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富豪乐于搞慈善,中国慈善跟国外有何区别呢?

青砖鉴娱 2024-11-21 10:25:38

文|草木壹

编辑|草木壹

2023年11月,93岁的“股神”沃伦·巴菲特公开宣称将自己净财富的99%捐给慈善事业。

这个多年来一直排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十的世界级富豪,如今身家早已超过了上千亿美元。

无独有偶,更早之前,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曾宣称去世后会将身家99%以上用于慈善事业。

2019年,年仅35岁的“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666亿美元的身家排在全球富豪榜第五名。

在一次与员工的公开问答中,扎克伯格同样表示他和妻子决定捐出99%的公司股份用于科研。

粗略地看来,全球富豪榜排名前几的美国富豪们,似乎一直以来都极其地热衷于慈善事业。

与中国富豪资产中用于慈善的数字相比,美国富豪们动辄就是全部身家的90%以上用于慈善。

然而真的就是这些顶级世界富豪们善心大发、心怀世人吗?

看似惊人的慈善金额背后,真的是所谓的“对钱不感兴趣,只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吗?

“慈善基金会”:冠冕堂皇的借口

事实上,这些富豪们声称将自己的财富“捐出去了”,是捐给了专属的“慈善基金会”。

据相关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中成立的大大小小的慈善基金会的数量已经高达几十万家。

这其中,大部分的基金会都是以创立者自己的名字命名,比如比尔盖茨的“盖茨基金会”。

在美国,但凡手中稍微有些财富的有钱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都会考虑成立基金会。

最初的“慈善基金会”就是起源于西方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慈善组织,后来为富豪们所喜爱。

因为对比将自己的钱直接捐给某个社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成立基金会的形式会更加“明智”。

富豪们在某个时期将自己所积累起来的财富中的半数以上甚至全部都拿来成立个人基金会,以自己名字进行命名之后,这些基金会就成为了“财富管理机构”。

由于美国独特的社会制度,富豪们所成立的基金会全部都是由富豪们自己或其继承人所控制,而基金会成立后内部具体的资金流动及各项规章制度也全部是由富豪们所定。

这意味着即使是把钱拿出来“捐给”了慈善基金会,这些财富的控制权也并未有所转移。

名义上他们会对外宣称自己将大部分财产用于搞慈善了,但这些资产私下里仍归他们所有。

也就是说,富豪们通过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换了种对于自己的资产管控规划的形式。

“慈善基金会”只是作为了他们财富转移的一个“中转存储站”,这与中国就有着很大不同。

在中国,国家政府是不允许成立如此“表面”的慈善基金会的,一旦钱财以个人名义捐给了某个机构或者某项公益项目,本人也就直接失去了这部分钱财,“捐出”即是“花了”。

那么美国富豪们为何会大费周章地选择这种方式来“转移”自己的财富呢?

背后其实跟美国社会的“鼓励慈善”的政策有关,听起来自相矛盾,却是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将“慈善”作为赚钱的另一种手段

很多人对于美国都会有“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印象,对此现象他们的政府并非无动于衷。

早在20世纪,西方社会就研究出了几项规避社会阶层固化、促进调节贫富差距的政策。

中西社会的家庭在子女抚养观念上有着很大差异,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子女当尽早独立。

倘若子女成年后在父母去世后直接继承其财产,那就属于不劳而获,是不被认可的行为。

于是很早西方政府就规定,富豪们的子女若想要直接继承父母财产,需缴纳高额遗产税。

这一规定既能够有效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也能对“不劳而获”的子女进行一定程度的“惩戒”。

