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10亿的湿地公园只见一条栈道?

小金口有趣 2024-11-21 10:25:12

近日,偶尔在好几个自媒体平台刷到关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视频及相关推送文章,不由大感兴趣。

湿地公园标志

那是一条“会开花的河”!这条河流叫澄江,源自广西都安县内的大兴乡九顿村和太阳村。澄江的水清澈,在阳光照耀下蓝中透着绿,一种叫海菜花的植物在河中生长,白色的花朵漂浮于水面,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湿地公园主要功能区

资料显示,从2013年起,这里就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起了一个“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北面起于澄江河大兴乡九顿村和太阳村两个源头,南面止于安阳镇益梨社区,包括河面及沿河两岸50米范围内,占地面积共840公顷,计划总投资10亿元。

项目主功能区位于都安县安阳镇益梨社区和高岭镇龙州村,规划建设湿地管理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生态度假项目、湿地科普设施、生态旅游步道、旅游娱乐设施、农耕DIY活动项目,同时进行湿地修复和保护工程、绿化美化工程。

湿地公园俯瞰

目前,都安澄江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罕见的面积最大以及富有城市特色、农耕特色和河流特色于一体的岩溶湿地,是目前国内唯一集河流湿地、城市湿地、农耕湿地于一体的喀斯特湿地。

每年5月至10月,澄江河水上就会开满朵朵黄蕊小白花,此花名为海菜花,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水生药用植物,这种花只有在水质非常好的情况下才会盛开,被称为“环保菜”,由此可见澄江河水的清澈程度。

尤其是借助自媒体的流量推送,这里变成了网红旅游景点。

在无人机视角下的航拍照片及视频,漂亮得让人恨不得立即出发赶过去一睹为快。

但是,在评论区,也有不少评论说,一个贫困县投资10亿元建一个湿地公园,却只看到一条木栈道,质疑投资的去向。

有人甚至用了“拨款10亿,建景区用了5000万”这样的揣测性损语。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都安我非常熟悉,几十年前我多次到都安采访,后来也经常经过都安回河池、南丹探家。

对沿途的澄江、大兴、高岭等好多地名、风情都熟之能详,那些地面中突然冒出的清澈地下河“天窗”,一直叹为观止。

可以这样说,现在建设成湿地公园,引来各方游客,在我看来都是极为自然的事,早就应该这样了。

但投资10亿才建了一条木栈道,这就有点奇怪了。

我立即打开卫星地图看个究竟。

从空中看澄江湿地公园,仿佛就只是一片不起眼的田园风光。

从北往南,澄江河斜斜流向都安县城,然后在百龙滩前注入红水河。

最奇怪的是,这河是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大兴乡的九顿村观音山脚下、G210国道边,一个巨大泉眼冒出来,水源源不断,形成一个燕潭。

然后在三合村附近汇合另一条来自相距不远的百仰屯的支流,共流了42公里,河床宽且深,流量又大,算得上国内非常罕见的地下溢出河流。

因河水含泥沙量少,河水清沏,蓝里透绿,如同湖水一般,故名澄江。

而更奇怪的是这条河还在河底生长着一种海菜花,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药有植物,与岸上的秋枫、楠竹和水上的白鹭,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在高岭镇附近沿江段,尤其是江左岸的益犁村往北,有一片开阔的洪泛平原湿地,一团团嫩绿色的草甸,由近及远浮在浅水之上,给人感觉好像只要用一根长竹篙轻轻一撑,那些草甸便可以自由移动。

这里的动植物非常丰富,大兴、高岭沿路那特有的小鱼令一向喜欢吃煎小鱼的我,30多年过去了还至今难以忘怀。

远处起伏的山,近处摇曳的竹子和水,构成了典型的南方景观。

而星罗密布在纵横交错的沼泽洼地水域之间的灰黑色的石芽,则为这景观平添了许多硬朗之美。这些尖出地面的喀斯特石芽千姿百态、大小不一,虽系水流冲刷溶蚀岩石而成,却如天上陨石坠落而来,貌似凌乱,实则成群分布,被誉为“水上石海”。

高岭镇与大兴镇之间的“响水关”,是一道石峡为基础的水坝,站于其上,只见水流漫过其间,形成三米多落差,横冲直撞,宛如多重交错的瀑布,水花飞溅,响声隆隆。

据说,这里还有一个地下河天窗中发现了数量庞大的“桃花水母”群体。那是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的活花石,这更证明了澄江流域周围的地下水质,亘古以来基本没有受到破坏。

因此,都安瑶族自治县2021年通过了一个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以加强澄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说了这些情况和背景,回到10亿投资的质疑上。

我觉得一些游客对湿地公园的建设理解简单了些,尤其是将它与普通的旅游景区相提并论了,以为湿地公园的投资就是旅游设施及景观建设,其实,湿地的保护是一个非常复杂及繁琐的工程,单是环境的整治、污水的处理及排放、动植物的保护就耗费巨大。

至少,我比较了解的水体修复和治理,都不是很简单、很便宜的科技攻关项目。

比如在一份当年湿地公园申报审批时的项目规划介绍中提到,目前湿地周边生活的瑶族居民原始民族特色保持良好,但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干扰和破坏,海菜花的生存环境和喀斯特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

海菜花的生存环境对水质要求很高,三类以上的水体环境是它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环境,因此也被称为“环保菜”。目前由于水质污染、水位下降、人类过度采摘等原因,海菜花生长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导致数量急剧下降。

结合目前规划区人为干扰比较严重、景观风貌差、植被绿化不够丰富、科普宣教系统属于空白状态、缺乏湿地生态景观游览设施等问题,规划的核心挑战可以概括为2个方面:

(1)如何降低人为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喀斯特湿地的原生环境?

(2)如何在不干扰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向游客展示喀斯特湿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

也就是如何保护与开发开放同时兼顾?这肯定是一道非常困难的课题。

所以当时的规划理念是CTE分层保护模式,也就是各得其所,动植物与人类活动既融合又分离,规划各种设施进行管理隔离。

当然,生态科普展示设施、管理中心、参观服务设施、游览道路基础设施、停车场等等都必须慢慢建好。

也许,目前在公园服务设施的建设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投入还存在空间。包括人工设施通过仿生的形态和环境友好的材料,减少建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干扰,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增加动物对环境的亲切感。

此外,通过提供生态科普解说及科普教育,满足游客的游览、观赏和学习的体验需求,最终达到人、建筑与自然三者的良性互动。

这都需要时间沉淀、证明。(引用了部分游客拍摄的现场图片及视频截图)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