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看宫斗剧的人想必都很熟悉“捧杀”这个词语,前不久有一档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2》的吃瓜团们就曾对“捧杀”这个词进行过一番讨论,可见这个词在现在是很实用的。可是要问起这个词用得最活的祖宗,就得到春秋时期去了。
熟悉历史的想必对于郑庄公和他母亲武姜、弟弟共叔段之间的那点事情很熟悉了。虽然很熟悉,但是为了方便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简单”回忆一下这个经过的。
故事的大概就是:一个叫武姜的女子嫁给了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十月怀胎生下了大大小两个儿子。按照国际惯例,大儿子是他丈夫君位的法定继承人,但武姜喜欢小儿子,讨厌大儿子,想让小儿子当国君。但是丈夫不同意,最后还是大儿子当了国君。武姜不死心,她和小儿子合谋篡大儿子的位,结果被大儿子反将一军。小儿子被赶到别的国家去了,生死未卜,自己也被大儿子囚禁了起来。
我们从这里面提炼几点问题出来讨论讨论:
武姜为何讨厌大儿子却偏爱小儿子?武姜和小儿子对大儿子做了什么?大儿子是如何“捧杀”弟弟的?搞清楚这几个问题,我们才好进行后面的分析。即,讨论这件件事情里面每个人做法的合理性。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武姜对两个儿子态度孑然不同的原因。这原因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是不能理解的,放在古代,其实也不太能理解。
武姜对儿子们的好恶竟然取决于儿子们出生时头的先后。
历史上对郑庄公出生的记载不甚详细,只有寥寥几个字:
“庄公寤生,惊姜氏...逐恶之。”
“寤生”,就是脚先出的出生状况。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庄公出生时脚先出,脑袋后出,吓了姜氏一跳,从此姜氏就很厌恶庄公。
没有看过孩子出生的可能不太明白,这孩子脚先出怎么就能吓到母亲了呢?
原来一般人出生都是脑袋先出,脚后出,但郑庄公不一样,他是脚先出,脑袋后出。
这武姜十月怀胎要生大儿子的时候,却遇到麻烦,儿子不按常理出牌:“寤生”了。
可“寤生”就“寤生”,为什么会惊了母亲,为什么会导致母亲厌恶呢?
其实有两种原因,一是难产,二是不吉利。
1、难产
脚先出属于胎位不正,一般就是难产。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很有可能就一尸两命。这是很危险的。而且,刚出生的孩子是头大身子小,头先出的话,后面身子就滑出来了。但是脚先出的话,身子是一截一截出的,会很痛苦。所以武姜觉得大儿子来到世上就是为了折磨自己的,才会厌恶他。
2、不吉利
当时还是属于周王朝的统治之下,信卦、信巫、也信神,并且巫神之说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东西都分凶吉。脚先出来在那时就是个不祥之兆,而不祥之兆是大忌,所以武姜才那么厌恶“寤生”的大儿子。
但小儿子不一样,小儿子的出生很正常很顺当,属于大吉大利之兆,两相比较之下,武姜自然就觉得小儿子来到世上就是给自己带来福气的,就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人生来就有趋吉避凶的本事,武姜的偏心之举也就有着落了。
要不然不能解释母亲因为儿子的出生反了顺序就深恶痛绝了。
但是,说到底还是武姜自己的问题,他老公郑武公就不care什么凶啊,吉啊的,照样很看重自己的大儿子,坚持要把自己的侯位传给他。这让武姜很不舒服。
因为武姜中意自己的小儿子,自然想把什么都给小儿子,甚至不惜要大儿子的命也要满足小儿子。
武姜爱小儿子的心,可谓疯狂。她为了小儿子,几乎是要把大儿子往死里整。
接下来我们看看武姜如何花式作大儿子吧1、希望老公废长立幼
古人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郑庄公作为郑武公的长子,继承侯位的肯定就是他了。要好理解一点,我们可以往大了说。
就好比,一个皇位的继承者通常都是大儿子,这个大儿子生下来一般就是太子人选,但是中国历史上也存在不少篡位夺权的小儿子。比如我们的唐太宗李世民是老二就篡了他哥哥李建成的权,不仅杀了自己的亲哥哥,还逼得自己老爸退了位,自己当了皇帝。
这个武姜也一样,就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于是经常在老公面前吹枕边风,要他废长立幼。可惜他老公不是个好糊弄的,执意要把位置传给大儿子。
2、大儿子继位,她花式为小儿子讨要土地。
郑庄公上位,武姜第一次为她小儿子讨要封地,就要了一块军事重地,就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据说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要是给了他,郑庄公还不等于把自己的命脉给了他们了。
