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多地出现了令人瞩目的 “米荒” 现象,大米价格一路暴涨,给日本民众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据日本总务省 11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该国 10 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大米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 58.9%,创下自 1971 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涨幅。日本农林水产省 11 月公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10 月份日本新米价格达到每 60 公斤 23820 日元(约合人民币 1116 元),换算下来,每斤大米价格约折合人民币 9 元,堪称 “天价”。然而,即便价格如此之高,不少日本民众仍面临着大米短缺、难以买到的困境。
从时间线来看,今年 7 月,日本部分地区就开始出现大米供应紧张的情况。8 月,东京、大阪等多地超市的大米出现断货或限购情况,大阪府实施的一项紧急调查显示,当地约 80% 的零售店大米断货,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埼玉县、福冈县、大分县和广岛县等地。在一些超市,大米上架仅约 30 分钟就被抢购一空。直至 10 月之后,供应短缺的问题总体虽有所缓解,但价格却未恢复到 8 月前的水平。
米荒对日本餐饮业也产生了深重影响,自 8 月以来,日本几乎所有的餐厅在米饭供应上都开始出现涨价或减量的变化。比如,有餐饮店主表示,高涨的米价压缩了利润空间,为了持续经营,不得不考虑改变套餐搭配,削减或取消原本免费提供的米饭和小菜。
去年日本的酷暑天气,以及此后的南海海槽地震警戒信息,还有今年八九月份的台风灾害等多重天气灾害叠加,导致了大米减产。据日本农业经济学者小川真如分析,这些自然灾害使得稻穗生长受影响,大米的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此外,新冠疫情后,民众外出就餐需求复苏,加上日元贬值刺激,外国赴日游客数量激增,大米用量大幅增加。同时,地震灾害预警加剧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引发了部分民众大量购买和囤积大米,进一步推动了需求的增长。
而且,日本政府长期推行的 “减反政策”,规定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把部分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或荒置,以控制大米产量,维持米价稳定。这使得大米的种植面积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米的供应量。
还有一方面,就是俄乌战争导致化肥价格猛涨、产量下跌,粮户们为追求更高收益,选择转型种植能卖高价的水果,致使大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进一步下降 。
面对米荒,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引发了诸多争议。大阪府知事多次呼吁农林水产省投放政府储备米,但均遭到拒绝。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称,储备米是在全年大米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投放的,米荒将随着新米陆续上市而得到缓解。然而,新米上市后,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应紧张,但米价仍居高不下。
有观点认为,日本政府不投放储备米可能存在多种原因。一方面,日本农协是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把控着日本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流程,为保证大米价格稳定,实施了减反政策,政府可能迫于农协的压力而不轻易动用储备米。另一方面,也有人猜测日本政府可能出于战略目的,将储备粮作为战争战略物资而留作备用。
日本的米荒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对社会层面产生了影响。在经济上,除了民众日常饮食成本增加外,以大米为原料的相关产业,如寿司店等,也因米价上涨和原材料短缺而面临经营困境,部分鱼类进货价格上涨到原来的 5 倍以上,店主表示难以长期维持。在社会层面,米荒引发了民众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和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