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无数次的胎死腹中,为何那么多导演热衷挑战电影版《沙丘》?

波波谈影剧 2024-04-14 06:40:36

上映以来口碑、票房连连传出捷报的《沙丘2》,如今则陆续传出遭致批评,根据《综艺报》指出,部分评论表示《沙丘2》未能正确应对原作书籍的中东和北非影响,以及对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评论。

其中,批评声音也指责片中未能让许多中东和北非演员扮演“有台词的角色”,这些批评声音反对《沙丘2》削弱中东和北非影响力的故事选择。

显然,这也跟美国的“政治正确”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此在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在科幻迷的小说必读清单里,《沙丘》绝对能排进前十。

自1965年起所发布的一系列故事,在科幻史上树立了一个历久不衰的地位。

原著《沙丘》的魅力在于它所呈现的世界观有着非常多的面向,将其归类为科幻类型,并无法完全概括它所要表达的概念,简单来说,《沙丘》可以说是一本综合科幻、奇幻、生态、政治、历史与信仰的创作。

除了宇宙银河的基本设定,皇室、宇航公会与各家族间的世仇与利益纠纷;救世主预言与宿命论;反人工智慧与传统反扑的未来世界,催生出带有极高心智能力的角色与组织。

阿拉基斯星球严酷的生态环境,更造就了在此极端气候下,自行发展出一套生活模式的弗雷曼人。

完整的新宇宙社会架构与编年史,细看《沙丘》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是独立的主线。

而电影要如何将这些主题结合在一起,诠释小说中那复杂的维度并予以视觉化,是非常大的挑战。

超现实主义导演佐杜洛夫斯基为了《沙丘》的拍摄,曾组了一支梦幻团队,甚至找来西班牙著名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来饰演皇帝的角色,他的演出开价高达一小时10万美金,超高预算与强大野心,极致的抽象艺术风格,加上约14小时的惊人片长,导致没人敢接手制作而胎死腹中,这段失败的经历后来被拍成了纪录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此外,《异形》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也曾尝试过挑战《沙丘》,但在几番剧本筹划的过程中便决定放弃,转而选择拍摄《银翼杀手2049》;1984年由大卫·林奇所执导的版本,虽完成拍摄与上映,票房与评价却惨不忍睹,连导演本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的作品。

37年后,接下这个难度极高的任务,带着观众与读者的满心期待,丹尼斯·维伦纽瓦将带给我们全新的叙事方式与影视体验,继《边境杀手》《降临》《焦土之城》之后,这或许将是他的下一部经典。

沙尘飞扬,强光与雾茫,瑰异的音乐响起,收割机隐隐现形——观看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我们很快就会注意到,与磅礴的寰宇奇观对比,人类的存在仅仅是银幕上的一个斑点,随时会遭受从天而降的星舰辗压。

让人背脊发凉的是,这些霸占天地的巨物,其实都包藏着蠢蠢欲动的人性。

改编自赫伯特的同名科幻史诗,《沙丘》的背景设定在人类能在太空穿梭的未来世界。

一个封建星系帝国里,各个行星由不同家族统治,但家族之间嫌隙极深,可以想像成《冰与火之歌》的权力斗争放大到宇宙规模。

虽说是宇宙级,故事基本上集中发生在盛产稀贵资源“香料”的沙漠星球阿拉基斯。

信奉着皇帝的厄崔迪和哈克南两大家族为了香料,不惜刀光剑影,而阿拉基斯原住民弗莱人也建构第三方势力,家族间如魅影一般的姐妹会贝尼·杰瑟里特则触发宗教与迷幻色彩。

《沙丘》光是背景设计就惊人地完整,包括人类走向太空的历史、宇宙的权力与经济结构,在赫伯特的笔下,犹如一幅迢迢星系的《清明上河图》。

难以一言概之,但这也是《沙丘》使书迷为之疯狂的原因。

原著小说的地位崇高,后续更启发了《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第五元素》《风之谷》等多部经典。不过这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相较于被《沙丘》启发的作品,大众却对《沙丘》本人感到陌生?

