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宅门》导演忆50年代:北京同仁堂少爷14岁就学着喝茅台抽中华

祥奇说历史文化 2024-11-23 08:54:44

《大宅门》里藏着的“资本家家事”:从小少爷到时代的余晖

14岁学喝茅台,16岁点上中华烟,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却是大宅门里百年兴衰的缩影。你或许觉得这不过是戏剧夸张,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这样的故事却真实发生过。豪门深宅里的主人,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后却是一代资本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妥协。

一、从康熙年间到民国:乐家的百年家业

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那个时候康熙刚刚登基,中华大地上还弥漫着明清更替的余波。乐显扬,这位中医世家的后人,靠着一手精湛的医术和从清宫太医院学来的秘方,开创了这家药铺。后来,乐家药目被雍正钦定为皇家御用药材供应商,乐家也从此在北京扎下根来。

到了民国时代,同仁堂已经是京城大名鼎鼎的招牌,而乐家也分成了四房,家里人靠着药铺分红过日子。别以为这是民国里顶级富豪的生活,乐家每年的分红约74000大洋,平均下来每房18500大洋,虽说日子宽裕,但离北京首富还有一大段距离。

但命运兜兜转转,到了1953年,乐家迎来了“公私合营”。这时候,他们每年还能从同仁堂分红十七万多人民币,虽然已经退居幕后,但在那个普通工人月薪只有几十块的年代,这笔钱足以让乐家继续过得体面。

二、豪门深宅里的“养子少爷”

故事的主角郭宝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乐家。郭宝昌并非乐家血亲,而是养子。他的养母郭榕,原本是乐家买来的丫鬟。她小时候家里穷到揭不开锅,14岁时被卖到乐家,后来被乐家四房的掌门人乐镜宇娶为妻。

听起来像极了电视剧里的剧情吧?但现实比戏剧更有趣——乐镜宇娶郭榕时,已经70岁,而郭榕才23岁。为了将来有个依靠,郭榕花钱“买”了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郭宝昌。

郭宝昌的童年并不在乐家度过,而是住在自己母亲家。直到1952年,他才被接到乐家大宅,正式过上了少爷般的生活。那时的北京,新中国刚成立,资本家们关起门来过日子,虽然不敢再像旧社会那样张扬,但一个“中上等”的资本家家庭,依然可以过得极为体面。

郭宝昌回忆,家里有专门的厨子,想吃什么只要吩咐一声。每周零花钱40块人民币,比省长的工资还高。更离谱的是,14岁时他就开始喝茅台、五粮液,16岁时学着抽中华烟。养母告诉他:“这个家的爷们都会这些,你不学怎么行?”

三、“少爷”的生活与时代的对比

1. 深宅大院里的小日子

乐镜宇在1954年去世,但郭宝昌的生活依然没受太大影响。家里佣人伺候,零花钱花不完,他从小被养母“催熟”成了一个懂得如何应对复杂局面的“少爷”。

养母教他打麻将,但目的不是赢钱,而是让他学会在输钱时“面不改色”。她甚至叮嘱他:“要想站稳脚跟,没点城府可不行。”学习反而成了次要的事,养母觉得:“学太多就是给人当伙计,你是当爷的,得学爷们的本事。”

2. 普通人家的生活

但这份优越感在郭宝昌第一次走进同学家时瞬间崩塌。他记得,那是一个破旧的大杂院,污水横流,屋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更让他震惊的是,为了一头蒜,这家人竟吵得不可开交——因为这是他们晚饭唯一的菜。

郭宝昌说,自己当时完全无法理解:外面还有人过着这样的日子?他那一周的零花钱,竟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全部收入。

3. 时代的对比

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普通工人月薪不过40块,郭宝昌的零花钱却高达160块。每天喝的酒、抽的烟,放在今天也是顶级享受。而他所在的乐家,也不过是“中上等”资本家。

或许正因为如此,郭宝昌对那个年代的巨大落差有了更深的感触。他后来拍摄《大宅门》,不仅是在讲乐家的故事,更是在还原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的挣扎与矛盾。

四、从少爷到导演:命运的转折

1. 资本家的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家们的日子虽然还过得去,但显然已经不是以前的风光时代。1956年,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乐家虽然还能分红,但逐渐失去了对家业的掌控。

郭宝昌也因此不得不面对现实,他的少爷生活随着时代的改变逐渐消失。

2. 从豪门到平凡

成年后的郭宝昌,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拍电影。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人生,也记录下了乐家百年的兴衰。在他的作品《大宅门》中,那个充满矛盾的大宅院,既是他记忆中的家,也是他对时代的思考。

乐家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郭宝昌也已年过古稀,但通过他的回忆,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有人说,豪门的故事总是波澜壮阔,但归根结底,他们的命运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片泡沫。

郭宝昌用《大宅门》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人,到头来也有过无奈和挣扎。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往往能撑起生活的重量。

历史的书页翻过去了,但那些深宅里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记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