继承的财富越多,所缴纳税额比例就会越高,最高甚至能达到55%。

想象一下,自己辛苦积攒了一辈子的财富,到最后给到后代子女手中只剩了一半不到。

这对于手握上亿资产的富豪们而言,自然无法接受,所以他们想到了“别的办法”。

与高额遗产税相对的是,西方社会为鼓励富人做慈善,规定个人捐赠给慈善组织的钱财可以享受最高20%的抵扣额度,也就是捐出100万,能收到20万的税收返还。

同时,西方社会还十分鼓励个人名义成立的慈善组织,为国家慈善组织分担压力。

而这些民间自发成立的慈善组织皆不会受到政府任何监管,不仅如此,政府对其征税比例还极低,最少的低至1%,基本上就是“做做样子”。

这让富豪们成功地钻了空,政策正式实施后不久,民间慈善基金会就如雨后春笋般一一冒出,众多的美国富豪们都以自己的名义成立基金会,然后“捐出”大部分财富。

这些“慈善基金会”合理合法地成为了富豪们逃避“遗产税”的最有效“工具”。

更离谱的是,由于极高的自由度,这些慈善基金会内部的资金流动皆由富豪本人或规定继承人管控,钱财去向以及内部的操作流程均不对外公开。

近年来很多美国顶级富豪声称捐赠给慈善基金会的几乎全都是所持股份资产而非现金。

这是由于以这种形式进行捐赠,股份到了基金会之后同样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依旧能产生投资收益,所得利润还是归基金会所有,也就是归个人所有。

若不放到基金会中,正常情况下,投资所得越高,个人所得税征收金额是越多的。

而转移到慈善基金会之后,就可以以“慈善”的名义享受到极低的征税比例。

一边能继续赚钱,一边还能少交税,简直是没有比这更完美的方式了。

最初想出这种方法的是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将财富传承了数代人。

当然,如此明显的“漏洞”不可能一直不被政府发现,只是所谓改善还是“睁只眼闭只眼”。

越自私,越“慷慨”

后来政府为了制止财阀们利用“慈善”来避税的行为愈演愈烈,更改了部分相关规定。

之后的慈善基金会统统需要每年必须拿出内部资产的至少5%真正用到公益事业上。

因为基金会成立前还是会向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申请的,虽然后续资金流动不作公示,但基金会的账目政府有权过问,这也是加强了一定的干预之后的结果。

针对于之前基金会光明正大的“转移”资产给自己家族的人的行为,政府也进行了干涉。

明令禁止以个人名义成立的基金会在正式运作时与成立人家族成员以及个人名下企业交易。

这些举动确实给了大部分普通公民交代,很多人觉得这的确有效制止了富豪们的“暗箱操作”。

然而实际上,这全都是表面功夫,正所谓“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

总资产的5%相较于要缴纳的高额税根本是九牛一毛,且这5%中还包含基金会员工的工资。

这反倒是给了富豪们安排子女进入基金会工作的“好理由”, 子女进入基金会后直接高薪。

至于5%中多少用来给孩子发工资了,又有多少用于其他公益事项了就不得而知了。

即便是要做公益,富豪们更多会选择教育和医疗,因为这两个能带给他们更长远的利益。

很多富家子弟都有着十分漂亮的学历,“常春藤大学”毕业,其入学资格就是“捐”来的。

用于医疗的部分资金其实也是另一种“投资”,之后的收益同样是持久性的。

除了这些,历年来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也能看到背后支持各方势力的“基金会”的名字。

抽丝剥茧地除去诸多费用后,真正用于做慈善的资金是少之又少。

这一小部分的资金还能给富豪们带来“好名声”,给自己打造“善良、慷慨”的人设。

无论是对于富豪个人,还是其名下的企业、公司,这些都算是无形的投资,回报同样有大价值。

因此在美国,越是自私的富豪,反倒越愿意做慈善,凭以上这些,他们何乐而不为?

洛克菲勒家族以基金会的方式将家族财富传承六代,后来的诸多美国富豪也大多效仿。

或许了解过美国慈善基金会背后具体的运作方式后,才能明白,为何富豪会大手笔做慈善。

在这样的操作下,原本以促进阶级流动性为出发点的政策,最后却导致了阶级的固化。

现在再看到美国某顶级富豪声称要“捐出全部身家”的消息,你还会感叹他们的“无私”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