒,大喊大叫,甚至自相残杀,导致整个军营陷入混乱。

黑夜里,要是司马师的军队乱起来,文鸯再发起攻击,或许就能逆天改命。

事实上司马师的军队已经开始出现混乱,司马师又惊又惧,带伤的眼珠从肉瘤疮口内迸出,疼痛难当;司马师恐有乱军心,只好咬被头而忍,被头都被咬烂。

只可惜,文钦没有及时赶到。

因为人手不足,文鸯无法突入司马师军中,等到天亮时,他只得无奈撤退。

撤退途中,文鸯还为父亲断后,杀得对手溃不成军。

文鸯局部的胜利,没能改变整体的走势。

司马师忍着巨痛,指挥军队将淮南兵全部包围。

因为实力太过悬殊。

即便文鸯勇武善战,殊死拼杀,也无法扭转败局。

最后淮南兵彻底被击溃,文钦文鸯父子力战突围,逃往了东吴。

司马师又乘胜追击,消灭了毌丘俭的残部。

毌丘俭被大军追击,最后被当地村民杀死。

战略上的冒进和不成熟,让本是颇有威胁的反抗成为了唐吉坷德式的冲锋。

这是毌丘俭的悲剧,也是曹魏的悲剧。

当然,他的这次壮举并非没有收获。

司马师因为遭受重伤,很快就死了。

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司马懿的布局。

原本,司马懿希望司马师能够顺利将权力传给第三代,即司马攸。

但由于司马师的突然死亡,当时年仅8岁的司马攸无法接位,权力最后落到了司马昭身上。

司马昭上位后,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

最终,他选择了司马炎而非司马攸作为继承人。

这一选择造成了司马氏内部的严重分裂,也为后来的“八王之乱”以及西晋的崩盘埋下了伏笔。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