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大撤离,两个外籍老板套现15亿,把控制权卖给了国资

灰鸽胡侃 2025-01-08 12:53:30

这是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巨头孚能科技上市4年来的成绩单。

很难看,从IPO的第一年就开始亏,至今已累计亏损44亿,而且,还是所有动力电池上市公司中,唯一没有盈利过的公司。

不过,在A股,再难看的业绩也可以卖钱,还能卖个不错的价钱。

近日,孚能科技发布公告,实控人YU WANG、Keith D. Kepler把控制权卖给了广州国资,套现了9个亿。

根据公告,交易价是每股15.9元,而双方签订协议时孚能科技的收盘价只有11.6元,溢价了37%。

溢价卖给国资,两个实控人做得一笔好买卖。

而从二人的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两个外籍朋友,YU WANG来自加拿大,Keith D. Keple来自美国,这是一场跨洋大撤离。

实际上,二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收获还不止9亿,早在孚能科技上市之前就已经开始落袋为安了。

2017年,二人转让了6.4%的股权给三家投资机构,套现了4.8亿。

2019年,又转让了2.4%的股权给两家投资机构,套现了1.8亿。

其实,15亿也只是部分所得,卖掉控制权后,二人还持有孚能科技14.87%的股权。

而脱离实控人的身份后,套现就更方便了,以当前股价计算,还能再卖21亿。

孚能科技是科创板公司,科技水平到底咋样咱不便评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汽车动力电池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了。

根据公开的数据,我国目前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已达到4800GWh,但实际的产能需求只有1000-1200GWh,供应能力是需求量的4倍。

僧超级多,粥超级少,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两个北美洲的老板为何要撤离。

不过,僧并非一直这么多的,孚能科技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已落地中国,如今却沦为行业亏钱能手,确实是让人始料不及。

加拿大籍的YU WANG原本是中国人,中文名王瑀,1986年获得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院做研究员,同时任副院长助理,直到90年代初获得了留学机会后才出了国。

王瑀出国的第一站是葡萄牙,在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现在的里斯本大学)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到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然后就入了加拿大籍。

王瑀在加拿大工作的第一家公司就是被称为“锂电黄埔军校”的Moli Energy公司,1997年-2000年,王瑀在这家公司任研发科学家。

现在锂电池的电极材料都是锂化合物,比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但1985年Moli Energy推出的第一代锂电池产品用的是锂元素。

1989年,Moli Energy的锂电池出事故了,终端产品的电池会爆炸,Moli Energy被迫召回产品并进行经济赔偿,而这一赔就把公司搞破产了。

然后1990年,日本NEC收购了Moli Energy,进行大量试验后证明,锂元素直接电极不行,于是1991年,日本以锂化合物代替锂元素,推出了第一批商用的锂离子电池。

到1997年王瑀加入Moli Energy的时候,普通锂电池的技术方案已经很成熟了,王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动力电池。

不过,日本人对动力电池似乎不怎么感冒,干了3年没什么大进展,然后2000年,美国PolyStor(普林斯特)成立了动力电池研发部,王瑀就跳槽到了Polystor任研发部总监。

人倒霉的时候喝水都塞牙,王瑀在Polystor干了还不到两年,公司就面临破产了,锂电池生产线都拿出来卖了,就更别说动力电池项目了。

项目一停,王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换部门,要么另谋高就,但王瑀认为动力电池项目有商业前景,另一个美国同事和他的想法一样,就是前面提到的Keith D. Kepler。

于是,两个人决定自己干,在美国创办了美国孚能,继续搞动力电池,誓要把动力电池商业化。

然而,美国对于动力锂电池行业的支持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两个人搞了几年也看不到商业前景。

再看中国这边,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国家就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规划,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而电动车就是重点方向之一。

于是,2009年,王瑀带着多年研究的技术和专利回到中国,与江西赣州国资达成了合作,王瑀出技术,当地出资金、土地、政策,孚能科技就诞生了。

最开始的公司注册资本是2.5亿,王瑀以动力电池技术和专利出资1.75亿,赣州国资则出资现金7500万,外资占股7成,国资占股3成。

不过,1.75亿的资产评估值实际上是严重高估了,2017年孚能科技筹划IPO的时候,专业机构对2009年的评估结果进行了追溯复核,只值6660万。

多算了1个多亿,怎么办呢,后补呗,2019年,赶在IPO申请之前,王瑀补交了这1个多亿,以30项专利抵偿了7000万,另外支付了3700多万的现金。

抹平历史瑕疵之后,2020年,孚能科技成功登陆科创板。

如前所说,孚能科技上市就开始亏,要说动力电池行业竞争激烈吧,但别人都能挣到钱。

尤其是2021、2022年,那是公认的锂电池行业最好的年份,凡是干这行的都盈利了,但孚能科技这两年每年亏了9个亿。

当然,也有收获, 2022年趁着行业的东风,搞了一波定向增发,广州国资也就是在这波定向增发中开始入场的,花了33亿。

当时入场成本是23.7元,到现在已经腰斩了,账面浮亏17亿,如今又投入9亿拿下实控人位置,看来,广州国资誓要与动力电池刚到底了。

2022年,王瑀曾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孚能科技连续亏损的窘境,他说自己已经挺过了两次危机。

一次是在美国那几年,与自己同期的美国动力电池公司只有孚能科技活下来了。

一次是起于2015年的中国竞争,孚能科技是首批工信部“白名单”企业中活下来的少数头部企业之一。

上市后的孚能科技正面临的就是第三次危机,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王瑀用了一句颇有些事不关己而又无奈的话:

“这一轮竞争结束后还有哪些企业能继续生存,我希望孚能科技是其中一家”。

其实,如今这场跨洋大撤离,早就已经注定了。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