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加油站“造假”:加50升,到手48.5升!1.5个月逃税超131万

小彭的灿烂的笔记 2025-01-07 17:12:29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

加油站,这一我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所,与我们的出行紧密相连,然而,近日却有报道揭示了加油站行业内的一些惊人黑幕。

看似正常的加油过程,或许隐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猫腻,你支付了50升汽油的钱,但实际加到油箱里的,却可能远少于这个数值。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加油机屏幕依然会显示一个让你信任的数字,加油机作为一种特种设备,从生产到使用都受到严格监管。

那么这些所谓的“猫腻”是如何实现的呢?到底是什么样的手段让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悄然“偷走”了一部分油?

【黑科技的隐蔽“偷油术”】

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加油站的油枪只是一种普通设备,但事实上,部分加油站背后隐藏着一整套高科技作弊系统。

它可以悄无声息地偷走你的油,而你却可能永远不会发现问题,在一些案件中,这种技术的隐蔽性让消费者和执法部门都束手无策。

广西的一家加油站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执法人员通过检查发现,这家加油站在表面上看并无异常,但在杂物间内,却隐藏着一台专门用于操作的电脑。

电脑里安装了一款特殊的“加油站远程控制程序”,这个程序的功能可谓“强大”,不仅可以随意设置加油参数,还能实时删除相关数据,确保没有“痕迹”留下。

比如,正常情况下13次加油应该记录在案,但通过作弊程序,最终只显示3次,这些数据不仅影响税务局的监督,还让消费者毫不知情地被克扣了汽油量。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程序还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并且可以在任何时候“一键复原”,让检查人员即便到了现场,也看不出任何异常。

执法人员经过测试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加油站甚至能直接克扣3%的油量,举个例子,消费者支付了加50升汽油的钱,实际加到油箱的却只有48.5升。

这一数据表明,哪怕是一点点的油量差异,加油站在每天上百次交易中,都可以积累起一笔巨大的非法利润。

这样的高科技作弊方式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让监管部门的执法变得更加困难,传统的检查手段很难识别这些“暗箱操作”。

而且程序还具备自动删除数据的功能,几乎不给调查留下任何证据,偷油的过程可以说是滴水不漏,而消费者却始终被蒙在鼓里。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仅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每一位消费者的权益都值得被重视,而背后的加油站作弊行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对法律的挑战。

【源头漏洞与利益链条】

当我们谈及加油站的“偷油术”时,很容易将矛头指向终端的加油站,认为它们是唯一的作恶者,但深入调查后却发现,这些加油站并非独立操作,背后还有一条精心设计的利益链条。

而源头正是那些负责加油机生产和技术支持的企业,比如,深圳前海某公司正是这一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这家公司通过破解加油机的计量芯片和税控芯片,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计控主板,并嵌入了多个作弊“后门”,这些后门功能强大到令人咋舌。

不仅能够修改加油数据,还能绕过原有的防作弊系统,轻松实现偷油和逃税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主板还能与他们开发的作弊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弊体系。

据调查,这家公司所销售的作弊管理系统不仅操作便捷,隐蔽性也极强,它提供两套完全相同的管理系统。

一套安装在加油站前台电脑上,用于日常管理和结算,另一套则隐藏在后台电脑中,成为真正的作弊中枢,在这个系统中,作弊程序可以通过简单的参数设置实现偷油。

比如将参数设置为“Y=3”,便能自动克扣每笔交易的3%,为了规避检查,这套系统还具备“一键复原”功能,甚至支持手机操作。

这意味着,加油站负责人只需轻轻一按,所有看似异常的痕迹便会瞬间消失,无论是数据检查还是现场执法,都难以发现问题。

据执法部门透露,深圳地区的三家加油站曾以高达75万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套作弊系统,然而,尽管价格高昂,加油站却趋之若鹜。

原因在于它们能够通过偷油和逃税迅速回本,以一台主板的作弊功能计算,每天数百次交易中偷取3%的油量,长期累积下来的利润早已超过软件成本。

更不用说,通过篡改数据躲避税收,更为加油站省下了一笔巨额开支,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产业链并非孤立存在,它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违法生态。

从技术开发到设备销售,再到加油站的实际使用,各个环节都紧密衔接,利益分配明确,这样的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也让普通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受害者。

在源头的漏洞未被堵住之前,无论执法多么严格,这些作弊行为都可能不断变种、升级,成为一种长期隐患,而那些为追求暴利而罔顾法律与道德底线的企业,更应被追究法律责任。

面对这样一条黑色利益链条,我们当如何从根本上切断它的延续?

【消费者困境与维权难题】

消费者作为加油站的直接服务对象,面对这些高科技的“偷油术”,大多数时候处于被动的境地,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是否遭遇了加油猫腻,可能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感觉。

因为没有专业设备和技术知识,消费者难以从表面观察到加油机存在的问题,即使产生了疑惑,能够拿出实际证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种种困难叠加,导致许多消费者即使怀疑自己被“偷油”,也选择忍气吞声,福建漳州的俞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困境。

根据他的描述,他的一辆汽车油箱容量为50升,当时油表显示还剩40公里的续航里程,按常理推算,这种情况下加油量不应超过50升。

但当俞先生在当地一个加油站加油时,加油机显示加了56.48升汽油,这个数据明显超出了油箱的最大容量,俞先生怀疑自己遭遇了“偷油”。

不过,这种怀疑并没有改变什么,事后俞先生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执法人员到现场开展了检查,但并未发现异常,加油站拒绝调解。

最终建议俞先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俞先生在维权上几乎毫无进展。

更糟糕的是,许多消费者即使怀疑加油站存在问题,也并未采取任何行动,一方面,这是因为多数人缺乏维权意识或认为维权过程过于复杂。

另一方面,执法部门未能提供足够透明、高效的处理机制,也让消费者失去了信心,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维权途径,或许是未来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

针对加油站偷油作弊的现象,国家和地方的监管部门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管作弊手段在不断升级,但执法机关的技术手段也在逐步跟上。

许多加油站的不法行为已经被依法查处,不过要想彻底杜绝这些现象,仅靠查处和惩罚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从制度设计和技术升级两方面着手,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

特别是针对偏远地区的小型加油站和投诉较多的重点对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监管,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作弊的违法成本,让加油站和相关企业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结语】

加油站的“偷油术”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然而,面对这些精密的作弊手段,消费者并非无计可施。

只有监管部门、执法机构和技术企业通力合作,从源头堵住作弊漏洞,同时加强日常监管,才能真正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消费者也需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留存加油记录,积极配合执法部门举证,相信随着技术标准的升级和法律的完善,加油站作弊行为将无所遁形。

参考资料:

四川在线在2025年1月5日关于《一个半月逃税131万余元!起底加油站背后的黑色利益链》的报道

光明网在2025年1月5日关于《每加一箱油被偷走1.5升!警方侦破95起加油机作弊案,查明逃税7.9亿》的报道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