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杨梓铭死前提了陈立夫,扒透柯靖平底细,到底有何深意?

书影看剧 2024-11-26 20:36:54

杨梓铭下线了,死在了军统长沙站,死在了云弘深面前。

与柯靖平谈完话后,云弘深追问杨梓铭到底谈论了什么。

他想知道柯靖平手里掌握着杨梓铭多少的底细。

他不知道是柯靖平那里关于杨梓铭的证据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与柯靖平谈话过后,杨梓铭知道自己离不开了。

军统高层派施局过来,就是处理杨梓铭的,顺便解决一下云弘深。

柯靖平有他自己的秘密,但是即便交欢,杨梓铭和云弘深两个人都不可能全身而退。

于是杨梓铭决定牺牲自己。

他早就为这一天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自从云弘深被凌寒盯上之后,杨梓铭就在做交接的准备。

他把自己接下来的工作交给了吴秘书。

凌寒带人设局抓捕云弘深的时候,杨梓铭就拿走了军统和日本间谍一直寻找的密码本。

凌寒和米兰等人都以为是云弘深藏起来了密码本。

只有柯靖平猜出来杨梓铭拿走了密码本。

柯靖平虽然是长沙站的站长,但是和戴局不是一条心。

这个秘密只有杨梓铭知道,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柯靖平的底细

柯靖平很多时候像个空壳站长。

副站长朱贺上头有司令撑腰,很多事情直接越过柯靖平和军统高层联系。

从与白庆奎做生意就知道,柯靖平在军统并不受宠,没有靠山。

对于军统的很多事情,他似乎都是中立状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上面给他安排任务,他只负责完成,根本不在乎到底是哪股势力。

督察处的处长凌寒,是局座直接举荐过来的,凌寒重要的事情也是直接越过柯靖平上报局座。

从朱贺和凌寒对柯靖平的态度可知,柯靖平这个站长并不受局座重视。

特派员施局过来长沙,是因为凌寒的一个举报电话。

云慕之和云弘深是共党的消息暴露了。

施局是准备把云弘深带到重庆的。

同时他也传达了局座的要求,秘密查杨梓铭。

杨梓铭是经济部部长,背后的人脉和利益也是错综复杂。

这种复杂的人脉关系网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没有确凿的证据,杨梓铭不能动。

所以杨梓铭才是重点。

柯靖平手里的证据足以证明杨梓铭的身份了,同时也能够压死云弘深。

杨梓铭知道自己躲不过,跟柯靖平做了一个交易。

他说了一个名字,陈立夫。

陈立夫才是军统一开始的局长。

历史上,在1928年,陈立夫与其兄长陈果夫一手组建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最开始这个部门只是负责整理收集国民党内部的各种资料,做的都是一般性的社会调查。

后来该部门逐渐演变成了特务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统”,而年仅28岁的陈立夫成为了该组织的负责人。

杨梓铭问了柯靖平这样一句话“陈立夫知道凌寒是日本间谍吗?”

由此可知,其实柯靖平知道凌寒是日本间谍的。

他也知道云弘深是共党。

但是他自己也不完全效忠于戴局。

他是陈立夫的人。

而杨梓铭显然知道这个事实。

柯靖平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因此他在杨梓铭说出陈立夫这个名字时候,沉默了。

杨梓铭用陈立夫威胁柯经理。

随后杨梓铭回去之后,给云弘深吹了最后一次口琴。

这是杨梓铭跟云弘深告别,这是他跟吴秘书传递情报。

杨梓铭一旦出事,吴秘书必须撤退。

负责看守杨梓铭的人觉察到了杨梓铭的曲子是在传递情报,便接二连三地开枪了。

杨梓铭用自己的命换回了云弘深。

二、云弘深的转机

云弘深能够赢了凌寒,离不开多方势力的支撑。

杨梓铭得知凌寒举报自己时候,就命令云弘深撤退。

可是云弘深不甘心,他没有逼出昆吾和鬼彻,没替父亲报仇,也没有完成父亲的任务。

云弘祁得知云弘深可能有危险时候,跟小刀回到了云府。

刚到家就发现军统的人在府中。

惊雨死了。

凌寒为了坐实云弘深和杨梓铭的身份,跑去云家杀了惊雨嫁祸给云弘深。

这时候云弘祁才后知后觉云弘深陷入了怎样的困境。

他借由惊雨之死,让小刀找来了记者,不断地渲染此事,利用舆论的力量给军统施压。

云家在长沙的影响力很大,云老先生创办了女中,学生遍布各行各业。

施局来到长沙本来想要秘密带走云弘深处决的,但是这件事情已经闹大了,已经在长沙引起了舆情。

杨梓铭已经死了,对局座算是有个交代了。

同时柯靖平也因为杨梓铭的事情,偏袒了云弘深。

他不确定云弘深知不知道自己的底细,也不知道杨梓铭把自己站队陈立夫的事情告诉了多少人。

眼下最好的选择就是拉云弘深一把。

凌寒腹背受敌。

他一直想要从云弘深身上逼问出那批黄金的下落,虽然抓了云弘深但是一直没有处决。

杨梓铭死了,云弘深是唯一的突破口了。

他没想到的是队里朱贺和闻夜鸣一起帮着云弘深对付自己。

柯靖平确实也不想留着凌寒这样又聪明又狠毒的人在自己身边。

凌寒就像是一条毒蛇。

凌寒一门心思对付云弘深时候,闻夜鸣在柯靖平的默许下继续调查凌寒。

现在都确定凌寒就是日本间谍,但是缺的是证据。

随着米兰和宗方接连下线,凌寒根本藏不住了。

他为自己的自大,狠毒付出了代价。

1 阅读: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