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名为《国央企“绝望的年轻人”》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中提到,“国企央企的一族,对人情世故不屑一顾”“90后清醒了,成了失去的一代。”这样的文字刺痛了年轻人的内心,现场职场圈掀起了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度讨论。
我和朋友聊起这篇文章时,一位曾在国企待了近十年的同事感慨道:“年轻人的困惑其实很真实,甚至有过之而无及。”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思。作为一名职场观察员,近年来我时常接触90后、00后的职场新生代。他们学识高、能力强,理应大展拳脚,却在国央企这样的体制内感到紧张甚至迷茫。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更是体制、文化与代际认知的综合反映。
系统性矛盾细究国央企的困境,不难发现,这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思想僵化”。在我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矛盾。
初入职场时,很多人内心充满热血,渴望通过努力实现梦想。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却让他们一次撞壁。可以拼能力,但人家有背景。”一句听似调侃的话,却引发了许多人的无奈。职场里的网络,让凸显外观像是一场内部消化的游戏,而勤勤恳恳工作的普通人只能沦为旁观者。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不让人心寒?
琐碎化的工作内容:才华无用武之地有些人形容自己的岗位是“螺丝钉”,这听起来中规中矩,却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国央企的很多岗位,肤色光鲜,实则弥漫着高度就像一位朋友调侃的:“读了985,结果天天在单位的谈话文件,偶尔还被批评浪费纸。”这种感觉,实在让人无法不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
文化冲突:代际鸿沟难以弥合70后、80后常说:“年轻人太‘矫情’,工作就该拼,哪来那么多讲究!”而90后、00后则反驳:“我不接受加班文化,也欲虚两代人价值观的碰撞,不断在职场上引发摩擦。当上级认为“努力同等忠诚”时,下属却觉得“生活价值观更重要”,这种代际认知的鸿沟让职场职场愈发紧张。
年轻人该如何突围?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不能指望“一招解决所有”。但每个人都可以尝试调整自己,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走出迷茫。
接受“慢成长”,给自己时间生活从来没有速成班。想想看,70后经历过下岗潮,80后熬过了职场寒冬,而90后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受害者?高房价、低生长的环境下,焦虑不可避免,但焦虑并不等于绝望。接受自己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较长的经济观察这种问题,也许会发现:那些今天的困境,终将成为你未来的养分。
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我认识一位朋友,出身农村,但靠着过人的坚韧劲,在一家央企硬是从普通员工干到了警察局。说起自己的“逆袭”,他直言: “每个人都有短板,但有一块是别人比不了的,把这块做到最大限度就行。”别抱怨环境,先挖掘自己,这才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在国央企中不放弃学习的能力,“机会去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不是空谈。那些开始“无用”的学习,往往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派上用场。一次主动回顾、一个创新倡议,可能就是打开上面的契机。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多学点东西,多为自己积累筹码,总不会错。
借古人智慧,渡当下迷茫历史总是充满智慧。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邓小平在农村十年后再次回到领导岗位,甚至乔布斯都曾在自己的专栏里的被公司扫地出门。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困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通途另一片天地的开始。
我很喜欢一句话:“黑夜再长,也挡不住黎明。”年轻人,问自己:如果今天的你对未来无所作为,那二十年后的你会怎么看今天的自己? 也许,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握在你手中,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
给每一位粉丝的一点建议身处国央企的年轻人,如果你觉得现实的不公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那请记住:路不止一条。你可以在体制内找准自己的节奏,也可以通过副业寻找突破口。不是环境如何,而是你没有走下去的勇气。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有些鸟的注定不会被关住,因为它的每部电影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短暂的冲刺。你可以慢下来,但不能停下来;你可以累,但不能放弃。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茫久了,你真的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出发点什么吧,为了你想要的未来,也为了让自己不再受伤。
想到国企拿稳定收入就要服从[点赞][点赞][点赞]
何止是央企……
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