武姜一开口,就想要这么重要一块地方,她的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了。郑庄公也不是蠢的,没给。
她要了一块相对重要的“京”,当这块地方也是超规格的,但郑庄公答应了。
后来她小儿子尝到了甜头,又要和哥哥共有他哥哥辖区的土地。郑庄公也答应了。
3.和小儿子里应外合反了大儿子。
她这小儿子自从从哥哥那里讨来封地以后,就觉得可以无所顾忌了,认为只要有娘在,他干啥都行,谋反也可以。于是就大肆地招兵买马。等他治备妥当了,武姜就和他里应外合谋反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失败了。原来,他大儿子早就知道他们在谋反,做好了笼子等他们钻呢。
最后,我们来说说,郑庄公是如何一步步“捧杀”自己的弟弟和母亲的我们知道,郑庄公对弟弟和母亲向来是有求必应的,但偏偏有一事不应。
前面我们讲过,武姜想问大儿子讨要虎牢关这块地方给小儿子做封地。这块地方是军事重地,给了他弟弟就等于间接地把郑国也给出去了。但是郑庄公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很是合情合理,他说虎牢关太危险,曾经拥有那块土地的人被杀了。他看起来好像是要为弟弟考虑的。
武姜没那么聪明,自然信了。
郑庄公后来就有求必应了。
他母亲要土地,给。
他弟弟要分他的地,给。
但他是国君,土地分封之事是国事,不是单纯的家事。国君如此做法,虽然是孝顺母亲,宠爱弟弟,但却可以说是十分窝囊了。
他的属下就很看不下去,都已经劝他不要养虎为患好久了。
但郑庄公一点也不着急,他先是委屈巴巴地说:“我母亲问我要,我只能给啊,不给就是不孝顺呀!”
后来,当他弟弟和他的势力表面上旗鼓相当的时候,他的属下是真坐不住了。
他说:“国君啊:一国不容二主,你是不是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你弟弟?要是让给他你就一句话,我就去他手下做事了。要是不让,你就让我去把他干掉!”
结果郑庄公还气定神闲地安慰他们说:“你们别急,他们不义的话,会自取其辱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郑庄公其实已经在布局了,他并非真的是孝顺母亲疼爱弟弟才对他们予取予求,他只是故意让他们膨胀,自己挖好了坑等着他们跳而已。
最后,他弟弟和母亲真的就膨胀到觉得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夺了他的君位了。然后就被他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他的做法,既快又狠而且准。
一般人把他的做法定义为“捧杀”。
捧杀的释义: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被吹者骄傲自满、停滞退步身世导致堕落、失败。
郑庄公的做法是,过分纵容母亲和弟弟的贪婪,最后纵容得他们做出谋反这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从而可以以此为由除掉他们。虽然方法不同,但其结果是一致的。
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是韩魏两家就用了郑庄公的这种“捧杀”计俩。
当时的晋国由智、赵、韩、魏四大家族把持,但又以智家势力最雄厚,连晋国君都被他控制着。
这时候四家的家主分别为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
智伯家大业大,也很跋扈,就是那种看谁不顺眼就直接就整他那种,某天在一个大型宴会上把赵襄子给羞辱了一顿,从此赵襄子和他势不两立。这是一个引子。
不久之后,智伯就希望赵、韩、魏三家贡献一点地给他。这时候三家不太团结,大有一种其中一方受欺负,另外两方能够看好戏的心态。
韩魏两家胳膊拧不过大腿,先后把地割给了智伯。
一般人认为韩魏两家太怂,其实韩魏两家是太精明了。他们觉得智伯这个人是贪得无厌而且容易自满自负,他要土地就给,他就会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都不敢拿他怎么样,都得尊他为老大。他就会继续向其它家族要地,这时候,不团结的各家族们,就不会作壁上观,就有可能抱团了,到时候再把土地抢回来就是了。
结果智伯从韩、魏那里得到了土地之后,又去赵家要土地的时候,赵襄子就打死不肯给。智伯就带着韩魏两个“听话”的“小弟”去打赵,结果韩魏两个反水了,跟赵一起合起来把智伯灭了,分了他的地,最后三家把晋地全分了。还分别被周天子封了侯。
韩魏两家可谓赢得非常漂亮。
他们的做法和郑庄公一样,都是先让对手膨胀,然后一网打尽。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捧杀。
但是郑庄公和他们不同的是,郑庄公很强。他有能力拒绝母亲和弟弟的不合理要求,但是他不直接拒绝让他们知难而退,而是选择让母亲和弟弟膨胀,然后掉进他亲自为他们打造的死亡之坑里。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郑庄公对弟弟的“捧杀”呢?其实历来史学家们对于郑庄公的做法都是贬大于褒的。
为什么呢?
