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混到开国皇帝,刘邦如何借助谋士与武将成就霸业?

历史安利官 2024-09-15 13:45:00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他之所以最后能取得胜利,其主要原因还是他在关键时刻,用对了人。

那么,刘邦都遇到过哪些危急时刻?又都用了谁?

刘邦衔怀王之约西攻强秦。

刘邦领导的起义队伍,在诸路反抗暴秦的起义军中,还是较弱小的,这时的刘邦,在思想上还是急切入关,做一个关中王。

至于如何利用入关的长途跋涉,在运动战中发展自己的有生力量,则毫无见地;而在运动战中发展有生力量,夯实自己军力的基础,则是刘邦肇基帝业的关键所在。

这时候,高阳门监郦食其的劝谏,对刘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沛公引兵西,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食其进见沛公,开始刘邦傲慢不礼,但因郦生讲了一番道理,沛公喜,才请其上坐,赐郦生食,并问其计策。

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留在身边,常为说客,驰使诸侯。

陈留之战取得了辉煌胜利,使刘邦领导的这支弱小的农民起义军,走出了崎岖而泥泞的羊肠小道,踏上了夺取帝王宝座的路途。

陈留之战的胜利,也使刘邦的思想发生了质变,即改变了单纯西进入关作王的思想。

尽管刘邦后来亦曾再犯单纯西进的错误,但在劝谏后皆能立即改正。

在刘邦西进入关的途中,张良给刘邦屡出奇计,被刘邦一一采纳,使刘邦不断克服急切冒进的思想,采取收降和宽大的政策,分化瓦解秦的守军,逐步打开刘邦顺利西进的局面。

南阳之战便是典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沛公“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齮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过而西。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

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

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

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又有强宛之患。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

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刘邦采纳张良、陈恢等人建议,对南阳郡守收降,为秦其他守令树立了样子,这对分化秦的守军极其有利。

至此,刘邦依靠其智囊集团,积极主动地推行分化瓦解政策,极大地减少了西进入关的阻力,沛公引兵西进,所过之地,守令纷纷投诚,很快进军到了丹水。

沛公率领在南阳作战中发展壮大的数万队伍,沿着丹水向西北前进,目的是打开秦都咸阳南面的门户武关。

此时,赵高已经杀死秦二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富贵,秘密派使者来见刘邦,“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武关,破之。”

接着又在蓝田大败秦军,一直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至此,反抗暴秦的农民战争,算是被刘邦划上了句号。

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故事,斗争的风浪将刘邦一下推上了十分险恶的风口浪尖。

假如这时的刘邦不能发挥集体智慧,他便会被战争的无情风浪吞噬。

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兵40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10万,在霸上。

两军对峙,斗争一触即发。

项羽听了沛公左司马曹无伤的馋言,又范增劝项羽击沛公,准备第二天就向刘邦军攻击。

张良的朋友、项羽的叔父项伯“欲活张良”,连夜去见张良报告这一消息,接着出现鸿门宴刀光剑影、刘邦脱险的场面。

从《史记》《汉书》中对鸿门宴绘声绘色的记述,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刘邦所以能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中摆脱危难,完全依靠集体的力量,即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赤胆忠心和机智、骁勇。

没有项伯愿作内应,刘邦当时的后果不堪设想;没有张良的精明机智,刘邦可能丧生项庄的剑下;没有樊哙这个一身豪气的人物,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否走脱,则是另一回事。

品味鸿门宴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在鸿门宴事件中,围绕着刘邦,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处理问题的工作班子,使这个即将燃成燎原大火的火源于无声中渐渐熄灭了。

刀光剑影的鸿门宴事件结束了,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并分封诸王,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对于项羽违背楚怀王之约,使先入关的刘邦不能为关中王,这使刘邦十分不满,要与项羽硬拚,这时萧何劝止。

《汉书·萧何传》载: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屈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

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汉王曰:善。于是汉王带三万人去汉中。

这时的刘邦,虽然已有千军万马,但同项羽比起来,仍然处于劣势。

处于劣势的刘邦不满霸王项羽,一时间,愤怒压倒了理智,产生了要与项羽决一死战的思想。

决战的结果自然是惨败,甚至遭到灭顶之灾。

这时,刘邦智囊集团的另一骨干人物萧何头脑十分清醒,对刘邦提出了忠告。

萧何的一盆冷水,对刘邦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使刘邦正确地看清了自己的力量,取消了硬拚思想,采取了“蜇伏”之计,为日后的发达等待新的机遇。

群山环绕的汉中,虽然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但却十分富饶,是一个颇有江南特色的鱼米之乡。

刘邦在这里接受了萧何、张良、韩信等的计谋,开始了养精蓄锐。

在这场斗争中,使刘邦能冲出群山的骨干人物,当是韩信。

汉王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很短时间就取得了平定关中的胜利,接着打出函谷关,进军中原,与项羽展开了争夺,逐步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面。

在刘邦的发家史中,善于发挥领导集团的智慧,倾听谋士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结语

总之,汉高祖刘邦,以一个小小亭长带领起义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直至登上皇帝宝座,关键是善于用人,能够听取各方意见,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史记》卷96《张丞相列传》: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

【2】《史记》卷55《留侯世家》: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3】《史记》卷55《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原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