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6200字。
腊八源于祭祀。
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到了汉代,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腊八粥的来历源于十二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为了纪念佛祖在这天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后来传于中国,就有了腊八粥。
南宋的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六》记载:“自冬至后戌日,数至第三戌,便是腊日,谓之‘君王腊’。腊月内可盐猪羊等肉,或作腊、法鱼之类,过夏皆无损坏。惠民局及士庶制腊药,俱无虫蛀之患。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腊八节并不是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就是这个冬日也许不算起眼的腊八节,却还是千家万户,喜怒不同,促生出了无数的佳作名篇。
有闲坐灯火,人间温情;有大雪不归,羁旅思乡,也有战乱别离,生死永隔……
一、“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之人生感怀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十二月八日,苏轼的朋友张怀民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的生涯结束,要返回京城。
这一天,因“乌台诗案”也被贬在黄州的苏轼来相送好友,席间同感身世,痛恨当时朝党之争,写下了这篇伤感的《南歌子》。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张怀民是苏轼在黄州的好朋友,我们还记得那篇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见,当时张怀民不仅是苏轼最好的朋友,还是他最好的知己。
本词上半阙是以卫青和霍去病来比张怀民,点出张怀民和卫青、霍去病一样,都是元勋之后,出身高贵,有大功于朝堂。这样的人应该“吹笙只合在缑山”,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谁知却也被贬谪,反映出当时朝堂的黑暗。
后两句“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是希望张怀民这一次能够顺利的平冤昭雪,赶紧过年回家团圆,过上美满的生活。
下半阙前两句“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是点出和张怀民此时相聚的时间和地点,希望老友能够记住这一天的欢聚时刻。其实也隐隐点出,词人希望明年的腊八节,两人能够继续在京城相聚,也就是自己也能够尽快结束被贬谪的生涯。
最后两句是酒酣耳热之际,词人最想吐露的话,希望这个老朋友有朝一日,重新飞黄腾达,不要忘了还有一个在黄州等待你的故人。
本词既有赞誉,又有惆怅,还有寄托,是借景送别抒情的佳作。
在苏轼因“乌台诗案”人生的至暗时刻,最好的朋友和知己又要远离自己,想起从此以后形单影只,前途难料,难免感怀。
二、“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之人生苦寒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早年虽有才名,却贫困潦倒,颠沛流离,受尽了世间的苦难。
这首词正是他早年流离之际,时逢腊八节,自己还在行路之中,大雪飘落,饥寒交迫,写下了这两首感怀之诗,本诗是其中一首。
唐辰腊八日大雪二首·其一
平生腊八日,借钵受斋糜。客路岁将晚,旅庖晨不炊。
持杯从破律,遣兴自吟诗。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
诗中说,以前每逢腊八,好歹能够拿着个钵盂去寺庙里接受施舍,混一口饭吃。今年的腊八节,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我还在赶路,都快晚上了,我连早饭都没有吃。
这个时候,不禁深深的感怀,什么时候我能再住在寺庙附近,每天跟着寺庙僧人们吃一口饱饭就足以。
很难想象,这是大名鼎鼎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在年轻时候发出的宏大志向。
那个时候,哪一个文人不是想着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宏伟志向。但是,如果真的从小就饱经时间沧桑,每天饥寒交迫,可能真的只求一顿饱餐就足矣。
常言人穷志短,少年就“十有三岁而好为文”因才华出名的张耒,在寒冬腊月,饥寒交迫之际发出了“何日依禅宿,钟鱼自有时”的卑微愿望。
腊八节这样的欢庆节日里,这既是劳苦大众最朴实的愿望,也是对当时北宋王朝的一种讥讽。
三、“溪光不尽,山翠无穷”之时光悠闲南宋时期的诗人汪莘仕途不顺,隐居黄山,当世颇有诗名。
虽说“山中无日月”,但是腊八这一天,诗人还是约了好友洪仲简在黄山下的小村庄赏景饮酒,暮宿山村,夜雪之际,写下了这篇欢快的《行香子》。
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本词的上半阙是讲词人和好友山行之际,在山中小店喝酒赏景,窗外美景比美酒更让人陶醉,在词人的眼中,“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和山色溪光掩映不尽,虽是腊月,却仍然是春色盎然。
晚上暮宿山下小村,望着孤村斜阳匆匆而落,大雪趁着夜色飘落下来,望着窗外一片白茫茫的远山云峰,词人马上就想到了明天一定要备好渔具,去做个“蓑笠翁”,去“独钓寒江雪”。
看着这首明快的词,尤其是最后词人无忧无虑,看到夜里下雪,就“独钓寒江雪”。不禁羡慕山中欢快的生活,更不禁想起柳宗元,同样是“独钓寒江雪”,柳宗元钓的是千古的孤独,这里钓的是时光的悠闲。
对比强烈,让人扼腕。到底是求功于朝堂还是隐于江湖?
