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最倒霉之人因言入狱本不致死,好友去求情,崇祯立马下令凌迟

审度 2022-05-26 19:20:51

俗话说“最怕猪一样的队友”,明朝末期就有这么一位冤大头,本来握着一手好牌怎么看也死不了,谁知让几位“猪队友”一番操作,最后被气急的崇祯批了死刑,由问斩改为凌迟,硬是挨了3600刀,尸身当街出售,可谓千古第一惨。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郑鄤,他是个官二代,父亲郑振先官至礼部主事,区区正六品,算不上什么大人物,却在东林党“党同伐异”的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扬“大无畏”的怼人精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竟向皇帝上《直发古今第一权奸疏》一折,骂当朝首辅朱赓为大奸大恶之辈。要知道,这朱赓虽算不上什么名臣良相,却是由万历皇帝亲自罩着的。万历读罢郑振先的奏折后作出重要指示:“捏无影之事,污蔑辅臣,倾害忠良,以自固位荣身”,简直一派胡言,于是将郑振先连贬六级,几乎等同于流放。

父亲的悲惨遭遇就摆在眼前,不料郑鄤完全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挑的对手个个更是重量级。

郑鄤的前半生顺风顺水,他少有才名,19岁乡试中举,29岁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离进入核心决策层就差一道门,比老爹仕途的起点那可是高多了。也就是那年,郑鄤身边多了位名叫黄道周的密友,这位仁兄后来在坑死前者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咱们稍后再说。

公元1626年,东林党同阉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杨涟、左光斗等人因得罪阉党遭魏忠贤诬陷入狱后,义愤填膺的郑鄤作《黄芝歌》以表同情,不料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削职为民。此后,为躲避祸端,郑鄤东奔西走不得宁日。

1627年12月11日,大宦官魏忠贤倒台,其爪牙被尽数清算,郑鄤也被朝廷召回并官复原职。熬过了最黑暗的阶段,他的仕途眼看焕发第二春,不料此时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如鲠在喉,很不舒坦。

原来,1628年11月初,内阁出现空缺,崇祯要求吏部给一份递补人员候选名单。本来,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钱谦益最有希望替补入阁,但此前呼声很高却意外落选的温体仁不服,伙同政治盟友周延儒等人发布消息,称钱谦益与他的同党们合伙操纵朝政,成功引起了崇祯的猜忌。

值得一提的是,这温体仁并不算什么好鸟,他城府极深,为人阴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却又心思细密,明面上表现得谦恭仁厚,从不给人留下把柄。此外,钱谦益千好万好,有一点万万比不了温体仁——后者因“硁硁自守”而备受称誉,不结党不营私,两相对比,崇祯心里立马就有了答案。

11月6日,崇祯召集百官于文华殿,当着大伙儿的面搞了个“竞争上岗”。其间,温体仁狠抓“满朝皆是谦益之党”的命门,狠狠抨击对方结党营私,甚至不惜将前朝旧案翻出来作为佐证。纵使钱谦益满腹经纶也毫无还手之力,最后被怼得当场下跪向皇帝谢罪求饶。

此战令温体仁名声大噪,彻底赢得了崇祯的信任,而钱谦益则被扫地出门,东林党损失惨重。此后,温体仁平步青云,直至晋升为内阁首辅。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东林党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作为东林党大将,郑鄤立马发挥自己的带头示范作用,充分发扬东林党员的先进性精神,上奏狠批温体仁,称之为大奸大恶之徒。然而对方也绝非等闲之辈,很快就发起了反击。他通过各种手段搜集郑鄤的黑料,很快便发现郑鄤居然曾揍过自己的继母吴氏。

事实上,这事儿说来挺狗血的。

原来,吴氏嫉妒心很强,下手也狠,经常无辜毒打婢女,搞得府上鸡飞狗跳。不仅如此,郑家有钱,吴氏经常从中敛取钱财补贴娘家,两家闹得很不愉快。

当时郑鄤年仅十八,实在看不下去,便想了个解决办法:他找来一巫婆哄骗吴氏,称后者此前的种种行为会招来非常可怕的报应。吴氏惊骇,忙问消除之法,巫婆说,想要消灾唯有让人打自己一顿,于是吴氏便让郑鄤打了她二十大板。此后,吴氏也大为收敛。