因为郑庄公的做法,一、不孝,二、不悌。
不孝,指的是事母不孝,他把母亲当成一个仇敌来对待,一步步给她挖坑。看似对母亲予取予求,至纯至孝,其实处处都是陷阱。最后,他甚至还把母亲囚禁了起来。
古时候,人们极其注重孝道。郑庄公显然不孝之至。
不悌,是对弟弟没有尽到教育引导责任。他明明知道母亲对弟弟的教育方式不对,也知道弟弟被母亲宠得有点蠢,容易膨胀,容易毁掉自己。可是他还是任由弟弟膨胀,然后使劲捧他,捧得他犯下谋反罪,然后还差点将他给诛杀。
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点亲情都不顾念,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但,站在郑庄公的角度,他其实无可奈何
首先,郑庄公的出生就很无辜,出生是顺还是逆不是他能选择的,应该是跟母亲的身体状况有关系的。
其次,寤生,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憋死在娘肚子里面,可以说他的一生的开头就很艰难了。
但,出生之后,还要遭受母亲的敌视,极有可能还被虐待过。好不容易有个弟弟,还要被母亲撺掇得和自己对立起来。他连一点儿亲情都享受不到,后面又怎么可能有情呢?
最后,说他“捧杀”弟弟这个事情,绝对也是无奈之举。
因为,从后面郑庄公对武姜和弟弟的予取予求就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很听母亲的话的。也正是因为他听话,武姜才敢毫不羞愧地向他开口讨要土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武姜这个人是暖不化的。
而武姜能够大胆地对身为国君的儿子讨要土地,必然也是有一定势力的。她废长立幼的心不死,郑庄公的君位,甚至郑国的国本都随时存在动乱的可能。
也就是说,武姜和他小儿子,就是一颗杀伤力巨大的定时炸弹。对于这种炸弹,要么等着它自己爆炸,要么就在可控的范围内引爆它。后者造成的伤害绝对是比前者要小的。
如果不理解这种操作,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电视剧《大秦赋》,秦始皇对待母亲赵姬的做法,就能明白郑庄公做法的用意了。
秦始皇嬴政虽然是个君王却没什么权利,可是赵姬拥有监国的权利,有的是实实在在的权利。
赵姬和嫪毐私通,生了两个儿子,就像把嬴政给干掉。而嫪毐没有一点功劳,却被赵姬封了个有权有势的长信侯,权利比嬴政都大,甚至他还可以看不起嬴政。
可是嬴政在加冠亲政之前,就是知道真相也一言不发,甚至还护着嫪毐不让他被吕不韦弄死。可就在他加冠亲政那天,嫪毐谋反了,他拿下了嫪毐,从母亲那里夺回了权利,还扳倒了权臣吕不韦。
为什么他明明可以提前揭发嫪毐,却任由他猖狂呢?他就是想通过嫪毐把权力从母亲和吕不韦手里夺回来。只有他们造成不可饶恕之错,他又有能力治他们的时候,他才真正发难。这种做法和郑庄公是不是像极了呢?
那么如果郑庄公是无辜的,谁才不无辜呢?当然是武姜了。我们可以看到,武姜最后之所以被自己的亲儿子算计,责任其实在她自己。
虽说大儿子“寤生”不吉利,也让她产子痛苦,可是毕竟那是自己十月怀胎才生下来的嫡亲嫡亲的骨肉啊!连他丈夫都没介意什么吉利不吉利的。可她却逮着个亲儿子往死里整。
这也太没有母性,太没有人性了。
而且,她的心还偏到爪哇国去了,她什么都想给小儿子,连属于大儿子的东西也想拿来给小儿子。
结果最后呢,自己被囚,小儿子被迫逃到异国他乡,生死不知。
可以说,小儿子的悲剧,是她武姜一手造成的。
这一母二子三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看似是国事,其实还是家事。因为这家事跟国事挂钩了,就会造成“家事不宁,国事也不宁”的情况。
为什么武姜最爱小儿子结果却害了小儿子呢?这一点很值得当父母的反思。
父母对孩子偏心,有三害:
其一、造成不受重视的孩子心理不平衡。
这样的孩子有两种成长方向,一种是自闭。另一种是拼命努力引起父母的重视,能力自然会强了。很明显,郑庄公就是第二种。
其二、造成兄弟不和睦。
不受重视的孩子可能会嫉妒那个被偏爱的孩子,这样,两个孩子就可能互相把对方当成仇人。
一般情况下,被偏爱的孩子会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然后不思进取,比如武姜的小儿子,最后被大儿子给干掉。
其三、子孙不孝
父母不爱的孩子,长大了也不会对父母有多少感情,父母溺爱的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长大之后也不会对父母有多少尊敬。所以这样的父母极有可能晚景凄凉。
郑庄公和嬴政都曾把母亲囚禁,可见被母亲伤害过的他们,对待母亲也是十分狠心的。但是古代重孝道,君王要立德,才会最终勉强把他们接回宫。但也是晚景凄凉。
所以,我们得出来的结论就是,父母一定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对待所有孩子持一碗水端平的态度。平等对待孩子,才是爱孩子爱自己的举动!因为“家和万事兴”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