图1 黄山冬雪
四、“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之梦里老家清朝诗人张问陶生于1764年,卒于1814年,在他的生涯中,唯一的一个丁未年就是公元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这一年,他在成都乡试,并且在成都第二次结婚,回了一次家乡遂宁。
本诗应该写于公元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这一年的腊八节,诗人在京师(今北京市)考中举人,住在京师。本诗的标题就是纪念去年腊八节。
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本诗前四句都是在回忆去年腊八节的时候,自己在家乡和兄弟情人们共度佳节的场景,亲人温情,是最美好的会议。
后四句是说今年的腊八节,也就是现在,自己喝了一碗腊八粥之后,思乡之情更是无法抑制,以至于晚上睡觉做梦的时候,梦里回到了家乡,家乡还是那样的温情,一起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共度佳节。
少年就被称为“青莲再世”的张问陶,存诗3500余首。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这首诗也是体现了他一贯的诗文风格,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但是字里行间是浓浓的情感。
五、“清吟迟月渚,剪烛永今宵”之兴之所至明朝一代文宗杨慎是四川新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自小长于京师(今北京市)。
公元1524年(嘉靖三年)被充军到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市),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滇南流放生涯。
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才迁回四川,寄寓江阳(泸州)。
公元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十月被押回永昌。
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杨慎在昆明病逝,终年七十二岁。
杨慎在云南被流放了三十多年,这首《腊八日与墨池野酌迟丘月渚》写的他羁旅在外,怀疑是在云南所写(但是云南没有迟丘月渚这样一个地方,可能是改了名字,或者已经消失了)。
腊八日与墨池野酌迟丘月渚
散步谪仙桥,严寒酒易消。云容将变朔,风信巳鸣条。
只为朋从好,浑忘旅寓遥。清吟迟月渚,剪烛永今宵。
本诗写的是诗人在腊八节这一天,和朋友墨池两人在一个叫迟丘月渚的地方喝酒赏景的事。
腊八节这一天,诗人羁旅在外,突然好友墨池来访,大喜之下,两人去迟丘月渚的谪仙桥散步赏景,喝酒。这一天朔风大起,吹得树枝呼呼乱响,两人喝的晕晕乎乎又被大风吹醒了,因为相聚甚欢,对身外之事两人浑然不觉。
眼看喝的都日暮西山,诗人又建议两人回到寓所,剪烛长叹,以对良宵。
不禁让人想起张岱在杭州西湖,也是大雪纷飞的一个傍晚,与陌生人在湖心亭喝酒的故事(可参阅拙作《以有我之意,入无我之境—湖心亭看雪》)。
情境相似,心境不同,情境也大不同。
六、“迷离烟水藏幽梦,魂返南屏夜半钟”之风雨飘摇陈曾寿生于晚清,是晚清民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远”,“深醇悱恻,辄移人情”,而且多用禅语,风格独特。
腊八日煮粥感赋·其二
粥饭家风孰识侬,多生禅味尚沉醲。
迷离烟水藏幽梦,魂返南屏夜半钟。
吃惯了最平常的粥饭,虽有些禅悟,但还是沉迷于浓酒。
醉酒之后,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盛世,烟水人家,听到了旧日的南屏晚钟。
陈曾寿的晚清时代,朝政腐朽黑暗,列强入侵。风雨飘摇之下,哪里还有节日可言。
最后两句无限凄凉,让人仿佛看到了山河破碎下,对盛世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当下生活的行将就木。
图2 腊八粥
七、“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之悲惨世界清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诗人李福,在腊八节这一天写下了《腊八粥》这样一首长诗。
腊八粥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
这是一首写实长诗,很有杜甫风格。
全诗前八句是写腊八粥的由来和做法。中间大段是写在寒冬腊月里,无数饥民冒着严寒,甚至冒着被冻死的风险在街头求施舍腊八粥的惨状,人多粥少,很多没有求到腊八粥的人哀号不已。后边部分是写诗人的所感和对当时朝政弊政和官僚的无情批判。
这首诗很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柳宗元《捕蛇者说》的风格。
可惜看到网上绝大部分人根本连全诗都没有看过,只盲目引前四句或者前八句,就妄言说这是一首描写腊八粥的节日赞歌,真是无言。
八、“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之乡间淳朴明朝诗人李连芳少有才名,三十九岁中进士入仕途。因恃才傲物,被劾罢归后,潜心纂修《(万历)濮州志》。
这日正值腊八节,在家乡濮州(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的李连芳,记录下了这个充满民俗气息的美好节日。
腊日
腊日烟光薄,郊园朔气空。岁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积雪连长陌,枯桑起大风。村村闻赛鼓,又了一年中。
全诗近似白描,淡淡的展示了一个唯美的时刻。