按理说,这事儿并不算大奸大恶,反而有点“正能量”,然而按照大明律,儿女打父母可是死罪,尤其郑鄤是读书人,又在朝廷为官,情况便更为严重。此外,吴家还传了一些有关郑鄤的闲话,说他玷污自家儿媳韩氏,逼得后者上吊身亡。这些事最后都被捅到温体仁那儿,他巧使手段,一下就把郑鄤搞成了一名全无道德底线、伦理纲常败坏的恶徒。对此,崇祯勃然大怒,下令将郑鄤打入大牢。

谁料郑鄤在牢里的日子,一开始居然还算不错。

失去了阉党的压制,东林党羽遍布朝野,手眼通天,已然无可撼动。郑鄤此番锒铛入狱,他的盟友们也是积极营救,且不说可以立马消灾出狱,起码可以免遭皮肉之苦,生命无虞。不仅如此,此时郑鄤名声在外,他的名头也招来了其他一些人,如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更是把自己两个儿子带到牢里拜郑鄤为师。

这下有黑白两道撑腰,郑鄤的处境也愈发稳定,他的案子审了一年又一年,最终也没审出个所以然来。眼看要转危为安,谁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猪队友”跳了出来。

“猪队友”之一就是咱们此前提到的黄道周。史家将此人评价为抗清名臣、民族英雄,他为人却单纯得令人着急,犹如一根筋。有一次,郑鄤请黄道周到自己家中做客,让人冒充自己的继母,当面夸他孝顺懂事。黄道周居然一直记着此事,在他眼里,好友的人品如雪一般纤尘不染。郑鄤入狱后,他也绝不相信好友会做出殴打继母这种事。

就在郑鄤案热度下降,即将出现转机之时,黄道周哪壶不开提哪壶,突然主动把这事儿掀了出来。公元1638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入阁,黄道周借机以杨夺情一事做引子替好友开脱,声称“缙绅家庭小小勃谿,犹以法治之,而冒丧斁伦,独谓无禁,臣窃以为不可也”,也就是说郑鄤犯的错本质上是小家内部的争吵,根本算不了啥。

一开始,崇祯懒得搭理,没想到黄道周还来劲了,一连又上了几折,连带着把崇祯的治国政策都贬得一无是处。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崇祯本就疲于应付,被这么一骂立马气不打一处来。他迁怒于“文人误国”,觉得文官靠一张嘴,啥道理都让他们占了。想到这儿,崇祯更是嫌恶郑鄤以及东林党。

不仅如此,郑家人也是积极奔走,花钱贿赂皇帝的老丈人周奎,让后者帮忙说情。连此前拜师的吴孟明也客串起了说客,一时间,突然冒出来的大批说情者又把郑鄤的案子炒得沸沸扬扬。然而,这番操作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崇祯被吵得头皮发麻,最后心一横,下令三法司重审此案。

在皇帝的照会下,审讯者动用了各种酷刑,郑鄤不得不承认了自己“杖母”之罪;对于其他罪行,他依旧死不承认。即便如此,这也给足了崇祯杀他的理由,皇帝为泄恨撒火,又下令将问斩升级为凌迟。

事后,黄道周才意识到自己蠢得可以,他不禁感慨自己太心急,本来想救朋友,谁料反过来害了他。

假设一下:倘若没有黄道周等人这番加戏,郑鄤最终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助他人的命运推测一番。

李自成入紫禁城后,大将刘宗敏奉命将崇祯手下重臣尽数擒拿,其中就包括大明朝最后一任内阁首辅魏藻德。

李自成问魏藻德:你的主子都死了,你为何不殉死呢?后者答曰:我正等着为您办大事呢,哪敢去死啊?这话把闯王气得不轻,下令将魏打入大牢酷刑折磨,将其十指夹断,打得不成人形,最后因脑裂死于牢中。

从史料来看:农民军攻入京城后,将800多名明朝官员打入大牢反复施刑,一是为了从他们身上榨取银饷,二是为了报复。李自成这样泥腿子出身的起义领袖,尤其厌恶魏藻德这样的“墙头草”;而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倘若郑鄤活到了明朝覆灭的这一天,被农民军在大牢之中发现,在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之后,李自成对这位“铁骨铮铮”的“清流”高看一眼,最终赏他一条生路也说不定呢。

0 阅读:135
评论列表
  • 2022-12-06 19:05

    刘皇叔到曹操面前给吕布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