或许是因为,没有人真正把这部作品带入众人的视野。

再阐述一遍,早在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就有无数人挑战把《沙丘》搬上大银幕,屡屡尝到败果。第一直觉联想到的,肯定是现象级导演大卫·林奇鄙弃为一生污点的最初版《沙丘魔堡2000》;另一个科幻迷该知道的冷知识是,倘若当初雷德利·斯科特没有放弃筹备《沙丘》,《银翼杀手2049》或许就不会诞生!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重口味”爱好者,想必记得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也意图以一贯的荒诞怪异重现这部作品,却因没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而失败;对游戏感有研究的人,不容错过以《沙丘》为原型的电脑游戏,系列第二作甚至被认为是即时战略游戏的先锋……

然而,无论完成与否,众多版本的《沙丘》都没能再现原作者的野心。

《沙丘》改编之难显而易见,那就是如何在电影的时间限制、镜头框架下,把观众带进前所未见的世界观,又能紧抓错综复杂的剧情与角色?

大卫·林奇跟佐杜洛夫斯基对艺术的执迷,让作品几乎丧失了说故事的本心,就连近年以科幻改编著称的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宣布要开拍时,我们内心多少还是怕怕的:既怕《沙丘》又被一个好导演毁掉,也怕一个好导演被《沙丘》给击垮。

这座科幻宇宙里的沙漠,不只让作品里的角色深陷险境,在现实层面,也是各种各样创作者跻身涌上、却堆满创作者尸身的一片荒土。

然后不久后,丹尼斯·维伦纽瓦就成功在这片荒土里站稳了。

《沙丘》一开场,就是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汉斯·季默肃杀但灵性的配乐,随即亿万沙尘扬起,庞然器械出场,像是要侵吞宇宙般前进。此刻,维伦纽瓦的点题精明,把视角交给女主角契尼对家乡阿拉基斯的一段自述,架构出故事的骨骼。这也是维伦纽瓦提供观众的捷径,有助于我们避开太繁复的历史,迅速进入政治恶斗、资源掠夺的剧情核心。

一般观众只需多花点心思便能体会故事的深邃,维伦纽瓦把《沙丘》的轮廓打磨清晰,这并不妨碍维伦纽瓦将自己的美学注入作品里。我们可以看见几何形状的母舰或机械,朦胧中隐隐运作,承袭《降临》里威胁性十足的冷色调;而沙漠里滚动的废墟边际,模糊的光影,有如《银翼杀手2049》里那片灰橘色天空。

维伦纽瓦对《沙丘》的改编程度,不如把改编比喻成“强暴”的佐杜洛夫斯基来得夸诞、侵略性强,我们依然能从画面的细节中,品味维伦纽瓦的风格展演。

电影里,足见艺术创作与大众经典之间的权衡。不只是美学,叙事上,维伦纽瓦聪明地为观众抓住了故事的两大看点:王子复仇记、对异域的窥奇,前者带我们跟上主角厄崔迪的步伐,从一个连要喝杯水都温吞再三的王子,如何变成能精准刺击对手要害的战士;

后者则充分展演了舞台阿拉基斯的危殆与美丽:这颗由沙虫主宰的沙漠星球,视线所及荒蔓无垠,却孵育出名为“香料”的美物。

在设定中,香料,一种致幻剂,是让宇航员完成超光速航行的关键要素。拥有香料,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宇宙的经济和运输命脉。

可以说是牵引整个《沙丘》运作的麦高芬,也象征着“贪婪”的母题。

片中厄崔迪和哈克南两大家族间的政治恶斗,演现了人类对贪婪的渴求。

厄崔迪是主流认知中,属于光明的一派,比如大家长莱托·厄崔迪是电影中形象最正面的角色,当他被剥光衣物、身体呈十字倒卧在哈克南攻占的堡垒深处时,那画面致敬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死法神圣超俗。

再说说我们的主角,保罗·厄崔迪,他的恻隐之心反映在乍到阿拉基斯时,对当地文化的敬仰与学习,这也让他在流亡之际很快就适应险恶的旱土生态;