腊八节这一天天高云淡,空气清新。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祭祀,爱喝酒的老翁们凑钱买酒喝酒。积雪落,大风起,村里赛鼓无比热闹,过了腊八节这一天,马上就是除夕大年了。
这首诗是纯纯的民俗风情写实,没有丝毫的主观情绪,反映出了最朴实淳朴的山村风情,是一首唯美的乡村风情诗。
九、“但知岁月堕寂寞,不悟乾坤发艳阳”之世事无常南宋词人周文璞曾短暂为官,一生穷困潦倒。这一天腊八节深夜,客居外地,无法入眠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腊月八日雨》。
腊月八日雨
愁云欲雪未成雪,忽闻寒雨夜淋浪。但知岁月堕寂寞,不悟乾坤发艳阳。
天黑gui车声更大,夜阑客枕梦初长。明朝起视篱砌下,草芽浥浥又回黄。
这首诗前四句是写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本来就是寒冬腊月,愁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雪,谁知道到了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饱经沧桑的诗人更深感岁月和世事的无常,根本无从琢磨。
天更黑了,天上鬼车(传说中的夜间发光的怪现象。洪迈在《夷坚三志壬·夜见光景》记载:“江西徐相传:夜间有光景燁燁,发见者亦谓之鬼车。人偶闻之,须亟以秽物蒙眼。近注视之,则见其或丈夫,或妇人形,而非淮浙所谓九头鸟者。”)的声音越来越大,让客居之人难以入眠。
好不容易天亮了,当第一缕晨光照亮篱墙,才发现嫩绿的草芽已被雨水滋润,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这首诗整体氛围阴冷,丝毫看不出节日的任何痕迹。只是一个落魄之人在一个平常的冬夜中的感慨。
全诗以客居他乡,冬夜冷雨为背景,深夜寒雨,诗人内心极其不安。
从酝酿的冬雪变成了冬雨,从本来应该枯黄的小草在冬雨后,第二天第一缕阳光照射下又变得生机勃勃,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岁月无常的感慨。
本诗隐含了诗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思考。他相信自己目前凄凉的处境很快就会改变,对生命的希望和坚持才是人生的意义。
十、“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之战场烽火公元1206年(开禧二年)十一月,金兵渡江南下,二十万大军围襄阳城。赵万年力劝新任招抚使赵淳死守襄阳。
公元1206年(开禧二年)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襄阳城被围九十多天,以万余人,抗金人二十万大军,城得以全,围得以解。
公元1206年这一年的腊八节,正是南宋和大金大战胶着之际,襄阳城外大兵压境,双方战死无数。就在这一天,诗人赵万年写下了这篇《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
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
又到了腊八节,家家户户团圆,端起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共享冬日温情。
可是,襄阳城内外的战士们还在浴血奋战,保卫家国。在刀林剑雨中,谁还知道今天是腊八节?
短暂休息的时候,九死一生的战士们端起了粥饷,这才知道,今天是腊八佳节。
多少将士鲜血才换来这一刻人间温情。
十一、“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之淡泊意境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三十四岁的苏轼自请外放,到杭州任通判。这一年的腊八节,苏轼到孤山寻访惠勤、惠思二僧,回家后写下了这首名篇。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怳如梦遽遽。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全诗分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是讲诗人雪天去西湖孤山寻访二僧,西湖天空积满阴云,压满湖面也显得阴沉,西湖的楼台在层峦叠嶂的远上和云雾间时隐时现。山林幽深,飞鸟游鱼自得其乐。
如此幽深的山林中,两位僧人的庐舍到底在哪里?
终于找到了两位僧人的庐舍,只是最简单的竹屋纸窗,也正是以为有这样的得道高僧,才显得孤山并不孤单。
后半部分写诗人回程。由于天黑路远,童仆相催,这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出了孤山回头再看,雪意更浓,野鹘盘旋在佛塔之上,饶有乐趣。
到家后,诗人还在回味刚才的谈话,越回味越觉得不虚此行。赶紧提笔写下这首诗,怕时间一长,无法写出精微奥妙之处。
这首诗第一句就是名句,全篇犹如西湖之景,秀丽连绵,其中一韵到底,更显音律之美。虽然全文并没有写自己和二僧交谈的内容,但是从寻访和回味,可以体会到诗人和二僧一定所谈甚欢。
爱新觉罗·弘历在《唐宋诗醇》评价道:“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於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然入画。‘野鹘’句於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於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於冰瓯雪碗。”
纪昀在《纪评苏诗》评价道:“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泊。”
王文诰在《苏海识余》评级道:“《腊日游孤山》诗后半句法,无处可学,直如如来丈六金身,忽于虚空变现,公亦不自觉其然也。”
图3 冬日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