我们也可以见到他在导师邓肯·艾达荷为他赴死时,师徒情感的波涛汹涌。

电影的善恶观较为明确,但也有几个角色带出挣扎,像宝爱儿子而多次背离厄崔迪宗旨的杰西卡夫人或是为了妻子不得不倒戈的岳医生,他们的存在使作品脱离二元对立,走向更繁复的人性角力。

电影里,哈克南家族被形塑成十恶不赦的敌方(甚至将哈克南男爵打造成眼镜蛇般的身形),但如果把视野放得宏观些,哈克南家族其实大幅度推动了文明的进程,哈克南的贪婪一如现实,是人类求进化的趋力与必要之恶;相较之下,厄崔迪家族一如《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只把武力视作手腕,冀望共生与和谐。两方皆是揣着自己的本性在搏斗、挣扎——阿拉基斯星球的荒芜便完美提供了一个场域,让观众见证两种理念的绞缠与抗衡。

但无论是你崇尚哪一种信念,相信看完《沙丘》都会明白:沙漠终将吞噬一切。

同属人类定居宇宙的故事,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讲述的是人类过分仰赖电脑而失去自我的警世寓言;

《沙丘》殊途同归,不像科幻作品常见的未来想象,我们在《沙丘》里看不到任何一架电脑,却能从人类自身的演进中,感受到时间的跨度。原著小说提到,人类曾经和思想机器发生大战,最后人类决定全面废止其使用,这个举动看似无稽,后来却成就人类开辟宇宙的滥觞。

很难想像,这是早在半世纪以前,弗兰克·赫伯特就预视的人类远景。

《沙丘》布置了许多人本主义的暗示:与其仰赖科技或AI人工智能,不如朝内探寻人类潜在的可能性。在作品中取代电脑的是一种名为“曼他特”的职业,它能够透过人脑和心智模拟计算机,代为演算庞大的数据;角色间进行战斗的,也不像《攻壳机动队》那样枪炮横飞,反倒是刀刃、钩爪等冷兵器的使用,搭配强健的体格,有着比大多科幻作品更厚实的人类气息;姐妹会贝尼·杰瑟里特指明宗教信仰的建立,她们隐身各大家族,通过在暗中操盘家族之间的婚姻,企图制造救世之子,此外,她们驱策人心的魅音和格斗技,体现女性的柔美与强悍。

弗莱人这一民族的存在也是人本思想的好例子。他们研发的特殊装备蒸馏服,让血肉之躯能在沙漠里保持充足水份;有如舞蹈一般的行走方式,则是为了避免吸引沙虫而生。

这里头也不乏诗意的表述,比如,从未见过海洋的弗莱人,为什么有着一双双湛蓝如海的双眼?如果说生命诞生于海洋,那么把沙漠比喻成万物的衰竭则再合适不过,生死彼此倾轧、也彼此连锁。蓝眼睛衬托出弗莱人的强韧,或许也是赫伯特借由这个民族,诉说他心中的理想:即使宇宙是一片如沙漠的虚空,仍对生命抱持尊崇。

《沙丘》抛出了许多人本主义的思考,但又总是在角色即将做出一些“人定胜天”的举动时,让沙漠张开大嘴,万物被沙虫一口吞噬,随即风一吹,沙漠恢复原来的平静——这阵平静多像是在嘲笑人类:你们再怎么用力地破坏,都无法对沙漠造成一点伤害。

不少影评人打趣地说,如果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早个20年登上大银幕,或许就能和《指环王》《星球大战》等作品并列当代的隽永之作。我倒觉得《沙丘》的出现时机非常迷人,想像一下,几十年过后,我们向下一代询问他们心中的大众电影经典,他们会脱口而出的,或许正是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脸上的表情却跟当年回答《黑客帝国》的我们一模一样。

电影会继续,旅程会继续,就让我们一起期待丹尼斯·维伦纽瓦会如何开垦《沙丘3》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